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是早上做肠镜,就需要在晚上半夜吃泻药。 通常从吃泻药到肠道清洁完成的时间有个体差异,大约需要3到5个小时不等。半夜服泻药确实会影响休息。如果不希望半夜进行肠道清洁,可以选择下午做肠镜。这样,可以在晚上6:00到7:00晚饭后吃一次泻药,第二天早上再吃一次泻药,下午安排肠镜检查。这样就能避免半夜吃泻药带来的不舒服体验。
幽门螺杆菌感染是一种常见疾病,虽然不必过于紧张,但仍需引起重视。 即使感染者没有症状,感染后的幽门螺杆菌100%可以在胃里发现活动性炎症。在感染者中,约5%到10%的人会出现与幽门螺杆菌相关的消化不良,15%到20%的人可能会出现消化性溃疡。每100个幽门螺杆菌感染者中,有1%的人可能会出现胃恶性肿瘤。幽门螺杆菌对胃黏膜的损伤是一个从正常胃黏膜到浅表性胃炎、萎缩、肠化、异型增生,最终发展到胃肿瘤的过程。如果在萎缩和肠化发生之前根除幽门螺杆菌,可以很好地预防胃癌的发生。此外,幽门螺杆菌是一种传染性疾病,根除后可以减少其传染给家人和朋友的风险。 因此,一旦发现幽门螺杆菌感染,如果没有抗衡因素,应及时到消化内科就诊,进行根除或进一步检查。
这个要取决于以下几个方面: 如果肠道清洁度良好,肠镜检查已经完成了全大肠的检查,且黏膜没有异常,那么可以保证5到10年的有效期。这些朋友可以在5年或10年后再次进行检查。如果肠镜检查发现了息肉,就需要根据息肉的大小、病理类型和个数,以及肠道的清洁程度来决定下次复查肠镜的时间,一般可以是1到5年的复查时间。 举个例子,对于一些严重的增生性息肉,5年复查一次也是可以的。但如果是腺瘤,特别是绒毛管状腺瘤,或者伴有异型增生的,建议1到2年就应该复查。具体的复查时间可以咨询消化专科的医生,或者根据内镜报告的建议来做。对于有大肠癌家族史的人,建议缩短复查的时间。
尽管结肠癌的好发年龄是在50岁以上,但年轻人同样有可能患结肠癌。我国结肠癌呈现年轻化趋势,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 1. 不良饮食习惯:现在许多年轻人不自己煮饭,更倾向于点外卖,且偏好高糖分饮料和含有许多添加剂的食物,其中一些添加剂可能含有致癌物质,长期食用可能增加患结肠癌的风险。 2. 不良生活习惯:例如久坐不运动导致的肥胖、吸烟等,这些习惯都可能增加患结肠癌的风险。 3. 遗传因素:对于有肿瘤家族史,特别是肠癌家族史的人,以及患有遗传性多发性息肉病的人,更容易患肠癌。 4. 某些疾病容易并发肠癌:如溃疡性结肠炎、硬化性胆管炎或胆囊切除后的状态。 因此,建议年轻人不要大意,要定期留意自己的大便情况,每年检查大便潜血。如果大便潜血呈阳性,或出现固定的腹痛、大便性状和习惯的改变超过两周,应及时就医。
幽门螺杆菌的常用检查方法主要包括碳13尿素呼气试验和碳14尿素呼气试验。碳13尿素呼气试验的正常值范围是0到4dpm/mmol,超过4即为异常。而碳14尿素呼气试验的正常值范围是0到100,超过100则视为异常。 需要注意的是,这些数值的高低并不直接反映疾病的严重程度。例如,碳14尿素呼气检查结果为300,并不一定意味着比150的情况更严重。因此,在评估病情时,需要结合患者的症状,以及胃镜检查结果,了解胃黏膜是否存在萎缩、肠化或溃疡等情况,进行综合考量。 由于幽门螺杆菌是一种传染性疾病,并且已被归类为胃癌的一类致癌物质,所以对于检测结果呈阳性的患者,建议前往消化专科进行规范的诊疗。
大肠癌是可控可防的。 要远离大肠癌,首先应避免高脂肪、高热量的饮食,建议多食用富含纤维的新鲜蔬菜、水果和谷物等。同时,要注意适当运动和控制体重,因为肥胖是肠癌的一个因素。 对于健康人群,即使没有症状,也建议在40岁时进行人生的第一次肠镜检查,最晚不要超过50岁。这是因为90%的大肠癌都是由息肉逐渐演变而来,这个过程可能需要5至10年,甚至更长的时间。如果在这个阶段发现并摘除息肉,就可以有效预防大肠癌。如果父母有肠癌病史,应在父母发病年龄前10年开始检查。对于年龄小于40岁的成年人,建议每年进行一次大便潜血检查。当大便潜血检查结果为阳性时,应进行肠镜检查,以便早期发现问题并及时进行防治干预。
这要看是做什么类型的检查。 进行碳13的尿素呼气试验和碳14的尿素呼气试验检查时,需要空腹至少2到3个小时。因为在空腹状态下,碳13和碳14标记的尿素可以更好地与胃内的幽门螺杆菌产生的尿素酶充分反应,产生碳13和碳14标记的二氧化碳,随着肺呼出来,从而提高检测率。 如果做幽门螺杆菌的抗体检查,即抽血检查,以及粪便的幽门螺杆菌抗原检查,则不需要空腹。
幽门螺杆菌感染的耐药情况较为严重。根据目前的统计,所有治疗方案的根除成功率最多为90%至95%,这意味着总有5%至10%的人在第一次根除时是不成功的。 对于根除失败的情况,建议患者寻找消化专科医生进行个性化治疗。医生会根据失败的原因进行评估,包括抑酸药的疗效是否足够强、服药是否规律、疗程是否足够以及抗生素是否为该地区耐药率很高的种类。我们会综合评估这些因素,然后为患者制定治疗方案。 通常,在根除失败后,建议患者等待3至6个月再重启根除治疗,而不是立即进行第二次治疗。这是因为根除后幽门螺杆菌会球菌化,使得抗生素难以进入并杀灭它。因此,一般建议在3至6个月后再次进行根除,以避免重复用药无效和导致耐药。如果条件允许,可以通过耐药基因分析来指导第二次治疗。在治疗过程中,患者必须严格遵从医嘱,坚持按要求服药,并与医生保持沟通,以克服药物可能产生的副作用或通过药物调整来保证完成14天的疗程。
直肠癌的靶向治疗是在化学药物治疗基础上的辅助治疗。 目前主要有两种药物:一种是抑制上皮生长因子的药物,名为西妥昔单抗;第二种是抑制血管内皮生长因子的药物,名为贝伐珠单抗。一般而言,一年的疗程包括5至6个疗程,但这并非绝对。对于晚期肿瘤患者,是否继续使用这些药物需要根据患者的耐受情况、是否有并发症或耐药情况来决定。 因此,建议患者多与医生沟通,了解病情。如果患者比较幸运地发生了转化,使得肿瘤可以手术切除,那么对于靶向治疗是否继续,还需要进一步评估。
结肠癌晚期患者出现拉稀的原因有五个。 首先,化疗药和靶向药对胃肠道有刺激作用,晚期病人常需使用这些药物。 其次,一些中药祛湿方剂也可能引起排烂便。 第三,肿瘤本身可能压迫肠道并对肠黏膜造成刺激,导致肠蠕动增加和腹泻。 第四,肿瘤患者尤其是接受化疗后,免疫力下降,容易引发肠道感染,包括真菌感染和巨细胞病毒感染,这些需要通过培养来证实。 最后,肠癌患者容易出现胃肠道菌群失调。在出现拉稀时,可以使用一些副作用少的常用药物,如蒙脱石散或藿香正气丸,并补充益生菌。饮食上应减少粗纤维食物,避免空腹喝牛奶和辛辣生冷食物。如果腹泻频繁,应及时到专科诊治,防止电解质紊乱。
做肠镜通常不需要住院,门诊检查即可。但若出现以下情况,建议住院进行肠镜检查: 首先,如果患者本身有严重的慢性基础疾病,如慢性肺部疾病或慢性肾病; 其次,对于高龄患者,预计肠镜检查存在风险; 再者,如果其他检查提示可能存在大肠肿瘤,如CT检查结果提示大肠肿瘤,预计需要后续进一步治疗; 最后,如果需要进行肠镜下的治疗,例如息肉较大或肠段狭窄需要扩张放支架,或者预计存在出血、穿孔风险的内镜治疗,也建议安排入院诊治。
如果大便出现以下表现,就要警惕大肠癌。 首先,第一是出现血便、黏液脓血便或大便带血,不要误以为是痔疮而忽视,这样容易误诊。 第二,大便习惯的改变,正常人的排便可能是每天1至3次,或者三天一次,如果排便次数增加或明显减少,或者与平时的排便习惯不同,持续超过两周,应考虑是否可能是大肠癌。 第三,大便性状的改变,如果出现大便稀烂、腹泻、腹泻与便秘交替,或大便变形,有凹槽状压迹,也应注意是否可能是大肠肿瘤。 第四,排便时反复伴随固定部位的下腹痛,持续超过两周。 如果出现以上症状,建议及时去消化专科门诊就诊,以排除大肠肿瘤的病变。
大便潜血阳性是胃肠道疾病的一个报警症状,它指的是肉眼看不到的消化道微量出血。这种情况可以反映早期的胃肠道病变,尤其是早期的胃癌和肠癌。因此,如果体检发现大便潜血阳性,建议及时就医,并进行胃镜和肠镜检查,以排除上消化道和大肠的病变。 对于反复出现潜血阳性的患者,可能还需要进行胶囊内镜检查,以排除小肠疾病。此外,每年的体检中,也建议将大便潜血检测纳入常规项目。
部分大肠癌患者可以引起腹泻,这种情况通常见于中晚期大肠癌,尤其是靠近肛门的直肠和乙状结肠等低位大肠肿瘤。 因为肿瘤体积增大,可以导致肠腔狭窄,使得排便不尽,类似漏斗或挤牙膏,一点一点排出。患者经常会有便秘,导致大便次数增多,但每次大便量不多。此外,肿瘤生长会增加肠道刺激,引起肠道蠕动,进而增加排便次数。 因此,如果出现大便习惯改变、腹泻、腹泻与便秘交替,且持续超过两周,建议及时就诊消化专科门诊,以便进一步诊治。
幽门螺杆菌感染通常采用两大类治疗方法。 第一类是使用质子泵抑制剂(抑酸药)加上铋剂和两种抗生素,如阿莫西林、克拉霉素、甲硝唑、呋喃唑酮和四环素等,疗程为14天。另一种是新型抑酸药加上高剂量阿莫西林的两种药治疗,疗程同样为14天。 我强烈建议患者到消化内科门诊进行规范治疗。我们发现有些患者随意使用药物,比如家人或朋友推荐的,或者药店销售人员推荐的药物,有时甚至在非消化专科科室治疗失败后才转至我们科。这些情况下,药物处方可能剂量不足、不完整,或选择了本地区易产生耐药性的药物,导致根除不成功,增加耐药风险。因此,我强烈呼吁专病专治,到消化内科规范诊治,并给予用药指导,希望首次根除就能成功。
建议没有症状的人在40岁开启人生的第一次肠镜检查,最晚也不要超过50岁。如果有肠癌家族史,更应该在40岁进行检查,或者在家人发病年龄提前10年进行检查。 做完第一次肠镜后,下一次复查的时间应根据检查结果来决定。如果肠道清洁干净,完成了整个大肠的检查,且检查结果没有异常,且没有肠癌家族史,可以5到10年后再做下一次肠镜。如果肠道清洁不干净或比较差,但结果没有异常,建议三年后复查肠镜。如果有息肉,需要根据息肉的大小、病理、个数和肠道清洁度等因素来决定下次复查的时间,通常可以根据肠镜报告的建议或咨询消化专科医生。如果肠镜发现早期息肉癌变并摘除后,有些情况需要在三个月、半年或一年内密切复查。如果肠道本身有病变,如溃疡性结肠炎、克罗恩病、肠结核等,应在治疗后复查,并遵从医生的建议。
要进行一个高质量的肠镜检查,需要提前做好以下准备: 1. 首先,要了解自己是否适合做肠镜检查。在妊娠期、月经期或怀疑有肠穿孔的情况下,是不适合做肠镜检查的。对于三个月内进行过肠道手术、有严重心脑血管疾病或高龄的人群,需要在肠镜前进行评估,包括麻醉前的评估。 2. 其次,是药物方面的准备。如果因为冠心病、脑血管疾病等正在使用抗血小板或抗凝药物,需要告知医生。通常需要停药3至7天,具体停药时间应咨询负责的医生,并询问是否需要用低分子肝素替代治疗。 3. 第三,是饮食方面的准备。检查前三天,应吃低渣食物,如蒸鱼、肉饼、蒸水蛋,避免高纤维食物,如蔬菜、海带、辣椒等,以及带籽或有颜色的水果,如火龙果、猕猴桃、西瓜、西红柿等。检查前一天,可以吃一些粥、面条、云吞等。 4. 第四,要做好肠道清洁。通常在预约肠镜时,医院会提供肠道清洁的指引,指导如何饮食、何时饮食以及饮水量。应认真阅读并按照指引执行,确保肠道清洁。肠道清洁的标准是排出清亮的液体。 5. 最后,无痛肠镜检查通常需要家属陪同,检查时也要注意放松心情,避免紧张。对于高血压患者,应提前服用降压药,以防紧张引起血压升高。 做到了以上几点,就可以进行一个既安全又高质量的肠镜检查。
正常人不应该有幽门螺杆菌感染。 尽管70%的幽门螺杆菌感染没有症状,但无症状并不等于健康。幽门螺杆菌感染无一例外可以引起胃黏膜的活动性炎症,导致幽门螺杆菌相关的胃炎,还可能引发更严重的疾病,如消化性溃疡、上消化道出血,甚至胃癌。幽门螺杆菌是一种传染性疾病,也是胃癌的一类致癌物质。 因此,体检发现幽门螺杆菌时需要重视,但也不必过于紧张。只需及时到消化内科就诊,通常经过两周规范治疗,就可以根除这一隐患。
肠镜检查是用来检查大肠和回肠肠腔黏膜情况的一种方法。 在进行肠镜检查前,需要做好肠道清洁。检查时,患者可以选择普通的肠镜,即在清醒状态下进行,或者选择麻醉肠镜。检查过程中,患者会换上肠镜专用的开裆裤,以保护隐私,避免尴尬。患者采取左侧卧位,双腿屈曲,这种体位有利于医生操作。医生在润滑肛门后,会从肛门插入肠镜,并注入气体使肠壁张开,以便清晰观察肠黏膜。肠镜的头端装有摄像头,能将图像实时传输到屏幕上。医生边进镜边观察屏幕,检查肠黏膜情况。检查范围包括直肠、大肠、回盲部和回肠,医生会仔细观察黏膜,寻找息肉、炎症、肿物等异常情况。如果发现息肉,可以同步摘除,或对某些病灶进行活检。肠镜检查通常需要20到40分钟,但若肠道清洁不彻底或息肉较多,检查时间可能会延长。
放屁多与大肠癌没有关联,主要与饮食有关。 进食高蛋白、高脂肪和高糖分的食物,如碳酸饮料、奶茶、可乐和啤酒等,容易产气,导致放屁多。这些气体可能来自食物的发酵,以及肠道内产生气体的细菌,如烷类或硫类气体。 因此,放屁是人的正常生理现象,与大肠癌无关,无需担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