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病毒感染与细菌感染的区别,病毒与细菌不同的是,病毒没有细胞结构,能寄生于人体的细胞致病。 感染病毒以后大部分感染者血象可以表现为白细胞计数正常或者偏低,淋巴细胞比例升高,在传染病当中只有乙型脑炎或者是流行性出血热、EB病毒感染可以表现为白细胞增高。而多数细菌感染,血象表现为白细胞计数增多,中性粒细胞增多,伴有核左移现象,常常伴有一些炎症指标的增高,包括CRP、降钙素原等炎症指标。 治疗药物方面,病毒感染常常没有特效药物,常见的抗病毒药物如利巴韦林,干扰素等。而细菌感染治疗主要是抗生素,包括青霉素类,头孢菌素类,大环内酯类、氨基糖苷类等抗生素。
关于EB病毒衣壳抗体的问题,EB 病毒是一种DNA病毒,EB病毒基因可以编码五个抗原蛋白,包括衣壳抗原,膜抗原,早期抗原,核抗原。其中衣壳抗原~IgM抗体可以在感染EB病毒以后早期出现,在感染以后1至2个月后消失,如果衣壳抗原IgM抗体阳性,被认为是EB毒新近感染的标志。除了EB病毒抗体的检测,还需要完善EB病毒DNA,肝功能,血常规等相关检查,以进步明确是否存在EB病毒的感染。 EB病毒感染以后,在青少年和儿童可以表现为发热,淋巴结肿大,咽峡炎,肝脏,脾脏肿大,部分患者可以出现皮疹。
非典是指严重急性呼吸道综合症,是由一种冠状病毒导致的传染性疾病,其症状类似于流感,有发热,呼吸急促,肺炎,非增殖性感染,咳嗽,腹泻等,容易进展为急性呼吸窘迫综合症,它的传播途径是通过人和人的密切接触和呼吸道传播。传播效率与情况严重,病情快速恶化的病人相关。 高危人群是接触病人的医护人员,病人的家属和到过疫区的人。禽流感是由禽流感病毒引起的传染性疾病,只能通过禽类传染给人类,不能通过人传染给,人感染后的症状。 主要表现为高热,咳嗽,流涕,肌痛,多数伴有严重的肺炎,严重者可以出现心肾等多种脏器衰竭,导致死亡。人患禽流感的死亡率达到60%左右。
关于登革热被蚊子咬了的问题,应该是指,被携带登革病毒的蚊虫叮咬以后可能会导致感染登革热。 但是在被蚊虫盯咬以后,根据被感染的病毒数量、患者的抵抗力不同,临床上可以表现为登革热隐性感染、登革热的典型发病和登革出血热。 登革热典型症状,可以有突发高热,全身肌肉关节酸痛,极度的乏力,出现皮疹和淋巴结肿大,血液系统可以表现为白细胞的减少。 隐形感染患者可无明显临床表现;而重型的登革热临床表现病情较重,可以表现为脑膜脑炎,出现剧烈的头痛、呕吐、昏迷,甚至抽搐;登革出血热病情凶险,进展迅速,可与24小时以内死于中枢性的呼衰,或者是出血性休克。
登革热是由登革病毒引起的,由伊蚊传播的急性传染病。临床特点为突发高热,全身肌肉、骨、关节痛,极度疲乏,皮疹,淋巴结肿大以及白细胞减少。 关于登革热吃什么的问题其实是登革热患者治疗期间的饮食问题。登革热常见的症状有高热多汗,血管通透性增加,常常导致患者的液体不足,饮食上应给予病人半流质,流质的饮食,以及高蛋白,高维生素,易消化的流质,如米汤,面片,牛奶等,鼓励病人多饮水。注意口腔和皮肤清洁,保持大便通畅。 如果病人消化道症状明显,呕吐或者腹泻时,及时口服补液,必要时可以静脉补液,但要防止诱发脑水肿。
猩红热是由A组β型链球菌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其特点是患儿可以出现发热,咽峡炎,全身弥漫性鲜红色皮疹,疹退后明显脱屑。少数患儿患病后,可以出现变态反应性心、肾、关节损害。因猩红热多见于两岁至八岁的儿童,感染性红色的宝宝一旦出现高热,咽喉疼痛,皮疹等不适症状,需要马上就诊医院隔离治疗,情况如果比较轻的,也可以在家隔离治疗。 猩红热的治疗,目前大多数用药仍然是考虑首选青霉素,如果青霉素过敏可以用红霉素治疗。感染猩红热的患儿,一定要是住院或者家庭隔离至咽拭子培养三次阴性,一般是整个治疗日不少于七天才可以解除隔离。
疟疾是由人类疟原虫感染引起的寄生虫病,主要由雌性的按蚊叮咬传播,临床上可以引起反复发作的间歇性寒战、高热、继之出大汗后缓解为特点。 通过杀灭红细胞内裂体增殖疟原虫,从而控制疟疾的发作,包括:青蒿素,蒿甲醚,青蒿虎酯、氯喹,磷酸咯萘啶等。 疟疾的药物治疗还包括防止疟疾传播与复发的药物:伯氨喹。疟疾的预防用药:氯喹,乙胺嘧啶。疟疾的具体用药一定要遵医嘱用药。 青蒿虎酯的耐药率很低,尤其适用于孕妇和脑型疟疾患者的治疗。
禽流感h5n6是由h5n6亚型禽流感病毒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H5n6禽流感病毒在我国于2014年12月四川南充市首次发现,之后其它省份陆续有报道。病毒的来源是禽类,对家禽具有高致病性,但感染人类,属于偶发个案,目前没有人传人的证据。 H5n6禽流感病毒普遍对热敏感,对低温抵抗力较强。感染h5n6禽流感的高危人群主要是禽类养殖,销售,宰杀,加工业从事人员,以及在发病前一周内接触过禽类。传播途径与其它类型的禽流感类似,携带h5n6病毒的禽类及其分泌物,排泄物是传染源,人类通过近距离接触染病的禽鸟或其分泌物,排泄物而感染,人与人之间的传播能力十分有限。 感染h5n6禽流感病毒发病后,其症状和其它禽流感类似,主要是流感样症状。
狂犬病是由狂犬病毒引起的,以中枢神经系统损伤为主要表现的急性传染病,狂犬病为人畜共患病,是一种自然疫源性疾病。人体发病后病死率100%,但是畜狂犬病可以表现为钝拙感染,不发病。 狂犬病的主要传染源是病犬,其次是猫,牛,猪和吸血蝙蝠,狂犬病人不是传染源,不会形成人与人之间的传染,因为狂犬病患者唾液中所含的病毒量较少。 病毒主要是通过咬伤传播,带病毒的唾液污染各种抓伤,舔伤的黏膜和皮肤即可能导致感染。人群普遍易感。 狂犬病的临床主要表现是恐水怕风,恐惧不安,咽肌痉挛,兴奋期过后可以出现全身肌肉弛缓性瘫痪,最后常因呼吸循环衰竭而死亡。 狂犬病防大于治,在怀疑可能被携带有狂犬病病毒的动物咬伤抓伤以后,需要及时行狂犬疫苗的接种,必要时还需要注射狂犬病免疫球蛋白。
关于乙类传染病的问题,法定传染病分为甲、乙、丙三类39种。 甲类传染病两种,鼠疫和霍乱;乙类传染病26种,包括传染性非典型肺炎,艾滋病,病毒性肝炎,麻疹,流行性出血热,狂犬病,登革热,肺结核,百日咳,猩红热,淋病,疟疾等。丙类传染病包括11种。 甲类传染病,是要求强制管理的,乙类传染病,是要严格管理的,丙类传染病需要监测管理的。 其中乙类传染病是要求城镇发现六小时内上报,农村不超过12小时上报。其中乙类传染病单中的非典,肺炭疽,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和脊髓灰质炎,必须按必须采取甲类传染病的报告和控制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