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包虫病的检查,包虫病也就是棘球蚴病。目前的包虫病,尤其是肝脏包虫病的检查,诊断主要是通过患者流行病学接触史,以及患者有无包虫病的相关临床症状。 和患者影像学是否有占位性病变,或者是包虫病的影像学表现,实验室检查患者,包虫病特异性的血清学抗体,或者是病人血检查发现其特异性的结构,综合这几个方面可以进行包虫病的诊断。 常用的免疫学检查方法,有皮内实验,间接血凝实验和补体结合实验,影像学检查包括x线、B超、CT以及同位素扫描等方法,对虫体进行定位。
EB病毒感染引起的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病程具有自限性,预后良好,一般不需要特殊治疗,主要是为对症治疗。在急性期合并有肝炎时常有肝功能损害,可以辅助用于保肝护肝的药物对症治疗; 同时抗菌药物对EB病毒无效,仅用于咽部或者扁桃体继发细菌感染时,可以选用青霉素。病程早期应用阿糖腺苷,阿昔洛韦,干扰素等抗病毒治疗有一定的治疗作用。
关于抗eb病毒iga包括有EB病毒衣壳抗原抗体IgA、EB病毒早期抗体IgA和EB病毒核抗原~IgA。EB病毒衣壳抗原抗体IgA是EB病毒增值后期合成的抗体,阳性表明病毒复制。VCA~IgA的检测可作为筛查鼻咽癌和鼻咽癌高危人群的一个指标。 EA~IgA抗体与VCA~IgA配合使用,可提高筛查的准确率。若EB病毒IgA抗体滴度低,予以鼻咽部检查未见肿物,颈部无肿大淋巴结,应定期复查就可以了。 若EB病毒IgA抗体滴度高或EA~IgA、VCA~IgA两项阳性,除了常规检查鼻咽和颈部外,还应做鼻咽部MR或CT检查,如果均无异常,应密切随访,3个月到半年复查一次EBV滴度及鼻咽内镜。
EB病毒是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的病原体,EB病毒不仅于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相关,还是一种嗜淋巴细胞的DNA病毒,还与恶性淋巴瘤、鼻咽癌等多种疾病相关。 一般在儿童和青少年感染EB病毒以后,临床主要表现为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可以表现为发热,淋巴结肿大,咽峡炎,肝脏,脾脏肿大,部分患者可以出现皮疹。 实验室检查可以发现,血象明显的改变,白细胞总数可以明显增高,其中单核细胞明显增高,异常淋巴细胞比例可以超过10%。血清学检查当中可以发现,EB病毒抗体阳性,EB病毒DNA检测阳性。
包虫病也就是棘球蚴病,是棘球绦虫的幼虫寄生于人体组织,引起的人兽共患寄生虫病。 在临床上可以表现为肝部、肺部、脑部以及其他脏器出现棘球蚴病。包虫病的治疗,主要是通过手术切除棘球蚴为主,在手术前两周服用阿本达唑,减少术中并发症以及术后复发。药物治疗是无手术适应症,采用药物治疗可以选用阿本达唑抗包虫治疗。在激发感染时,需要抗菌治疗。 另外,发生过敏反应时,需要对症处理。
猩红热是由A组β型链球菌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猩红色的消毒,也就是针对A组β型溶血型链球菌的消毒。溶血性链球菌对热,以及干燥抵抗力不强,56摄氏度30分钟以及一般的消毒剂均能将其杀灭,但是在痰液和脓液中可以生存数周。 在猩红热流行期间,由于猩红热多发生于儿童,所以需要加强儿童个人卫生和环境卫生以减少发病。对猩红热患儿的居室要经常开窗通风换气,患儿使用的食具应煮沸消毒,用过的手绢要用开水煮烫。 患儿痊愈后可以进行一次彻底的消毒,玩具、家具要用肥皂水或者来苏水擦洗一遍,不能擦洗的,可以在户外暴晒1至2个小时。
关于EB病毒疫苗的问题,EB病毒是疱疹病毒科的成员,为DNA病毒,EB病毒是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的病原体,另外EB病毒与鼻咽癌,儿童淋巴瘤的发生相关,被列为可能致癌的人类肿瘤病毒之一。 主要通过唾液传播,无症状感染多发生在幼儿,3至5岁的幼儿90%以上感染。EB病毒疫苗是预防EB病毒感染有效的方法,但是目前我国研制的疫苗仍然在观察中当中,目前并未有确切疗效确切的EB病毒疫苗。
EB病毒是一种嗜淋巴细胞的DNA病毒。EB病毒感染可以导致一种急性的单核吞噬细胞系统增生性疾病,临床表现为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可以检测EB病毒的血清学检查,例如嗜异性凝集实验。 在EB病毒感染以后的患者,嗜异性凝集实验的阳性率可以达到80%以上,还可以行EB病毒的抗体检测。如果EB病毒的衣壳抗原IgM抗体阳性,是新近EB病毒感染的标志。如果早期抗原IgG抗体阳性是近期感染和EB病毒活跃增殖的标志,还可以行EB病毒DNA的检测,检测血液是否存在EB病毒的复制。
丝虫病主要是通过微丝蚴检查,微丝蚴检查是确诊丝虫病的主要依据,一般是在晚上十点至次日晨两点检出率较高,有涂片法、浓集法,白天诱虫法,以及各种体液微丝蚴的检查。 包括鞘膜积液,乳腺淋巴液,乳糜腹水,心包积液等体液中也可以检查微丝蚴,皮下结节,浅表淋巴结,附睾结节等处可以进行活组织检查,还可以进行免疫学检查,例如皮内实验,补体结合试验等,还有分子生物学检查。
关于防治结核病的问题,目前在我国预防结核病,首先是保护易感人群,新生儿接种卡介苗。 第二是降低结核病的发病风险,只有当自身抵抗力降低时,感染结核杆菌以后才会发病。 首先要有生活规律,增强抵抗力,预防与结核病相关的疾病,包括糖尿病,艾滋病,肿瘤疾病,长期使用糖皮质激素等,改变不良生活习惯,包括吸烟,饮酒,长期熬夜。 同时对结核病的密切接触人群进行筛查,酌情可以预防性抗结核治疗。 对结核病的患者,需要予以联合、全程、规律的使用抗结核药物,积极治愈传染性结核病患者可以大大降低结核病的传播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