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清铁蛋白测定值偏高,有可能是铁过载,有可能是肿瘤、感染性疾病导致的继发性铁蛋白增高。 一、如果患者是贫血的病人,病程当中反复的输注红细胞会导致机体铁过载,从而铁蛋白升高; 二、如果有肿瘤、炎性疾病、风湿免疫性疾病等存在,也会导致反应性的铁蛋白增高; 三、如果是由于铁过载所导致的铁蛋白增高,需要去铁治疗; 四、如果是由于原发疾病导致的反应性铁蛋白增高,则需要积极的治疗原发疾病。
嗜酸性粒细胞的比例为0.5%到5%,当嗜酸性粒细胞比例大于5%的时候,则为嗜酸性粒细胞比例增高。 嗜酸性粒细胞主要是参与机体的过敏反应,以及寄生虫感染。所以,临床上当嗜酸性粒细胞比例偏高的时候,需要询问相关病史、进行相关检查,进一步排查是否有过敏性疾病、寄生虫感染等存在。明确导致嗜酸性粒细胞增多的原因之后,对因治疗,就能够使升高的嗜酸性粒细胞降至正常。
嗜酸性粒细胞百分比小于0.5%,就是嗜酸性粒细胞百分比偏低。 嗜酸性粒细胞百分比偏低,在临床上往往意义是不大的,并不需要进一步的诊治。而当嗜酸性粒细胞百分比大于5%的时候,则为嗜酸性粒细胞百分比偏高,此时是有临床意义的,往往是见于过敏性疾病、寄生虫感染以及血液系统造血疾病,需要进一步询问病史,完善相关检查,明确诊断。 只有明确病因,对因治疗,才能够使得升高的嗜酸性粒细胞百分比降至正常。
嗜碱性粒细胞百分比偏高的原因,往往是过敏性疾病、寄生虫感染等。 嗜碱性粒细胞百分比正常参考范围是百分之0到1%。当嗜碱性粒细胞百分比明显高于1%的时候,为嗜碱性粒细胞增多。常常提示患者有过敏性疾病,或者是有寄生虫感染存在。需要完善一系列相关检查,询问患者相关病史来明确诊断。 如果能够明确导致嗜碱性粒细胞百分比增高的原因,就需要对因治疗。去除病因之后,增高的是碱性粒细胞就会降至正常。
淋巴细胞百分比50以上提示淋巴细胞比例明显增高,此时需要进一步明确病因是什么,对因治疗。 如果有发热、咽痛等临床表现,往往提示是病毒感染所导致的淋巴细胞增高,此时需要抗病毒治疗。 如果没有发热、咽痛等临床表现,但是有淋巴结肿大、肝脾肿大等,需要怀疑淋巴瘤的可能,此时需要进一步完善淋巴结彩超、骨髓活检、免疫分型等相关检查明确是否是淋巴瘤。如果是淋巴瘤,需要制定个体化化疗方案。
对于高胆红素的患者来讲,只有明确病因,对因治疗才能够使得胆红素降下来。 高胆红素可以进一步分为直接胆红素升高和间接胆红素升高。如果是直接胆红素升高,往往见于肝细胞损伤或者是胆管阻塞;间接胆红素升高,则往往见于溶血性贫血。 如果是肝功能异常需要保肝治疗,并治疗导致肝功能异常的原因;胆道阻塞导致的胆红素升高,则需要解除梗阻;溶血性贫血导致的胆红素升高,则需要控制溶血发作。
单核细胞比例偏高往往是由于病毒感染或者是肿瘤所导致。 单核细胞是外周血白细胞当中的一种,在白细胞当中所占的比例正常参考范围是百分之3到8%。当单核细胞大于8%,为单核细胞比例增高。能够导致单核细胞比例增高的原因常常是病毒感染或者是肿瘤,其中以血液系统造血肿瘤为常见。 当单核细胞明显增高的时候需要询问相关病史。必要的时候完善相关检查,明确导致单核细胞比例升高的原因是什么,对因治疗,才能够有效的降低单核细胞的比例。
单核细胞百分比高,往往是由于病毒感染,或者是肿瘤所导致。 单核细胞在白细胞当中的百分比正常参考范围是3%到8%。单核细胞百分比大于8%,则为单核细胞增多,需要明确患者是否有病毒感染存在。如果有病毒感染存在,需要抗病毒治疗,当病毒感染控制以后,单核细胞就会下降至正常。如果没有病毒感染存在,就需要寻找患者是否有肿瘤存在。 除了实体肿瘤以外,血液肿瘤也可以导致单核细胞百分比增高,比如单核细胞白血病、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等。
右旋糖酐分散铁片的作用是补铁,在临床上主要是用于缺铁性贫血的患者。 对于缺铁性贫血的患者治疗原则有二:一是补铁质量,二是寻找并去除导致缺铁的原因。补铁治疗方面可以口服补铁,除了右旋糖酐铁分散片以外,还可以口服多糖铁复合物、硫酸亚铁等。静脉补铁,主要是应用蔗糖铁注射液。 建议寻找并去除导致缺铁的原因,对于缺铁性贫血的患者来讲至关重要。因为只有寻找并去除导致缺铁的原因,同时将所缺乏的铁补至正常,才能够彻底的治愈缺铁性贫血。
淋巴细胞的正常参考比例是百分之20到40%,当淋巴细胞大于40%的时候,就是淋巴细胞增高。淋巴细胞增高在临床上是见于病毒感染的患者,因为淋巴细胞是病毒的效应细胞,当病毒感染以后,会导致淋巴细胞的增高,比如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 此外,淋巴瘤、淋巴细胞白血病,也可以导致淋巴细胞的异常增高,而淋巴瘤、淋巴细胞白血病则属于淋巴细胞增殖性肿瘤,是需要就诊于血液内科完善检查,常规诊治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