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部过敏,可以口服多种不同类型的药物治疗。 首先,临床使用最多的当属抗组胺类药物,也就是俗称的抗过敏药物,常见的包括依巴斯汀、奥洛他定、西替利嗪等。 其次,选择使用中药提取物,临床使用较多的包括复方甘草酸苷、雷公藤多苷等。 再者,可以选择中成药,包括祛风止痒口服液、润燥止痒胶囊等。 最后,还可以选择短期使用糖皮质激素,适用于过敏反应严重者。
面部过敏可以出现多种症状。 首先,如果是面膜或化妆品过敏,可以导致面部出现境界清楚的水肿性红斑。急性期表面可以见到密集分布的小水疱。水疱破溃后会出现糜烂、渗出,有剧烈瘙痒。 其次,其它类型的过敏,还可以导致面部出现散在分布的红斑、斑丘疹,皮疹融合成片,表面可以见到细碎的鳞屑,伴有面部灼热、紧绷感,以及毛细血管扩张。 面部过敏期间,应忌食辛辣刺激食物。避免使用化妆品等。
面部过敏可以外涂多种类型的药膏: 一、外用抗组胺类,常见的包括多塞平乳膏、盐酸氯环利嗪乳膏等。 二、外用糖皮质激素类,以丁酸氢化可的松乳膏、地奈德乳膏为常见,两者副作用小,但也应避免长期使用。 三、外用钙调磷酸酶抑制剂,包括吡美莫司乳膏、他克莫司软膏等。 过敏期间应忌食辛辣刺激性的食物,避免日光照射,注意加强保湿,避免使用刺激性强的洁面乳、化妆品等。
脸皮薄的皮肤,主要通过日常护理促进皮肤变厚。 脸皮薄指的是角质层薄、皮肤敏感,可以选择具有修复、舒敏作用的护肤品,以促进角质层恢复。平时应避免使用具有角质剥脱作用的护肤品、药物或护肤方法,比如避免使用水杨酸棉片、维A酸乳膏、阿达帕林凝胶等。 日常应注意加强保湿,使角质层中的水分不会过快流失。还应注意加强防晒,室内和室外均应使用防晒霜。
老人褥疮可以选择外用多种类型的药物。褥疮初期时可以选择热敷或外用50%乙醇溶液,也可以选择2%碘酊薄涂,无需脱碘。 若局部皮肤出现红肿或水泡时,可在外用碘酊挥发后使用甘油或凡士林,防止皮肤干燥,减少鳞屑脱落。若局部出现小溃疡,可选择外用生长因子类,比如重组人表皮生长因子凝胶等,或可以选择0.5%硝酸银溶液湿敷。若溃疡较大,则多选择手术治疗。
面部出现痘痘,临床可以通过多种途径祛痘: 首先,局部用药方面,可以选择外用0.1%阿达帕林凝胶等维甲酸类药物,它是治疗轻、中度粉刺型痤疮的首选药物; 其次,还可以选择外用抗菌素类,常见的包括过氧苯甲酰、夫西地酸、克林霉素等,主要用于炎症性痤疮,通常需联合维甲酸类药物使用。 再者,以结节、囊肿为主的重度痤疮,可以选择口服维甲酸类,常见的包括异维A酸、维胺酯等。
疖肿属于细菌感染性皮肤病。疖肿主要是由于金黄色葡萄球菌感染导致的毛囊及毛囊周围的炎症。 临床初起时表现为单个毛囊性丘疹,基底红,进一步发展可逐渐变软形成脓肿,后期形成脓栓,破溃后脓栓及脓液排出。逐渐愈合结瘢,病程通常10天左右。 早期炎症反应明显时可选择系统使用抗生素,常见的包括头孢类等。未成脓时可以选择外敷鱼石脂软膏以及如意金黄膏。已成脓时建议选择外科手术切开引流。
脸颊长痘可以通过多种途径快速消除: 首先,局部用药方面,可以选择外用0.1%阿达帕林凝胶等维A酸类药物,是轻、中度痤疮的一线用药。炎症明显时可配合外用抗生素类,比如夫西地酸、氯霉素等。 其次,系统用药方面,可以选择多西环素、米诺环素等,但应避免长期使用。重度痤疮必要时,可系统使用维甲酸类。 最后,可以配合LED红蓝光等物理治疗。
脸颊两侧长痘可通过多种途径排毒。 实际上并没有排毒的说法,人体本身也没有所谓的毒,人体通过排泄汗液、尿液等均属于排毒的方式属于正常的生理代谢。排毒只不过是一些商家为了创造利益而制造的术语。 临床主要通过选择合理的药物治疗双侧面颊痘痘,包括维A酸类、抗菌素类、抗雄激素类等。面部痘痘患者平时应注意减少高糖高脂饮食,饮食生活作息规律。
脸颊部位的鸡皮肤通常是无法根治的。 鸡皮肤指的是临床所说的毛周角化症,又称为毛发苔藓。脸颊部位的鸡皮肤,临床称之为面颈毛囊性红斑黑变病,被认为是毛周角化症的一种,目前无法根治,多数患者30~40岁左右的时候可自行缓解。 临床可以选择外用尿素乳膏、维A酸乳膏等以缓解局部症状。其它治疗方法还包括化学剥脱术,比如果酸、水杨酸、复合酸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