怀孕后乙肝病毒复制是否会变强的问题,并没有研究显示怀孕后乙肝病毒复制会变强。但是在妊娠期间需要动态监测,密切监测乙肝病毒载量,肝功能等指标。在妊娠期间如果发现乙肝病毒载量大于等于10^5以上,应积极进行母婴阻断降低乙肝病毒载量,防止母婴传播。 在某些服用某些药物,例如免疫抑制剂,肿瘤化疗过程当中,处于静止期的乙肝病毒有可能在免疫抑制以后出现乙肝病毒复制活动。所以在肿瘤化疗或者是服用免疫抑制剂的患者,需要提前予以抗病毒药物预防性抗病毒治疗。
关于肝功能四项是四项的检查,可能不同地区不同的医院,其肝功能四项的具体内容有所差异。 一般肝功能四项的检查包括谷丙转氨酶,谷草转氨酶,还有胆红素和直接胆红素。但是由于肝功能四项的检查项目比较少,不能够完全反映肝功能损害的程度,所以目前临床上已有很少医院在开展。 正常的肝功能检查项目,还包括白蛋白,球蛋白,碱性磷酸酶,谷丙转氨酶,部分地区还包括有血氨,血糖,胆汁酸等检查。 具体的内容,根据不同的医院检查内容有所差异,一定要结合当地医院的检查内容来判断。
胆碱酯酶是肝功能检查项目当中的一项。引起胆碱酯酶增高的原因,常见的有各种肝脏疾病,例如病毒性肝炎、脂肪肝、酒精肝都可以造成胆碱酯酶增高。另外除了肝脏疾病,还可以见于糖尿病、高血压、甲状腺功能亢进、肾功能衰竭等都可以引起胆碱酯酶增高。 长期营养不良、贫血、有机磷农药中毒,也可以导致胆碱酯酶的异常。神经系统疾病、甲状腺功能亢进、高脂蛋白血症等,也是造成胆碱酯酶偏高的因素之一。
关于血清总蛋白偏高的原因,血清总蛋白是血清白蛋白和球球蛋白的总和,血清白蛋白或者球蛋白的增高,都会导致血清总蛋白增高。 血清总蛋白增高,生理上可以见于剧烈运动以后,导致血液浓缩,检查时可以表现为总蛋白的偏高;病理上可以见于严重的腹泻,呕吐,高热,脱水等都可以导致血清蛋白的浓缩,还可以见于各种血浆蛋白质合成增加的疾病,主要是球蛋白合成增加,例如多发性骨髓瘤,还可以见于各种自身免疫性疾病以及慢性活动性的肝脏疾病,包括自身免疫性肝炎,慢性活动性肝炎,肝硬化和各种慢性感染性疾病,例如结核病。
关于甲胎蛋白增高,吃什么药可以治疗的问题,首先需要明确甲胎蛋白增高的原因,甲胎蛋白增高可以见于慢性肝病,肝硬化,原发性肝癌,还可以见于妊娠期以及生殖腺胚胎肿瘤。 如果是肝细胞癌引起的甲胎增高,以积极治疗肝癌为主,例如通过手术切除、介入治疗,靶向药物治疗等手段积极治疗原发性肝癌。如果是由急慢性肝炎引起的甲胎蛋白增高,随着肝炎病程的好转,甲胎蛋白可以逐渐恢复到正常。所以针对甲胎蛋白增高,首先需要明确增高的原因,积极治疗原发病。目前临床上并未有针对甲胎蛋白增高的药物,重点是需要对甲胎蛋白进行动态检测,明确其增高的原因。
肝掌一般在临床上多见于肝硬化的患者,也可以见于慢性肝病的患者。主要的表现是在双侧手掌掌根,大小鱼际及各个手指的内侧面出现粉红色的斑块,加压后可以变成苍白色。 它的发生机制主要是因为肝硬化或者慢性肝病导致的肝功能减退,导致雌激素灭活障碍,引起在外周血循环中雌激素增多,引起周围毛细血管扩张,而形成肝掌的表现。 肝掌除了见于慢性肝病患者,肝硬化患者以外,少数健康人也可以出现。为了鉴别是否存在肝病,建议完善肝功能,肝炎病毒学检查,上腹部B超等相关检查。
总胆红素是间接胆红素和直接胆红素的总和,因此直接胆红素升高或者是间接胆红素增高,都会引起总胆红素的升高。 如果总胆红素只是比正常值偏高一点转氨酶基本正常,临床无明显不适症状,一般不考虑病理性的建议动态监测肝功能胆红素数值。如果总胆红素明显增高,需要明确是以直接胆红素增高为主,还是间接胆红素增高为主。 多种原因都可以引起总胆红素增高,包括溶血性黄疸例如红细胞大量破坏、新生儿溶血性黄疸、梗阻性黄疸例如胆石症、胆囊炎、胰头的占位、胆管的占位、各种病毒性肝炎都会导致总胆红素的增高。
母亲是乙肝病毒携带者,其小孩并不一定是乙肝病毒感染者。 乙肝的母婴传播包括三种途径,宫内感染、产褥感染以及产后感染。既往我国60%以上的乙肝感染人群是通过母婴传播而感染乙肝病毒,但是随着规范的产前检查和乙肝疫苗的普遍接种,母婴传播的机率已经大大降低。在正规的产前检查时,需要筛查乙肝病毒,如果发现乙肝病毒载量增高,可以予以抗病毒药物进行母婴阻断,降低病毒载量,以阻断母婴传播的可能性,可以大大降低新生儿感染乙肝病毒的几率。 如果母亲是乙肝病毒携带者,新生儿出生以后24小时以内需要接种乙肝免疫球蛋白和乙肝疫苗,也大大降低了乙肝病毒感染的几率。所以即使母亲是乙肝病毒携带者,其孩子也并不一定会有乙肝病毒感染。
乙肝在临床上根据感染的不同时期可有不同的临床表现。例如,如果在成年以后感染乙肝病毒,临床上可以表现为急性乙型肝炎,大部分可以通过机体的免疫系统清除乙肝病毒,可以达到治愈的状态。但是如果是在婴幼儿时期感染乙肝病毒,成人以后大部分会成为乙肝病毒携带或者是慢性乙型肝炎。 慢性乙型肝炎需要长期抗病毒治疗,如果使用干扰素抗病毒治疗,部分人群可以达到乙肝表面抗原清除,乙肝抗表面抗体生成的临床治愈的效果。但是患者在干扰素治疗停药后几年内仍有可能有复发的风险。如果口服抗病毒药物则需要长期服药,不可以随意的停药,也难以达到治愈的效果。
乙肝病毒感染引起的肝病,临床上主要表现为消化系统的症状,例如,乏力纳差,腹胀,恶心呕吐,尿黄等不适症状,可以出现头晕,而头痛的较为少见。重型肝炎患者可以出现神经精神症状,例如嗜睡,性格改变,烦躁不安,还可以出现昏迷。 乙肝患者出现头痛时,需要了解是否合并有中枢神经系统病变,需要了解患者是否合并有感染,比如病毒感染或者细菌感染,导致发热时患者也会常常伴随有头痛。具体的病因,建议完善中枢神经系统的影像学检查以及血象,肝功能等相关检查,以进一步明确患者头痛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