擅长:各类近视、弱视、视疲劳及斜视手术前后功能问题的诊治,尤其是在采用各种光学镜片矫正...
婴幼儿视力筛查是一项非常复杂的工作。众所周知,婴幼儿的特点就是不配合,这种不配合在过去常常让人感到束手无策。过去,医生往往需要依靠一些原始的经验来判断。但现在,我们有了摄像技术、眼动跟踪技术、神经科学检查方法等多种新方法,包括脑电和眼动等,这些方法为视力筛查提供了很大帮助。即使孩子不配合,也能完成眼部功能的筛查。因此,一旦发现孩子可能存在视功能问题,家长和孩子都不要怕麻烦。医院和专家都有办法解决。
过去的旁中心注视矫正,主要采用物理方法,例如利用红光和光刷技术,在静态条件下帮助患者恢复到正常的注视功能。随着认知科学、神经科学、心理物理学等学科的发展,现在我们可以使用眼动追踪、微视野追踪等先进的功能评估和训练方法来矫正旁中心注视。这些新方法在治疗效率和治疗周期上相较于传统方法都有显著提升。因此,相对于过去的治疗方法,现代技术展现出了卓越的表现。我们有理由相信,未来将会有更多、更好的矫正方法出现。
弱视眼镜有多种类型,它们都用于儿童视力矫正。其中包括常规框架眼镜和角膜接触镜,后者直接接触眼表的角膜。框架眼镜中又分为多种光学镜片,例如普通的单光镜片、双光镜片以及带有遮盖功能的压抑镜片。对于弱视患者中的高度屈光不正和高度散光等异常屈光状态,会选用特殊类型的角膜接触镜,如RGP(硬性透气性角膜接触镜)、远视软性接触镜或专门带散光的接触镜等,以进行一系列特殊的光学矫正。
传统观念认为,弱视在12岁以后就过了视觉发育的可塑期,因此人们常认为12岁前弱视可以治疗,而12岁以后弱视则无法治疗。然而,近年来神经科学的研究发现,即使在12岁以后,通过仔细的功能检查、精准的光学矫正以及有针对性的脑认知功能训练,许多大龄弱视患者仍然有矫正的空间。
散光分为高度散光和中高度散光,这两种情况很容易导致弱视。单侧散光,即一只眼睛有散光而另一只眼睛没有散光,这种情况称为屈光参差性弱视,也容易发生弱视。相比之下,中低度的双眼性散光不容易导致弱视,但会影响裸眼视力和自然未矫正的生活视力。
间歇性外斜视不一定都能通过非手术治疗。在决定治疗方案时,我们会考虑孩子的年龄、双眼视功能、立体视能力以及其他视功能。如果孩子斜视的频率、斜视幅度、发病年龄和发病周期都不是特别长,我们会尝试非手术治疗。对于大多数孩子来说,这种方法可以取得不错的效果。然而,如果孩子已经处于失代偿期,也就是说,眼位频繁斜视,而且功能储备如容像等视功能没有完整的储备,无法克服斜视的幅度,这时就应该考虑采取手术治疗了。
弱视遮盖的正确方法有两个要点。首先,在遮盖时,要确保标准的遮盖,注意是否有漏光,以及孩子是否有偷看的行为。遮盖的本质是屏蔽好眼的信号,迫使弱视的眼睛多去看,因此孩子的遮盖完整性至关重要。其次,当孩子脱离家长监管,比如回到幼儿园或学校时,家长需要与老师建立互动,确保孩子在校期间能够实现完整的遮盖。
大家普遍存在一个误区,认为在近视和弱视治疗过程中,过度治疗可能会导致近视加深。但目前看来,这种情况仅出现在特定年龄段,即学龄前儿童。由于这个时期眼轴的生长发育并不旺盛,因此只要控制得当,眼轴是完全可控的。特别是现在采取的综合防控措施,更要注意这类孩子。当他们进入学龄期后,随着用眼增多,近视加深的速度可能会加快,发展得非常快,这时就需要特别关注。总之,对于合并弱视的近视患者,大家不必恐慌。弱视一定要矫正,而近视在合理、科学的方法下,是完全可以控制的。
在过去,人们普遍认为一旦散光超标就必须佩戴眼镜。然而,随着一些新项目的开展,我们发现通过有效的功能康复手段,以及神经功能的代偿,可以克服散光,尤其是低度散光引起的视力下降。因此,对于这类人来说,实际上是有机会不戴眼镜的。
重度先天眼病会导致儿童低视力。在国家法定政策中,视力低于0.3的儿童被归为低视力范畴。对于这部分儿童,我的建议是不要轻易放弃。很多过去被定义为低视力的孩子,在经过完整的功能矫正康复后,仍有较大的矫正空间。对于那些无法再矫正的先天性眼病,现在有很多方法,如光学辅助方法和导盲等,可以帮助孩子获得良好的学习、工作和生活质量。
儿童视觉发育中的眼病主要分为两类。第一类是7岁以前视觉发育关键期最常见的斜视和弱视,这是儿童发育眼病中最常见的类型。第二类是较为罕见的先天性眼病,包括从角膜到眼底的一系列先天性病变,如先天性角膜病、先天性晶体病、先天性青光眼、先天性玻璃体病、先天性眼底病变(包括先天性黄斑病变)、先天性无虹膜等。这些先天病都是重度的、早发的、先天性致盲性眼病。
这个问题在门诊每天都会遇到,大约两三个孩子是这种情况。家长们通常会认为孩子学习不认真,但实际上,在经过详细的检查后,我们发现很多孩子实际上都有视功能问题,尤其是调节集合问题,其中最常见的是集合不足。实际上,很多孩子在1到2个月的治疗后都能够恢复视功能,因为阅读功能是一个非常高级的脑中枢。但是,也有许多孩子眼部功能无法聚焦,无法完成阅读这种基本功能,从而导致阅读问题。所以,这里面实际上还有很多工作需要去做。我想提醒家长,当孩子出现阅读漏字、漏行、跳行的情况时,一定不要先去责怪孩子,而是要一起找原因,看看到底是先天的阅读问题,还是眼部功能紊乱引起的阅读障碍。
重度弱视可以分为两个维度。第一个维度是功能性弱视,这种弱视并非难治性弱视。如果能够在5岁之前及时发现,绝大部分的重度弱视是能够治愈的。第二个维度是伴有严重先天病的重度弱视。对于这种情况,我们也不能轻言放弃。根据这些年的经验,即使这类弱视患者,经过完整的光学矫正和精细设计的视觉康复,实际上仍然有不小的提升空间。除了视功能之外,其他的指标,如阅读、手眼协调和专注力等,即使在视力已经到达瓶颈期之后,仍然可以通过一些其他的方法去改善,从而让孩子的学习生活以及将来的工作都能达到一个比较高质量的水平。
视疲劳,也被称为视觉疲劳或视频终端综合症,其本质原因是个体的视功能无法承受外界负荷。所谓的外界负荷,包括过度阅读、过度近距离活动和过度用眼。因此,视疲劳常出现在一些特殊人群中,比如需要近距离阅读的财务人员和程序员,以及需要远距离用眼的夜车司机和站岗士兵等。在用眼时,所有的肌肉功能、运动功能、注视功能和调焦功能都需要被调动起来。这就像在做俯卧撑、长期蹲着或引体向上时,肌肉长期处于紧张状态,最终变得像弹簧一样松动,导致视疲劳。这就是视疲劳的定义。
近视加深是一个复杂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我们通常提到的常规手段,比如药物阿托品、OK镜、周边离焦眼镜和角膜塑形镜等,这些方法在未来仍将不断发展。然而,我们不能忽视一个重要的问题:眼球是一个综合体,它具有运动功能、调节功能和集合功能。在没有排除这些功能的影响之前,孩子的近视仍有可能加深。虽然大部分近视防控措施都是有效的,但仍有一部分人近视会继续加深。在这种情况下,一定要去专业的专科医院进行完整的视功能检查。
斜视是一个非常复杂的疾病群,因为它包括了一系列的疾病。这些疾病可能与发育、趋光、脑部疾病或先天疾病相关。对于斜视是否可以通过手术来治疗,不能一概而论。斜视的治疗是一个综合治疗的过程。有些斜视有明确的病因,在去除病因后,可以进行相应的矫正和康复。例如,调节性内斜视、部分早发的间歇性外斜视和部分隐性斜视,这些可以通过非手术治疗恢复。然而,对于大部分斜视,如完全失代偿的、失控的间歇性外斜视、先天性内斜视、肌肉异常(如眼球后退综合症、DVD)以及脑部疾病后的斜视,这些情况大多数需要手术治疗。即便如此,术后也可以进行相应的非手术治疗。
大脑的可塑性可以比作皮球的弹性。在儿童发育和弱视矫正中,我们反复提到这个问题,因为当一个孩子站在你面前时,他的神经可塑性意味着他的视觉功能具有可改变性。例如,今天在门诊确诊后,你发现他的功能不佳,但在治疗前,你需要先评估这个孩子,就像评估皮球是否还有弹性一样。如果皮球有弹性,这表示视功能仍有恢复性,有恢复的可能性。在这种情况下,就可以大胆进行治疗。因此,所谓的大脑神经可塑性,指的是神经系统的功能仍然具有可改变性和可恢复性。
弱视戴隐形眼镜,这个问题要分为两个方面来看待。儿童期的弱视,在一些特殊的儿童身上,比如两个眼睛度数相差非常大,或者一些白内障小孩做了手术以后,两边度数相差非常的大,这时候会用隐形眼镜的治疗落实。 因为隐形眼镜就像隐形的“拐杖”一样,戴上以后两个眼睛对外面的屈光能力就会相同,这时候两个眼睛更容易平衡,这个是治疗方面的。
屈光手术对某些类型的弱视是有帮助的,比方说两边的度数相差非常大,为了后续的治疗方便,把两边的度数高低消除掉。 可能跟大众的口中讲的这个治疗可能不一样,大众可能认为有弱视不戴眼镜,是不是做过手术就会好了。
高度近视引起弱视主要是两方面的问题: 第一,因为高度近视,眼睛过度增长引起眼球的一些病变。比如视网膜的病变或是青光眼等,这些疾病都会损害视力; 第二,弱视主要是因为视神经的发育缓慢导致。所以高度近视的儿童,除了容易引起弱视,还可能会并发其它损害视力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