擅长:擅长胃肠、肝胆等消化系统疾病的中、西医诊治。熟练掌握电子胃镜、电子肠镜等技术。
肠息肉的治疗,要发挥中西医结合的优势。常规西药预防息肉复发的效果不好,能够做的只是定期随访、复查,及时发现并在肠镜下面切除息肉。这些病人进行手术之后,采用中药内服,配合外治法,改善病人的体质,发挥中医药在预防直肠癌息肉术后复发,降低息肉癌变的几率。
一般经过药物或者肠镜下面的止血治疗,1-3天之内就可以止血。大便出血是肠息肉切除之后,最多见的并发症之一。息肉切除过程中出现的出血,称之为术中出血;手术后24小时之内的出血,称之为早期出血;手术之后1-30天之内的出血,把它称为迟发性的出血,迟发性的出血一般大多发生在手术之后5天之内。
溃疡性结肠炎是不能治愈的,溃疡性结肠炎的治疗只能暂时控制和缓解症状,但是不能从根本上治愈该病。就像糖尿病、高血压等疾病一样,它是一种慢性疾病。西医方面,经典的一线药物主要是氨基水杨酸类的药物和激素。假如激素无效或者抵抗,可以选用免疫抑制剂。
溃疡性结肠炎会复发,溃疡性结肠炎是一种慢性肠道疾病,容易反复发作。即使持续服药治疗期间,一年之内的复发率也可以达到11.3%-73%。溃疡性结肠炎复发的危险因素有饮食、精神压力、感染、病人不能配合治疗等等。
溃疡性结肠炎的诊断缺乏一个金标准,它是排除其他疾病之后才能诊断的疾病,就是要排除感染性和其他非感染性的肠炎。比如粪便培养至少要做3次以上,就是为了要排除感染性的肠炎。其他非感染性肠炎有伪膜性肠炎、缺血性肠炎、放射性肠炎等等。
不能一概而论,需要具体分析。对于胃底腺息肉,它癌变的几率非常低,一般不需要复查;对于增生性的息肉,也几乎不会发生癌变。如果根治幽门螺旋杆菌之后,息肉消失,就不需要再复查;如果息肉一直持续存在或者有异型增生,息肉切除1年之后就需要复查胃镜。
从发生肠癌的风险来看,肠息肉有良恶性的区别。结直肠息肉的发病率大概在20%左右,最常见的息肉类型是增生性的息肉和腺瘤性的息肉,大概占到70%-80%。
脸色发白出虚汗多见于肺卫不固证,与心血不足证。肺卫不固证多由素体禀赋不足,病后体虚或久患咳喘,耗伤肺气。肺与皮毛相表里,肺气不足之人肌表疏松、表虚不固、腠理开泄而致自汗。此类患者多表现为出汗怕风,劳作之后更加明显或者表现为半身身体某一局部的出汗,容易感冒伴有疲倦乏力、全身酸疼、面色恍白、苔薄白、脉细弱。
女性的阴虚火旺症,有肾阴虚、心阴虚、肝阴虚之分,治疗时需区别对待。如果是肾阴虚火旺,宜滋肾阴、清虚热,常用方如六味地黄丸、左归丸等等,可加地骨皮、麦冬、生地黄、玄参、麦冬养阴清热之品。如果是心阴不足、心火偏亢、心神失养不宁者,治疗宜养血安神,常用方如四物汤、酸枣仁汤、归脾汤等等。
人体阴虚主要是肾阴不足,肾阴不足导致水不克火、心火旺盛、又心主血脉、心火旺盛、灼烧血脉而导致阴虚血热证,临床可见阴虚血热导致的月经先期。阴虚体质者宜多吃清补类的食物,宜吃甘凉滋润、生津养阴的食品。
夏天不怕热是属于寒性的体质,都属于阳虚寒性体质的人。除了不怕热还有怕冷,手脚发凉,喜欢吃热的食物和饮料。阳虚症其实还包括卫表阳虚、脾阳虚、肾阳虚。中医认为卫气行于体表,能够防御外邪。如果年老病后,体质素虚出现卫表阳虚,卫外不固容易反复感冒或者感冒后缠绵不愈。
夏天怕热是属于热性的体质,这类病人除了不怕热还常伴有口干、小便黄、大便干,喜欢吃冰冷食物和饮料。一般舌是红、苔是黄,常见的有脾胃湿热证、肝阳偏亢症和阴虚火旺症。脾胃湿热证表现为身体困倦、脘腹胀闷、胃口差、舌苔黄腻。
气阴两虚症是气虚和阴虚,同时并见的病理变化。常见于热病过程中热邪耗伤气阴或者温热病后期及内伤杂病,真阴亏损、元气大伤。也可以见于某些慢性代谢病,消耗性的疾病,比如糖尿病、结核病、肿瘤等等。最常见的临床表现有胃胀,吃饭之后更明显面色苍白、精神疲乏、气短、口干、舌红、少苔,边有齿印、脉细数。
清热散结胶囊是一种中成药,主要的成分是千里光,具有清热解毒、散结止痛的作用。用于急性结膜炎、急性咽喉炎、急性扁桃体炎、急性肠炎、急性菌痢、上呼吸道感染、急性支气管炎、淋巴结炎、疮疖疼痛、中耳炎、皮炎、湿疹等疾病,此外也可以作为外科疮伤的用药。
清热祛湿颗粒的主要成分有党参、茵陈、岗梅根、黄芪、苍术、野菊花、陈皮,方中苍术燥湿健脾,茵陈清热化湿,岗梅根清热解毒、生津止渴,党参、黄芪有益气生津的作用。全方有清热祛湿、益气生津的作用,适用于暑湿病。
饮食上肝阴亏虚的患者食物以清淡为主,宜多吃些清补类的食物,宜吃甘凉滋润、生津养阴的食物。宜吃新鲜的水果蔬菜,含纤维素及维生素含量较高的食物,宜吃含优质蛋白丰富的食物。忌吃辛辣刺激、温热香燥、煎炸及脂肪碳水化合物含量较多的食物。
中医认为肝和脾胃关系密切,肝气的调畅有助于脾胃的运化。如果肝失疏泄常常会引起肝气犯胃或肝木克脾证型。肝气不舒、横逆犯胃会出现肝胃不和证,表现为胃胀、胃痛、连及两胁嗳气,症状常常与情绪有关系。治疗以疏肝理气为主,常用的中成药有气滞胃痛颗粒、胃苏冲剂等等。
气阴两虚症多为久病或者热病之后,气阴耗伤出现神疲乏力、口干少饮、舌质红或淡、脉细弱等表现的病症。生活中可以做一些简单的调理,第一个可以用党参、石斛,党参配石斛可以补气养阴,优于太子参对于舌质淡红,质地比较嫩。苔少或者有小裂纹者尤其适宜,石斛和党参可以反复泡水,直至无味后嚼食残渣,每周可以两到三次。
饮食劳倦或者嗜食生冷的食物,损伤脾胃,食物不能化生营养而变成湿邪,以致水湿内停,又因为天气炎热,往往容易感受暑兼湿邪而为病。暑热之邪有容易耗气伤阴的特点,清热祛湿颗粒有清热祛湿,益气生津的作用。
中医认为卫气在脉外运行,有温煦皮肤、腠理、肌肉主管汗孔开合的作用,营气在脉内运行主要起濡养的作用。营卫调和、汗液分泌正常,时冷时热出虚汗,多属于营卫不和。多由于体内阴阳的偏盛偏衰,或者卫表阳虚的人稍感风邪,导致营卫不和,卫外失司而致汗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