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耳朵下面长了个硬包,首先要考虑是腮腺来源的肿瘤。 首先,腮腺是人体最大的唾液腺,主要的功能就是分泌唾液。临床上腮腺良恶性肿瘤,也非常的好发,主要表现就是耳垂下的包块生长。如果是腮腺良性肿瘤,则表现为质地比较韧,边界比较清楚、活动度好、生长缓慢的包块。如果是腮腺恶性肿瘤,则表现为质地比较硬、边界不清楚、活动度差、生长比较迅速,而且伴有疼痛症状的包块。严重的情况下,可能会侵犯面神经,出现面瘫的症状。 另外,建议进一步完善腮腺彩超,或者CT等检查,评估包块的范围以及性质。最终需要通过手术治疗,才能够治愈。
耳朵下面突然肿起来了,考虑是腮腺来源的炎症性疾病引起。 腮腺炎症性疾病包括病毒感染以及细菌感染两大类。 1.病毒感染导致的腮腺炎,临床上也叫流行性腮腺炎。好发于青少年,具有一定的传染性,通过呼吸道传播。主要的临床表现也是腮腺区的肿胀疼痛,甚至伴有发烧。通过血常规、淀粉酶或者彩超等常规检查,结合流行病学史大多能够明确诊断。需要隔离治疗,抗病毒对症处理。 2.细菌感染导致的腮腺炎症性疾病主要是急性化脓性腮腺炎,是因为腮腺导管堵塞口腔内的细菌逆行感染而导致,需要给予积极的抗炎治疗。有脓肿形成,则需要行脓肿切开引流。 耳朵下面突然肿起来了,建议及时到医院就诊,对症处理。
如果耳朵下面长了个疙瘩,一按就疼,有可能是皮脂腺囊肿伴感染,也有可能是淋巴结发炎。 1、皮脂腺囊肿是临床上常见疾病,主要原因是因为皮肤毛囊腺腺体堵塞,分泌物不能排出,从而逐渐形成囊肿,好发于头面部,以耳垂及耳后最为常见。部分病人可能会伴随感染,从而出现红肿、疼痛,脓肿形成等情况。治疗原则:在急性炎症期需要积极的抗炎治疗,如果有脓肿形成需要切开引流。等到炎症彻底控制过后,手术彻底切除囊肿才能治愈。 2、耳后淋巴结肿大,大多数情况考虑是炎症引起,也不排除肿瘤病变。在给予抗炎对症的同时,必要时需要行淋巴结穿刺活检或者手术切除以明确病理性质。 所以对于耳朵下面长了个疙瘩,一按就疼,还需要根据不同的原因对症治疗。
临床上引起耳朵疼痛的原因,要考虑是炎症性病变引起。 1、急性中耳炎临床上发病率也非常高,特别是对于小儿患者,尤其容易得急性中耳炎。因为小儿的咽鼓管相对于成人更平更短,如果有感冒受凉等诱发因素,细菌或病毒就容易顺着咽鼓管途径逆行感染,从而导致急性中耳炎。主要临床症状就包括耳朵疼痛,发烧,严重的情况下还会有耳朵流脓。治疗原则需要使用头孢类的抗生素抗炎治疗,配合双氧水清洗外耳道、左氧氟沙星滴耳液滴耳等对症处理。 2、大疱性鼓膜炎也是引起耳朵疼痛常见原因,属于病毒感染引起的相关疾病。治疗方面需要使用抗病毒药物,比如阿昔洛韦口服或者滴耳对症治疗。 所以如果有耳朵疼痛的症状,还需要及时到医院就诊,根据不同的原因对症处理。
耳朵疼的原因,有可能是炎症刺激引起的,也有可能是颞颌关节病变导致。具体从如下几个方面来分析。 1.病程的时间比较短,要考虑是急性外耳道炎或者急性中耳炎。形成急性外耳道炎的原因,可能和外耳道进水不良的挖耳习惯有关。急性中耳炎的诱发因素可能和感冒受凉有关,细菌或者病毒巡着咽鼓管途径逆行感染导致。治疗方面,需要使用头孢类的抗生素抗炎治疗。配合左氧氟沙星滴耳液滴耳等对症处理。 2.颞颌关节的相关疾病,也会引起耳朵疼痛的症状。最常见的就是颞颌关节炎,主要是因为患者不良的咀嚼习惯,总是用一侧牙齿咬东西导致的。需要给予消肿止痛,热敷理疗等对症治疗。 对于耳朵疼的症状,根据不同的原因对症处理。
如果耳朵流黄水,这种情况应该考虑是炎症性病变引起,是不能自愈的,需要积极的对症治疗。 耳朵流黄水考虑是外耳道湿疹,导致外耳道湿疹的主要原因是过敏引起的,平时可能摄入了容易过敏的食物,或者接触了容易导致过敏的物质。主要的临床表现就是耳朵瘙痒、局部有皮疹生长、创面有渗出、黄色的分泌物。治疗方面需要避免接触过敏物质,使用抗组胺药物、抗过敏、糖皮质激素局部外涂,炉甘石洗剂局部收敛等对症治疗。急性化脓性中耳炎也会出现耳朵流黄水,这种情况考虑是细菌感染引起的。治疗方面需要完善耳内镜等相关检查,给予头孢类的抗生素抗炎,左氧氟沙星滴耳液滴耳等对症治疗。 所以,对于耳朵流黄水的症状,还需要及时到医院就诊,对症治疗。
引起耳朵痒的原因比较多。外耳道耵聍堵塞、刺激只是引起耳朵痒的原因之一。可以从如下几个方面来具体分析。 1.外耳道湿疹。导致外耳道湿疹的主要原因和过敏因素有关。可能饮食方面摄入了容易过敏的食物,或者生活当中接触了容易过敏的物质从而导致的。主要的临床表现就是耳朵局部瘙痒、渗出。治疗方面需要避免接触过敏物质,给予抗组胺药物抗过敏,糖皮质激素软膏局部外涂缓解症状。 2.真菌性外耳道炎。真菌性外耳道炎的主要临床表现也是耳朵瘙痒,通过耳内镜检查基本上能够明确诊断。治疗方面需要使用抗真菌的药物,比如:氟康唑滴耳,才能够彻底治愈。 所以如果有耳朵瘙痒的症状,还需要根据不同的原因对症治疗。
如果耳朵里面肿一碰就疼,首先应该考虑是急性外耳道炎,或者是外耳道毛囊炎、疖肿。急性外耳道炎或者毛囊炎、疖肿都是属于细菌感染,导致的相关疾病。 可能生病之前,有耳道进水或者不良的挖耳习惯,喜欢用棉签或者挖耳勺挖耳朵。锐利的挖耳勺容易引起外耳道皮肤的破损,从而导致细菌感染,炎症发作。治疗原则,需要积极使用头孢类的抗生素抗炎治疗,配合左氧氟沙星滴耳液滴耳。如果局部有脓肿形成,需要行脓肿切开引流,配合局部换药才能治愈。 对于耳朵里面肿痛的症状,还需要积极到医院就诊,完善相关检查,明确诊断,对症治疗。
如果耳朵里面长了一个硬疙瘩,有可能是外耳道皮脂腺囊肿,也有可能是外耳道骨瘤。 1、外耳道皮脂腺囊肿形成的主要原因,是因为外耳道皮肤毛囊腺分泌物堵塞,从而逐渐形成。在早期可能不会有明显的疼痛症状,如果因为挖耳等不良习惯导致细菌感染,则可能会伴随局部疼痛、红肿,甚至流脓。需要积极的抗炎治疗,通过手术彻底切除囊肿才能自愈。 2、外耳道骨瘤,是因为外耳道壁的骨质异常增生形成的,属于良性肿瘤。如果骨瘤比较大、堵塞外耳道,引起外耳道狭窄、听力下降,也只有手术彻底切除才能治愈。 因此,对于外耳道里面的疙瘩,需要根据不同情况对症处理。
耳朵里面发炎是否能够自愈,还需要根据不同的情况来综合分析。耳朵里面发炎根据病变部位的不同可以分为外耳道炎和中耳炎。 1、导致外耳道炎的诱发因素可能和耳朵进水、不良的挖耳习惯,或者外耳道耵聍堵塞诱发炎症有关。如果是对于外耳道进水诱发的外耳道炎,有自愈的可能性。平时注意耳道清洁干燥,预防不良的刺激。如果因为耵聍堵塞引起的外耳道炎则不能自愈,需要彻底的清理耵聍团块、抗炎治疗才能好转。 2、对于急性或者慢性中耳炎自愈的可能性很小,需要积极的使用头孢类的抗生素抗炎,配合左氧氟沙星滴耳液滴耳等对症治疗才能好转。 所以对于耳朵里面发炎的情况,还是建议及时到医院就诊对症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