肝脏占位性病变是指在进行肝脏的B超、CT或者是磁共振等影像学检查时被诊断为肝脏占位性病变,在正常的肝脏组织或肝实质内出现异常的回声区或者密度区。 其病变可能有多种原因造成,可以是肝脏的恶性肿瘤,例如,原发性肝癌,转移性肝癌;可以是良性肿瘤,如肝血管瘤,肝腺瘤;还有一部分肿瘤样病变,如肝癌,肝囊肿,肝脏再生结节,局灶性结节性增生等病变。具体病因需要结合增强CT或者是增强磁共振,必要时需要进行肝脏穿刺检查以进一步明确占位性病变的性质。
碱性磷酸酶在正常人主要来源于肝脏和骨骼组织,主要用于骨病和肝病的临床诊断。当肝内或者肝外胆汁排泄受阻,碱性磷酸酶因不能排出体外回流入血导致血清碱性磷酸酶升高。另外,在儿童生长发育期,碱性磷酸酶也可以出现明显增高。 碱性磷酸酶增高,首先要排除胆道的炎症,梗阻以及骨骼系统疾病。还要了解患者是否有长期的饮酒史,因为酒精性肝病也可引起碱性磷酸酶的增高。还要了解患者的饮酒史,建议进一步完善患者的肝功能、肝炎病毒学检查、上腹部B超或者上腹部的CT检查,以进一步排除肝脏的占位性病变,了解肝脏的胆道系统的病变。
血清总胆红素是常用的肝功能检测项目。血清总胆红素数值是直接胆红素和间接胆红素的总和。临床测定的意义包括:鉴别有无黄疸,以及黄疸的程度及黄疸的鉴别。 在肝细胞损害以后,血清总胆红素可以出现明显的增高,胆红素浓度越高,提示肝细胞损害越严重。但是在某些疾病,例如胆汁淤积性肝炎时细胞损伤较轻,血清胆红素也可以明显的增高。还可以见于新生儿溶血,血清总胆红素有助于了解疾病严重程度。在再生障碍性贫血以及继发性贫血,可以出现血清总胆红素的减少。 具体血清胆红素的增高,或者是降低需要结合患者病史,症状,体征及相关检查,明确其数值增高或者是降低的意义。
关于丙肝是否可以母乳喂养的问题,首先需要了解丙型肝炎的传播途径主要有血液传播、性传播和母婴传播。由于乳汁中也可能含有丙肝病毒,所以母乳喂养也有可能会造成病毒的感染,所以针对丙肝病毒RNA阳性的母亲是不建议母乳喂养的。 如果仅仅是丙肝抗体阳性,而丙肝病毒RNA阳性,同时确认母亲不存在乳头破裂,婴幼儿不存在胃肠道的溃疡或者是破损,这些情况的前提下才可以进行母乳喂养。
关于乙肝大三阳转小三阳是好的现象的问题,乙肝大三阳是指乙肝两对半显示乙肝表面抗原,e抗原,核心抗体阳性,提示乙肝病毒复制活跃,传染性强,小三阳是指乙肝两对半示乙肝表面抗原,E抗体,核心抗体阳性。 由大三阳转为小三阳,一般提示病毒复制活动逐渐减弱,传染性降低,从传染性方面和病毒复制方面是好的现象。 同时需要了解患者转小三阳是抗病毒治疗以后,出现的E抗原转化,还是自体免疫清除发生的病毒转换,还需要了解肝功能,乙肝病毒DNA以及上腹部B超的检查情况。
一般情况下,胆红素增高与打乙肝疫苗没有关系,接种乙肝疫苗以后,大部分接种者不会有任何症状,少数被接种者可能会在局部出现红肿、发痒、硬结、极少数被接种者,可能会出现不同程度的发热、恶心、食欲不振、腹泻等不良反应,但一般在24小时之内都会消退。 胆红素增高,一般多与肝功能损害有关,胆红素增高可以见于各种肝细胞性黄疸,溶血性黄疸和梗阻性黄疸,要了解胆红素增高的原因,建议进一步完善病毒性肝炎的指标,上腹部B超、溶血筛查,必要时完善肝脏的影像学检查,以进一步明确胆红素增高的原因。
包括谷丙转氨酶和谷草转氨酶,谷丙转氨酶在肝细胞损伤时释放入血,是临床上反应肝细胞功能最常用的指标。谷草转氨酶升高提示线粒体损伤,通常与肝病的严重程度呈正相关。 谷氨酰氨转移酶在肝炎和肝癌患者显著升高,在胆管炎症和阻塞的情况下较为明显。胆碱酯酶由肝细胞合成,其活性降低,提示肝细胞明显损伤,数值越低,病情越重。碱性磷酸酶在肝内或肝外胆汁排泄阻塞时,血清碱性磷酸酶活性可以明显升高。
乙肝245阳性一般是指乙肝两对半检测当中的乙肝表面抗体、以乙肝E抗体,核心抗体阳性,一般提示患者为既往感染,或者急性感染乙肝病毒以后进入恢复期或者是康复期。一般不建议乙肝245阳性的人去献血,如果是处于急性感染乙肝病毒的恢复期,体内还可能存在低复制水平的乙肝病毒,所以不建议在乙肝感染的恢复期献血。 另一种情况是隐匿性的乙肝病毒感染,也可以表现为乙肝表面抗原是阴性的。但是,隐匿型型肝炎的乙肝病毒DNA仍然是阳性,这类人群仍然不建议献血。
两对半是指乙肝两对半,检测是否存在乙肝病毒感染的检查。乙肝两对半包括乙肝表面抗原与乙肝表面抗体、乙肝的E抗原与乙肝的E抗体,还有一个是乙肝的核心抗体。 其中,乙肝表面抗原HBsAg是乙肝病毒感染的标志。而乙肝表面抗体是一种保护性抗体,乙肝表面抗体阳性提示对乙肝病毒有免疫力,见于乙型肝炎的恢复期,既往感染过乙肝病毒以及是乙肝疫苗接种以后。 乙肝的e抗原,提示存在乙肝病毒感染,并且提示乙肝病毒传染性强,复制水平高。而乙肝e抗体并不是保护性抗体,它也是乙肝病毒感染的一个标志,提示乙肝病毒复制降低、传染性减弱、病毒复制水平多处于静止状态。 乙肝核心抗体IgM是HBV感染后较早出现的抗体。如果核心抗体IgM阳性,提示目前处于肝炎的急性期,或者是慢性肝炎的急性发作,而核心抗体IgG,在乙肝病毒感染后可以持续终生。
关于丙氨酸氨基转移酶偏高如何治疗的问题,首先需要了解丙氨酸氨基转移酶,也就是谷丙转氨酶是肝功能检查项目常用的血清酶指标之一。谷丙转氨酶增高,首先需要了解患者偏高的数值,如果仅仅是单个的谷丙转氨酶增高,其他的肝功指标均无异常,患者无特殊病史,无临床表现,B超,上腹部ct等无明显异常,可以无需药物治疗,注意动态监测肝功能指标即可。 如果患者既往有乙肝病史,乙肝病毒DNA检测阳性,肝功能检查发现谷丙转氨酶增高,则需要考虑酌情行抗病毒治疗。如果是药物性肝功能损害导致的谷丙转氨酶增高,则需要停用可疑的损伤肝功能的药物。如果是酒精性肝病导致的谷丙转氨酶增高,首先需要戒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