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们临床治疗过程中,很多患者是需要静脉输液治疗的。对于我们输的液体间隔时间要根据我们所输液体的种类去决定。 有些药物我们可能会间隔6到8个小时去输注,而有些药物可能会间隔12小时输注,而很多药物每天输注的次数也就在一次,所以两次输液的间隔时间是不固定的,是要根据药物的品种去决定。而如果药物要求我们间隔多长时间,我们就要认真去执行,因为这样才能达到药物的治疗效果。
我们经常在发烧的时候,尤其在体温超过38度5以上时会应用口服退烧药物进行退热。每个人对退烧药物的反应程度不同,有些人吃完退烧药物以后,体温会缓慢下降,有些人服用退烧药物以后会大量排汗,体温迅速下降。 有时我们监测提问还会发现提问可能偏低了,如果我们测到体温35摄氏度,一个是可能是出汗过多造成的体温迅速下降,有一种可能性是我们所测量的体温不太准确了。这个时候我们需要再次检测,同时给患者补充大量的水分以及电解质,避免脱水。就回答到这里,谢谢大家。
老年人在去世前的反应,其实每个人是各不相同的。不同的基础疾病决定着它死亡前的反应。其实如果是心脑血管疾病的老人在去世前可能会比较突然,没有什么特殊的反应。 而对于一些长期卧床的慢性病的老年人来说,在临终前可能会表现为意识障碍的加重,进食食欲的减退,呼吸的缓慢以及呼吸节律的改变,这些都有可能。还有老年人会出现大小便的失禁,这都与去世前的生理功能下降有一定的关系。
我们经常要监测我们的个人体温,了解是否有发热的情况。对于成年人,我们测量体温最好还是选用水银体温计来测量,因为水银体温计测量的更为准确。在用水银体温计测量体温时,我们要注意以下几点: 首先,一定要注意在测量前,把水银计的水银柱甩到35摄氏度以下,然后把腋下的皮肤干净,保持腋下皮肤干燥。用腋窝的皮肤紧紧的包裹住水银体温计的尖端,还要注意测量时间不得短于五分钟,在5到10分钟才可以量出比较准确的体温。
在临床中,因为患者的病情需要我们经常需要去做增强CT,更好地了解病变情况,给予对症治疗。在增强CT时,我们需要给体内打造影剂,造影剂进入体内,是具有一定的肾毒性的。对于肾脏功能全的病人来说,造影剂可以造成肾脏的不可逆损伤,所以我们要谨慎应用。 对于做完增强CT的患者,建议多饮水,饮水量可以在500到800毫升,以增强身体的代谢,将早造影剂尽快的代谢排出。
一般来说,老年人服用钙片是可以长期吃的,因为随着我们补充钙质,钙质仍然在不断地流失,为了维护我们的骨密度,可以长期服用钙片。注意,有些人服用钙片后,可能会出现便秘的现象。 老年人由于年龄的增长,以及体内激素水平的变化,经常会出现骨质疏松,钙质流失的情况。这个时候,我们可以给老年人补充一些钙片,帮助其维持体内钙的含量,另外可以多吃一些含钙比较高的食物,例如牛奶,虾皮,芝麻等。
人在发烧的时候,首要任务还是要降低体温,降低体温的方法有很多,首推物理降温,可以用温热的毛巾擦拭身体,令水分带走热量,起到降温的效果,还可以采用口服退烧药物,让身体排汗。排汗的时候,汗液随着蒸发也会带走身体的大量的热量,从而使体温下降,达到退烧的目的。 当然,我们在出汗的同时,要及时的补充水分及电解质,避免出现脱水以及电解质的紊乱,当然,我们并不建议用厚实的棉被,捂汗这样容易导致散热不良,引发危险。
日常生活中我们有可能需要监测我们的体温。一般来说,目前还是以水银体温计的应用更为广泛,因为水银体温计测量更为准确,误差更小。 一般来说,我们可以看到水银体温计上是有刻度的,刻度范围一般在35摄氏度到41摄氏度之间,我们人体正常体温一般在36.3到37.3摄氏度,高于37.3摄氏度考虑存在发烧,所以一般水银体温计足够我们测量体温的范围。
我们人体的体温是有一定正常范围的,每个人的体温因年龄,性别以及个人体质的差异,体温也会有一定的波动。同一个人不同时间的体温也会有不同。 我们目前正常人体的体温是在36.3摄氏度到37.3摄氏度之间。如果我们测量准确情况下成人体温,如果在36.5摄氏度的话,是正常的。如果有其他不适,我们可以在其他的时间再测量几次,这样我们所得到的结果也更为准确。
有很多病情危重的老年人,到了终末期阶段,会出现食欲减退,进食不好。一般来说,我们建议给予患者下胃管,进行鼻饲营养支持治疗。如果我们不给予下胃管,还可以进行输注肠外营养给予热量支持。 而对于既没有肠内营养,也不给予肠外营养的老年人,如果不能进食的话,一般维持的时间就不会太久了。当然也根据患者的自身本身的营养状态决定,在大多数情况下是不会超过一周左右的时间的。尽量还是要根据患者的情况,给予一些热量支持与延长生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