与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的无关的原因比较难以说清,可以排除有关的病因加以总结。和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有关的病因可能有慢性炎症反应、蛋白酶和抗蛋白酶失衡、氧化抗氧化失衡、气道的重塑、遗传等。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包括这三种重叠的状态:气道黏液高分泌、慢性细支气管炎和肺气肿。吸烟时引起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最常见的危险因素之一,但是也有1/6的慢性阻塞性疾病患者从未吸过烟。
对于肺部有磨玻璃结节的患者,应该警惕恶性肿瘤可能。一般会形成磨玻璃结节常见的一些肺部疾病有:肺部组织局部的纤维化、肺部局部的出血病灶、肺部的炎性病变、还有就是一些肺部的肿瘤:不典型腺瘤样增生和肺腺癌。 一些研究表明在肺部磨玻璃结节的性质中,是恶性肿瘤的概率为30%左右,所以对于肺部存在磨玻璃结节的患者建议应该完善相关的检查如高分辨CT、活检等,明确结节性质。
房间隔缺损按照分类来划分,包括了卵圆孔未闭,也就是卵圆孔未闭其实就是房间隔缺损的一种类型。它包括继发孔缺损、原发孔缺损、静脉窦缺损、冠状窦缺损、单心房等。大多数房间隔缺损患者儿童期无临床症状,即使是在左向右分流量很大的患儿,也可能到了成年才出现明显症状。查体时发现心脏杂音或胸片、心电图检查提示异常才进一步行超声心动图检查明确诊断。
纵隔实际上是一个间隙,前面是胸骨,后面是胸椎,两侧为纵隔的胸膜。纵隔里面包括了心脏、大血管、食管、气管、神经、胸腺、胸导管丰富的淋巴组织和结缔组织等。 纵隔内组织和器官较多,胎生结构来源复杂,所以纵隔区内肿瘤种类较多,有原发的,有转移的。原发肿瘤中以良性多见,但也有相当一部分是恶性的。纵隔最常见的肿瘤为胸腺瘤、畸胎瘤、异位甲状腺肿瘤、淋巴瘤等。
法洛四联症唯一的治疗方法就是手术治疗。在进行法洛四联症根治术后,可能出现的并发症有残余分流、残余梗阻、右室限制性生理、肺动脉瓣反流、心律失常等。 术后出院后3个月、半年、1年应随访超声评估三尖瓣反流以及肺动脉瓣反流情况,心电图检查了解有无室性心律失常,如果各项指标都还行的话平时可以参加一些有氧运动,但是患者不宜进行剧烈的运动或者是竞技类体育运动。
一般纵隔分区有两种,常见的方法有四分法和三分法。四分法以胸骨角和第四胸椎下缘的连线为界,分为上下纵隔。下纵隔则以心包为界分为,前中后三个部位。三方法将前自胸骨后至心包、大血管所形成的假想界面之间的区域为前纵隔。 前纵隔的后面区域为内脏纵隔区,主要为纵隔内脏器、大血管所在的区域。纵隔肿瘤有原发的肿瘤,和继发转移的肿瘤,肺部恶性肿瘤有可能发生转移形成纵隔肿瘤。
法洛四联症是四种先天性心脏血管畸形疾病的总称,是最常见的发绀型先天性心脏血管病,主要包括了,右心室的肥大、主动脉右位(主动脉骑跨于缺损的心室间隔之上,也称为主动脉骑跨)、心室间隔缺损、肺动脉口狭窄。 由于以上四种血管畸形的存在,会导致动静脉血在主动脉出混合被送达身体各个部位,这就造成了动脉血氧饱和度显著降低,经常会出现自幼的进行性的缺氧发绀。
法洛四联症是四种先天性心脏血管畸形的合称,这可能在胎儿期发育异常引起的,具体的发病机制尚不明确,最主要的畸形是室间隔缺损,大部分为大的缺损,多为于膜的周围部,左、右心室压力相等; 肺动脉狭窄可以是瓣膜型,或者是瓣上、瓣下型,以右心室流出道漏斗部狭窄最多见。大多数儿童时期没有经过手术治疗的患儿预后不佳,多数于20岁以前死于心功能不全或者脑血管意外等。
继发孔型的房间隔缺损,占房间隔缺损的70%左右,临床上认为大于10毫米以上的房间隔缺损,很难自然自愈,而且会随着年龄的增加缺损会增大。传统的治疗方法是在全麻下,正中劈开胸骨后,借助体外循环技术进行修复手术。 随着技术的进步,现存在较多的新型方法,治疗房间隔缺损以微创手术较为应用广泛,如经皮导管介入封堵术、经胸微创封堵术、右腋下小切口外循环下心内直视修补术等。
房间隔缺损,在先天性心脏疾病是属于发病率较高的疾病。房间隔缺损指的是左右心房之间有残留未闭的缺损,这是由于房间隔的发生、吸收、融合出现的异常导致。 房间隔缺损预后较好,根据数据统计,房间隔缺损患者平均的自然寿命约为50岁,也有存活到80岁以上的。但缺损大的患者容易导致心律失常,比如说心房颤动,还可以发生肺动脉高压和心力衰竭,预后比较差,孔未闭缺损预后更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