脾,在中医上主要运化水谷,完成饮食的消化吸收与输布。脾虚,临床上我们常有一下几种类型:脾气虚证、脾阳虚证、脾虚气陷证。其中后两者均可有脾气虚发展而来,对于脾虚,大多是因为饮食失调、劳累过度、过食生冷、或肾阳虚发展而来。 对于脾气虚的病人可以使用补气健脾如四君子汤来治疗;对于脾阳虚的,可以使用温阳健脾如理中丸来治疗;对于脾虚气陷证,可以使用补中益气汤来补气健脾、升阳举陷。具体用药处方还需至当地医院就诊后开具处方。
中医上,如果气血亏虚,常有如下表现:失眠、头晕、耳鸣、视力减退、记忆力减退、心慌、气短、胸闷、咳嗽、四肢无力、手脚不温、面色萎黄等症,当然根据患者不同、病情不同,也可以有不同的临床表现。在日常的饮食中,有很多补气血的食物,比如红枣、桂圆、花生、红豆、红糖、枸杞子等都可以用来补气养血;另外中医临床上常用的气血双补比较经典的方剂有八珍汤。
脾肾阳虚证,是指脾肾两脏阳气亏虚所表现的证候。多由久病、久泻或水邪久停,导致脾肾两脏阳虚而成。 临床表现常有面色恍白,畏寒肢冷,腰膝或下腹冷痛,久泻久痢,或五更泄泻,或下利清谷,或小便不利,面浮肢肿,甚则腹胀如鼓,舌淡胖,苔白滑,脉沉细。 治疗时应该以温补脾肾为治疗原则,代表方剂有附子理中丸,金匮肾气丸,真武汤,四神丸等,具体用方还需面诊后由医生来开具。
三伏贴,是中医的一种传统治疗方式,是在一年中最热的三天,将特定配方的中药,敷制在人体的特定穴位或指定部位,来防治疾病的方式。对于患有慢性寒性疾病的人来说,由于冬季气温低,容易复发,导致治疗不能从根本上消除,而夏季人的阳气旺盛,且影响发病的气候因素较少,症状通常较轻,有足够的时间扶正固本来治疗疾病。 我们可以利用三伏贴来治疗鼻炎、哮喘、支气管炎、慢性咳嗽、关节疼痛等多种疾病。
中医中身高与肾密切相关,肾主骨,肾气受损则会影响生长发育,若肾精不足,小儿不能主骨生髓,不能化生气血,生长肌肉,则发育迟缓,身材矮小,骨骼萎软。 所以肾虚是会导致身高的发育的,肾虚导致身材矮小的患者也要多吃含钙比较多的食物,且适量多补充蛋白质,补充必要的维生素,一日三餐营养也应合理搭配。也可以前往医院找中医医生进行中药调理。
心火 在中医学指人体的内热 ,有实火和虚火之分。实火的症状,有面红耳赤,心悸心烦,口渴,喜冷饮,大便干结,小便黄赤,脾气暴躁等。实热就是阳气过盛了,这时就要吃些下火的东西,可以吃绿豆汤,或是吃牛黄解毒丸等 。 虚火的症状,有低热,手足心发烫,心烦失眠,口干目涩,咽干咽痛,两颊潮红等。虚热可以多吃点凉性的蔬果如梨,豆腐、萝卜、豆芽、黄瓜、土豆、菠菜、西洋参、苦菜、苦瓜等。
盗汗是中医的一个病证名,是以入睡后汗出异常,醒后汗止为特征的一种病征。中医临床上主要有心血不足引起的盗汗、阴虚火旺引起的盗汗以及邪热郁蒸引起的盗汗。在西医来说不能排除风湿热、肺结核、甲状腺功能亢进、小儿缺钙等引起,另外绝经期女性也可能出现严重盗汗。所以需要完善血沉、抗O、甲状腺功能、胸片及痰涂片等检查来明确诊断。
中药上,梨,味甘微酸、性凉,入肺、胃经,其中梨肉具有生津、润燥、清热、化痰,解酒的作用,用于热病伤阴或阴虚所致的干咳、口渴、便秘等症,也可用于内热所致的烦渴、咳喘、痰黄等症。而梨皮具有清心、润肺、降火、生津、滋肾、补阴功效。 所以对于肾阴不足的人,可以适当吃点梨子起到滋阴降火的作用,需要注意的是脾虚便溏、慢性肠炎、胃寒病、寒痰咳嗽或外感风寒咳嗽以及糖尿病患者忌食,妇女生产之后亦忌食生梨,女子月经期间以及寒性痛经者忌食生梨。
与碱性体质相比,酸性体质的人更容易会出现疲乏、精神不振、记忆力减退、注意力不集中、腰酸腿痛等症状,到医院也检查不出有什么具体异常。 如果长期处在酸性体质不加以改善,女性的皮肤会过早地衰老、儿童会造成发育不良、食欲不振等症状。 中老年人则会因此引发神经系统疾病和心脑血管系统疾病等,需要尽早就医检查及治疗。
腹痛,在中医上有多种因素均会导致,如外感风、寒、暑、热、湿邪等,饮食不节等,情志失调,阳气虚衰等。 其中寒邪内阻导致的腹痛是比较多见的。临床上可以见到腹痛拘急,遇寒痛甚,得温痛减,口淡不渴,形寒肢冷,小便清长,大便稀,舌淡,苔白腻,脉沉紧等。 可以用温里散寒,理气止痛的方法来治疗,常见的方药有良附丸合正气天香散等。当然,平时也要注意忌食生冷寒凉食物,注意腹部保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