尿血尿检会出现异常。所谓尿血就是尿液中出现红细胞增多,通过尿液检查就会出现尿潜血阳性,有些患者还会出现尿蛋白增多、红细胞管型等等。尿血既可以表现肉眼血尿,还可以表现有镜下血尿。 引起患者出现尿血的原因很多,不同的原因伴随的临床症状和治疗方法是不同的,预后也会不同。泌尿系感染、结石是引起尿血常见的原因,有些患者尿血是与肾小球肾炎有关系,老年出现无痛性尿血要考虑泌尿系肿瘤。 当尿检发现尿血以后,建议泌尿系超声检查。
无痛性血尿血压高一般考虑是与肾病有关系,常见的疾病有: 1、急性肾炎。大多数发生在儿童,起病比较急,发病以后会突然出现肉眼血尿,有些患者表现的是镜下血尿。由于患者尿量减少,可以导致血压升高,严重的患者会合并有急性肾功能不全。 2、慢性肾炎。多见于成人患者,在发病的过程中表现有无痛性血尿、血压升高,有些患者还会出现水肿,发病过程隐匿,容易导致肾功能不全。 3、其他疾病,比如多囊肾、慢性间质性肾炎等都可以导致血尿,血压升高。
肾包膜下血肿注意事项如下: 1、要进一步检查明确引起肾包膜下血肿的原因,比如要进行血常规、凝血功能、泌尿系超声或CT等相关检查。 2、针对较小的肾包膜下血肿患者要卧床休息、少活动。如果存在血尿,可以适当使用抗生素、止血药物,避免血肿出现感染,有利于血肿吸收。 3、严重的肾包膜下血肿要注意监测生命体征,避免出现休克。当出现血压下降、贫血时要及时输血,甚至需要手术治疗。 4、可以通过肾脏B超监测肾包膜下血肿的变化。
微量白蛋白正常值是24小时尿排泄量小于30毫克,如果是在30~300毫克称为微量白蛋白尿,大于300毫克称为大量白蛋白尿。 引起患者出现白蛋白尿的原因很多,有些是与生理性的因素有关系,比如患者剧烈运动、发烧可以导致一过性白蛋白尿增多。 有些是与病理性的因素有关系,比如长期糖尿病的患者,多次检测微量白蛋白尿超标,要考虑糖尿病肾病的可能。其他的疾病,比如慢性肾炎、狼疮性肾炎等,由于肾小球滤过膜通透性增加会导致尿中出现大量白蛋白。
引起无痛尿血镜下血尿的常见原因如下: 1、肾小球肾炎,大多数表现的是无痛性镜下血尿,比如隐匿性肾炎,患者并没有明显的临床症状,通过体检尿沉渣发现尿中有红细胞增多,排尿的过程中并不存在疼痛感,尿中的红细胞以畸形为主,占比达到70%以上。 2、薄基底膜肾病,是一种遗传性的肾病,主要表现的是镜下血尿,很少导致水肿、肾功能恶化。 3、肿瘤性疾病,部分患者出现的肾癌、膀胱癌,在早期也可以表现无痛性镜下血尿。
大多数肾炎的患者是不需要透析的,只有肾炎的患者病情进入到尿毒症期,才需要做透析治疗。 通常肾炎患者主要表现是尿中带血、尿蛋白阳性,有些患者会出现水肿、血压升高、肾功能有不同程度的升高,针对肾炎需要利尿、降压及对症治疗,大多数肾炎的病情是可以得到好转的。 少数难治性肾炎患者,如果病情没有得到控制,进入尿毒症期,血肌酐血尿素氮明显升高,只有通过透析治疗患者的病情才能够稳定,否则不透析治疗患者生命会出现危险。
尿血、尿蛋白看什么科室,主要是取决于患者的年龄以及就诊医院级别。 对于儿童患者,如果就诊的是综合性医院,主要是看儿科。如果就诊的是儿童专科医院,就诊的是儿童肾内科。对于成人患者,如果就诊的是县级医院,在没有肾内科的情况下,可以就诊普通内科。如果就诊的是三级医院,通常可以看肾内科。 尿血尿蛋白通常涉及的是泌尿系统疾病,比如急性肾炎、慢性肾炎、狼疮性肾炎等,不同的病因治疗的手段是不同的,所以需要明确病因。
尿毒症患者透析的频率是一个月12次,也就是相当于每周3次透析。当然有些患者由于病情比较严重,透析不充分,可能需要加做透析,所以也有可能是每个月13或者14次。 血液透析是尿毒症主要的透析模式,通过血透治疗的患者生存率明显提高,临床症状明显缓解,生活质量也得到提高,很多可以正常生活,还能够工作。 当然尿毒症的患者在接受透析治疗以后,还需要药物治疗,比如使用促红素纠正贫血。
小孩尿血、尿蛋白说明存在肾脏疾病,病情是否严重取决于临床表现以及原发病因,也就是有些患者病情轻,而有些患者病情比较严重。 当小孩诊断的是隐匿性肾炎时,可以导致血尿、尿蛋白阳性,一般是轻度尿蛋白增多,病情不严重,很少导致出现水肿、血压升高,也很少导致出现肾衰竭,一般不需要使用糖皮质激素和免疫抑制剂治疗;如果诊断的是急进性肾炎,病情很严重,如果不及时治疗,短时间之内就会发展成为尿毒症。
女人出现尿血、尿疼、尿急,考虑是出现了泌尿系统感染。感染的致病菌大多数是革兰氏阴性杆菌,尤其是以大肠杆菌最为常见。 女性患者由于尿道短,所以特别容易出现泌尿系感染;另外,泌尿系统先天性的结构异常、肾结石、性生活活跃、免疫功能低下等都是泌尿系感染的危险因素。 针对女性患者出现的尿路感染,需要选择抗感染的药物治疗。常见的药物就是喹诺酮类抗生素,病情较轻的可以采取口服治疗;严重的可以采取静脉治疗,要多饮水,注意会阴部的卫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