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般如果符合下列条件就是得了尿毒症: 1、病史及临床表现。患者长期存在有慢性肾脏疾病史,目前出现恶心、进食以后出现呕吐、食欲下降、全身乏力、血压明显升高、贫血、面容皮肤瘙痒,活动以后感到心慌、气喘,双下肢明显肿胀、嗜睡、神志模糊、昏迷等等。 2、实验室检查。血红蛋白浓度降低,血肌酐大于等于707umol/l,或者肾小球滤过率低于10ml/min,有代谢性酸中毒、电解质紊乱,比如低钙血症、高磷血症。 3、肾脏影像学检查,肾脏体积缩小。
所谓右肾钙乳囊肿,是指右侧肾脏囊肿中分布有含钙的细微粒子。这是一种比较少见的疾病,通常多见于青壮年。 肾钙乳的主要化学成分为草酸钙、磷酸钙,发病的原因并不是非常清楚,一般考虑是与慢性炎症刺激有关系。患者通常表现有腰部疼痛不适,还表现尿频尿急、排尿困难,有些患者会出现血尿。 右肾钙乳囊肿如果体积比较小,没有明显症状,可以继续观察。如果病灶较大,有明显的腰痛、感染的症状,或者伴有肾功能损害时,可以行病灶切除术。
一般24小时尿蛋白定量大于1克以上,收缩压控制在125毫米汞柱以下,舒张压控制在75毫米汞柱以下。如果24小时尿蛋白定量小于1克,收缩压控制在130毫米汞柱以下,舒张压控制在80毫米汞柱以下。 高血压与蛋白尿之间的关系非常密切,长期血压升高不仅增加蛋白尿,也会促进肾脏功能受损。一旦肾脏功能受损,血压会进一步升高。 临床上针对蛋白尿和血压升高的患者,一般首选药物就是血管紧张素转化酶抑制剂,或者血管紧张素受体拮抗剂。
一过性的尿蛋白、尿血的原因与很多因素有关系,常见的原因有: 1、与运动有关。患者长时间运动以后可以导致血尿,还会导致尿蛋白增多,当休息以后,尿蛋白、尿血就会消失。并不存在实质性的肾脏疾病,患者的肾功能多次检查是正常的。 2、与感染有关系。比如急性膀胱炎、急性肾盂肾炎,通常在泌尿系炎症得到控制以后,尿蛋白转为阴性,尿血消失,病情完全恢复正常。 3、与月经有关系。女性患者月经期间尿检会出现尿血、尿蛋白阳性。
腰酸胀、尿血尿与下列疾病有关: 1、急性肾炎,通常多见于儿童,起病之间存在咽喉部、扁桃体感染的病史。由于肾脏出现急性免疫性炎症反应,导致患者腰部酸胀不适、血尿,还会出现水肿、尿蛋白增多等等。 2、IgA肾病,多见于青少年,除了表现腰酸胀、尿血尿以外,还会表现有高血压、肾功能不全等等。 3、肾下垂,原因是与肾脏随呼吸上下移动幅度过大有关,有些患者还会出现尿频、尿急、尿痛等等。 4、慢性间质性肾炎,表现腰酸、乏力、夜尿增多。
血液透析的注意事项如下: 1、一定要在医生的指导下规律的进行透析治疗,不能减少透析次数。 2、要注意控制饮水量,不能吃含钾高的食物以及含盐量多的食物,否则高钾血症对生命有危险。 3、血液透析前后都需要进行血压、体重的测量,要了解脱水量和体重。 4、在血液透析过程中,如果出现头痛、恶心要及时告知医生。还要观察穿刺点是否有渗血,肢体是否出现肿胀,血管通路是否出现闭塞。 5、动静脉内瘘一侧的肢体要保持皮肤的清洁,避免受压。
血尿酸偏高的原因与治疗方法,如下: 1、一般引起血尿酸偏高的原因,可能与进食大量嘌呤高的食物有关,比如进食海产品、饮啤酒果汁,吃各种动物内脏等。血尿酸偏高的原因,也可能与尿酸排泄减少有关系,比如慢性肾脏功能不全,可以导致尿酸排泄能力减弱。 2、针对血尿酸偏高的治疗,主要是采取低嘌呤饮食、多饮水,24小时饮水量大于2000毫升以上,针对肥胖的患者要控制体重,多运动。如果没有痛风等并发症,不需要药物治疗。
血尿的症状表现如下: 肉眼血尿的患者尿液呈洗肉水样,有些患者尿液中含有血凝块。如果尿液呈酸性,尿的颜色可以是咖啡色或者浓茶色,如果是碱性尿液,尿的颜色可以呈鲜红色。镜下血尿的患者,尿的外观颜色与正常健康人相似,呈黄色透明样。 血尿通常是指尿中红细胞排泄量异常增多,是泌尿系统有疾病的信号。有些是与内科疾病有关系,比如肾小球肾炎、肾盂肾炎等等,有些是与外科疾病有关系,比如肾结石、泌尿系肿瘤等等,不同原因治疗方法是不同的。
有些血尿会一直尿血,而有些原因导致的血尿并不会一直尿血。 肾小球疾病比如慢性肾炎、薄基底膜肾病等等,可以导致患者出现血尿。有时是肉眼血尿,而有时是镜下血尿,血尿的严重程度会出现变化,但尿中始终存在增多的红细胞,也就是一直存在尿血。有些泌尿系统疾病比如膀胱炎,在急性期可以导致血尿的发生,还会导致尿频、尿急、下腹部坠胀感,多饮水、及时的使用抗生素治疗。 一旦病情好转以后,血尿就会消失,不会一直尿血。
血肌酐偏高的原因,有生理性因素和病理性因素。 1.生理性因素。与体重过重有关,一般体内肌肉含量高,肌酐值就会偏高,这是因为肌酐是肌肉代谢的最终产物。另外,长期吃增肌粉的患者,肌酐值也是偏高。 2.病理性因素。比如常见的肾毒性药物,可以导致急性肾损伤的发生。有些是与长时间的肾脏供血不足有关系,比如严重的烧伤导致低血容量。有些是与长期存在慢性肾脏疾病有关系,比如慢性肾炎、多囊肾、糖尿病肾病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