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染艾滋两周,患者不一定均会出现疾病的临床表现。 一般感染艾滋病毒以后,其潜伏期长短不一,临床表现多种多样。潜伏期短的数月,长的潜伏期可以长达15年以上。艾滋病感染以后,如果在无症状感染期,可没有任何症状。如果在艾滋病期,可以出现各种相关症状和各种机会性感染以及肿瘤,而临床表现以多种多样。 艾滋病最主要的表现是持续一个月以上的发热,盗汗,腹泻,体重减轻,部分病人可以表现为神经精神症状,例如记忆力减退,精神淡漠,性格改变,头痛,部分患者可以出现持续性的全身淋巴结肿大。
如果已经明确艾滋病诊断,行血常规的常规检查,主要看血常规项目中白细胞、红细胞、血小板以及淋巴细胞的具体数值。在艾滋病期,可以表现为白细胞降低,尤其是淋巴细胞计数明显降低。如果艾滋病期合并感染,也可能会表现为白细胞和中性粒细胞的比值升高。 如果需要明确是否感染艾滋病,需要行艾滋病的抗原或者抗体特异性检查,以明确是否存在艾滋病毒感染。血常规只是常规检测白细胞,血红蛋白,红细胞,血小板,并不能够反应是否感染艾滋病毒。尤其是在艾滋病毒感染的潜伏期,无症状期,无任何临床症状,实验室检查也无明显异常。
NSAIDs一般是大写的英文缩写,非甾体类消炎药物的英文缩写,在风湿性疾病中较为常见,主要是通过抑制环氧化酶,减少前列腺素的合成而起到抗炎镇痛退热的作用,它的起效非常快,能够在较短的时间内缓解关节肿痛、疼痛、肌肉酸痛的作用,能起到退热的效果,是很多风湿性疾病的首选药物。常见的药物包括阿司匹林、吲哚美辛、布洛芬、双氯芬酸钠、美洛昔康和赛来昔布等等药物。 NSAIDs化学结构不同,但都通过抑制前列腺素的合成,发挥其解热、镇痛、消炎作用。能使发热者的体温下降,而对正常体温没有影响。 解热药仅是对症治疗,体内药物消除后体温将会再度升高。镇痛作用主要对慢性疼痛如头痛、关节肌肉疼痛、牙痛等效果较好。
麻疹的潜伏期一般是6到21天,也就是1到3周,平均是十天左右。如果曾经接受过麻疹疫苗,其潜伏期可以延长到3到4周。 麻疹是一种急性的呼吸道传染病,主要通过呼吸道飞沫传播,在病人咳嗽、打喷嚏时,病毒可以随排出的飞沫,经过口、咽、鼻、眼结睫膜侵入易感者。 潜伏期是指从麻疹病毒侵入人体开始,一直到开始出现临床症状为止的这个时期,称为潜伏期。麻疹的潜伏期内依然可以传播病毒,也就是在潜伏期,仍然是有传染性。
炭疽芽孢杆菌是指革兰氏阳性需氧芽孢杆菌。 炭疽芽孢杆菌可以引起动物源性传染病,主要发生于食草动物,特别是牛、马、羊。 临床上主要表现为皮肤炭疽、肺炭疽和肠炭疽。1、皮肤炭疽可以表现为局部皮肤坏死,以及特征性的黑痂2、而肺炭疽和肠炭疽在临床上较少见,但是病情往往较严重,通常是致死性的,诊断较困难,可以并发败血症和脑膜炎。3、肠道炭疽,还可以并发败血症休克而死亡。 诊断炭疽芽孢杆菌感染,一定需要结合患者的流行病学背景以及症状、体征综合判断。
猩红热是一种急性的呼吸道传染病,是一种链球菌引起的。 临床上可以表现为发热,咽喉部肿痛,全身弥漫性的皮疹,呈粟粒样大小,部分患儿或者患者可以表现为皮肤瘙痒,患者在皮疹消退后可以出现脱屑。 临床上猩红热的治疗主要是通过口服或者是静脉用抗生素药物治疗。首选青霉素,同时还需要注意与以对症支持治疗,例如发热,咽喉肿痛的对症治疗,在急性发病期需要卧床休息,呼吸道隔离。一般需要隔离至三次咽拭子培养阴性。
伤寒杆菌可以引起急性传染病,临床可以表现为发热、表情淡漠、相对缓脉、玫瑰疹、肝脾肿大和白细胞减少,严重的患者可以并发肠出血和肠穿孔。 伤寒杆菌引起的伤寒,治疗上需要予以抗生素对症治疗。目前可以应用的抗生素,包括第三代喹诺酮类药物、头孢菌素类的药物。一般认为伤寒经验性治疗首选三代喹诺酮药物,儿童、孕妇患者首选第三代头孢菌素的药物。 除了抗生素的病原治疗,还需要予以对症治疗,包括降温、缓解便秘、缓解腹胀腹泻,部分患者需要采用激素等对症治疗。
炭疽毒素是由炭疽杆菌产生并释放的外毒素。 炭疽毒素可以引起明显的细胞水肿和组织坏死,可以形成原发性的皮肤炭疽。炭疽杆菌是一种革兰氏阳性需氧芽孢杆菌,可以产生三种毒性蛋白,也就是三种外毒素,包括保护性抗原、水肿因子和致死因子。单独注射这些毒素对动物不治病,但是,混合注射以后可以导致小鼠死亡。 炭疽是由炭疽杆菌引起的动物源性的传染病,主要发生于草食动物,特别是牛马羊。人接触病畜以及产品被感染,临床上首先表现为皮肤炭疽,会出现局部皮肤坏死以及特征性的黑痂。其次表现为肺炭疽和肠炭疽。
乙肝表面抗体是乙肝抗原抗体系统中唯一的一个保护性抗体。 乙肝的抗原抗体系统包括乙肝表面抗原,乙肝表面抗体,乙肝e抗原,乙肝e抗体和乙肝的核心抗体。乙肝表面抗体是一种保护性抗体,在急性感染后期可以逐渐出现,还有就是在人群接种乙肝疫苗以后可以刺激机体产生乙肝表面抗体。乙肝表面抗体阳性,提示对乙肝病毒有免疫力。 临床上见于乙型肝炎恢复期,既往感染,以及乙肝疫苗接种以后。乙肝表面抗原滴度越高,提示保护性越强。一般临床上说得乙肝抗体就是指乙肝表面抗体。
猩红热的预防需要从三个方面入手: 第一,管理传染源,也就是需要积极的隔离治疗猩红热的患者; 第二,切断传播途径,针对猩红热患者予以隔离、消毒。猩红热的患者主要是通过呼吸道,传播细菌给易感人群,建议住院或者是居家隔离,居家隔离期间建议戴口罩,防止家庭人员互相交叉感染。消毒是指被猩红热患者使用过的食品、物品进行常规的消毒。 第三,保护易感人群,是针对猩红热的易感人群,均是低幼龄的儿童。在猩红热的高发季节,避免去公共场所,出门可以戴口罩,回家以后注意洗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