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音

张滢滢 主治医师

湖北江汉油田总医院 中医科

擅长:从事临床一线医疗工作,对中医科常见病多发病能够熟练处置,能够胜任本专业日常医疗教...

概述 出诊时间 联系方式 口碑评价
语音
脾虚厌食吗
脾虚厌食吗

脾虚,在中医上主要分为脾气虚、脾阳虚、脾虚气陷及脾不统血等等多个证型。 每个证型的症状虽然不完全一样,但均有纳差的表现,即厌食的表现,均因为脾气虚弱,运化失司所导致。 比如对于脾气虚,常表现为食欲不振、进食减少、脘腹胀满、进食后腹胀可加重、大便稀溏、神疲乏力、少气懒言等。 对于脾虚的患者,可以通过中药健脾开胃来改善食欲。

胃火吃凉的可以吗
胃火吃凉的可以吗

中医上胃火有实火和虚火之分,实火是指火热壅滞于胃、胃失和降以胃脘灼痛、消谷善饥等为主要表现的实热证候。 虚火是指阴液亏虚、胃失濡润、和降以胃脘嘈杂、饥不欲食、脘腹痞胀、灼痛等为主要表现的虚热证候。 对于有胃火的病人可以使用一些中药药物进行治疗,有实火的患者可以用清胃散、玉女煎。 虚火的患者可以用沙参麦冬汤,同时饮食上也可以适当吃一些凉性食物比如绿豆、冬瓜、莲子、苦瓜等。 需要注意的是要远离煎炸、辛辣等有刺激性的食物,少吃羊肉、狗肉、胡椒、花椒等,否则会助长胃热。

肾虚有哪些症状
肾虚有哪些症状

肾虚在中医上包含肾精不足证、肾阳虚、肾阴虚、肾气不固及肾不纳气证等,其中肾不纳气常导致胸闷。对于肾不纳气,其是指肾气虚衰,气不归元所表现的证候,多由久病咳喘,肺虚及肾,或劳伤肾气所致。 临床常表现为:久病咳喘,呼多吸少,气不得续,动则喘息加重,自汗神疲。声音低怯,腰膝酸软,舌淡苔白,脉沉弱。或喘息加剧,冷汗淋漓,肢冷面青,脉浮大无根;或气短息促,面赤心烦,咽干口燥,舌红,脉细数等。

中药治瘰疬
中药治瘰疬

瘰疬是好发于颈部淋巴结的慢性感染性疾病。瘰疬根据中医辩证可分为气滞痰凝、阴虚火旺及气血两虚这三种证型。 对于气滞痰凝型的患者可以使用逍遥散合二陈汤来治疗。对于阴虚火旺型的患者可以使用六味地黄汤合清骨散来治疗。对于气血两虚型的患者可以使用香贝养营汤来治疗。当然,具体药物加减需要至当地医院找医生面诊后开具。

石膏泻胃火
石膏泻胃火

石膏分为生石膏和熟石膏两种,在中药学上,生石膏具有清热泻火、除烦止渴的功效,熟石膏即煅用以后的石膏,具有敛疮生肌、止血等的功效。 所以针对实热导致的胃病,我们可以使用生石膏来清热泻火,用以治疗胃中实火,中医上比较经典的治疗胃火的方子如玉女煎(石膏、熟地、麦冬、知母、牛膝)就含有石膏,可以治疗胃火炽盛的症状。但因为石膏为大寒大凉的药物,胃火减轻后即应尽快减量或者换用其他药物,以免药物过量过于寒凉损伤脾胃阳气。

流虚汗没劲
流虚汗没劲

流虚汗可见以下几种情况:1.可能为低血糖症状,这种情况可见出汗,乏力,心慌,补充糖分后症状很快消失;2.如果伴有近期感染发热,这时候出汗可能是退热出汗;3.中医上所说虚证也可见出汗,有阴虚和气虚两种:阴虚多表现为盗汗,就是睡着后出汗,伴有乏力、五心烦热、失眠多梦等表现。 治疗可用知柏地黄汤;而气虚多表现为身体虚汗、多汗、手足无力、神倦体乏、少气懒言等等。根据不同兼证可辩证为肺气虚、脾气虚、肾气虚等。治疗上要根据脏腑辩证给予治疗。另外还有一些疾病如甲亢、心力衰竭、呼吸衰竭等也可出现出汗乏力,具体情况需要到医院就诊后给予对症处理。

贫血能拔火罐吗
贫血能拔火罐吗

拔罐法,是以罐为工具,利用燃烧排除罐内空气,造成负压,使之吸附于腧穴或应拔部位的体表,产生刺激,使被拔部位的皮肤充血、淤血,以达到防治疾病的目的。 拔罐法具有通经活络、行气活血、消肿止痛、祛风散寒等作用。其适用范围较为广泛,如风湿痹痛,各种神经麻痹,以及一些急慢性疼痛,如腹痛、腰背痛、痛经、头痛等均可应用,还可用于感冒、咳嗽、哮喘、消化不良、胃脘痛、眩晕等脏腑功能紊乱方面的症状。 对于贫血的患者,拔罐对于纠正贫血效果欠佳。可前往医院行相关检查查明病因给予对症处理。

血虚晕眩如何进行改善
血虚晕眩如何进行改善

血液,在中医理论中具有濡养肌肤、各脏腑百脉等的功效。血虚出现的原因可见:脾胃虚弱、各种急慢性出血、久病等。临床表现为头晕眼花、心悸失眠、手脚麻木、指甲口唇颜色淡白、面色无华或萎黄,舌淡苔白脉细无力等症。 对于血虚眩晕可以使用一些补血的中药如当归、熟地、白芍、阿胶、龙眼肉等来食疗,也可以使用一些补血及补气血的方药,如四物汤、归脾汤、八珍汤及人参养荣汤等。具体的要医生辨证论治后才能更准确的治疗。

虚劳的辨证
虚劳的辨证

中医上虚劳多是因为先天不足或者后天的劳累过度损伤及脏腑,又或者是大病久病失于调理等各种因素引起的脏腑的虚损。对于虚劳的辩证,我们首先要根据症状来鉴别的是哪一脏腑虚损,因每一脏腑均有相应的临床表现,可以根据这来鉴别。再鉴别是气虚、血虚、阴虚或阳虚等,一步一步就可以明确虚劳的具体某一证型,再根据证型来给予相应治疗。

中医白疕病是指
中医白疕病是指

白疕病,在西医相当于银屑病,其特点是在红斑上有松散的银白色麟屑,抓之有薄膜及露水样出血点。其特征是出现大小不等的丘疹,红斑,表面覆盖着银白色的鳞屑,边界清楚,好发于头皮、四肢及背部,男性多于女性,是一种慢性炎症性皮肤病。 白疕病目前治疗内用的药物大多数是免疫抑制剂,对正常免疫功能有不良影响。也可以结合中医治疗,如中药气疗,由皮肤给药,可避免药物对口腔粘膜、消化道及胃肠道的刺激,减轻肝脏、肾脏负担,从而提高药物的利用度。

6 7 8 9 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