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血热是流行性出血热的简称,主要是由汉坦病毒引起的一种自然疫源性传染性疾病,在临床上可以表现为发热,休克,充血,出血和肾功能损害。出血热的传染源,在我国主要是黑线姬鼠和褐家鼠,主要的传播途径包括呼吸道传播,消化道传播,接触传播,垂直传播和虫媒传播也有可能会感染病毒。人群普遍易感,以男性青壮年农民和工人发病较高。
结合性腹膜炎是由结核杆菌引起的腹膜慢性弥漫性炎症。结核性腹膜炎如果不及时治疗,可能会出现场梗阻、肠穿孔,严重的影响消化系统功能。 结核性腹膜炎是否具有传染性,需要结合是否合并有肺结核,如果同时合并有肺结核,是有传染性的。如果单纯表现为结核性腹膜炎肺外结核,而不伴有肺结核,那么其传染的可能性较小。同时要了解有无传染性,还要了解肺结核痰菌的情况,如果痰找抗酸杆菌数量较多,提示传染性高;如果合并的肺结核为陈旧性、无咳嗽咳痰的症状,其传染性比较小。
关于接种狂犬疫苗以后是否可以吃羊肉的问题。一般建议在疫苗接种期间避免食用烟,酒,茶,避免食用辛辣刺激性的食物,多喝水,注意休息。一般在接种后14天可以恢复正常饮食。接种期间,饮食以清淡营养,无刺激为主。 如果要食用羊肉,建议烹饪方法以清淡蒸煮为主,不建议采用红烧,烧烤等烹饪方式。同时,如果患者无明显的食物过敏病史,饮食上无明显特殊的禁忌。
人乳头瘤病毒是一种DNA病毒,能够引起人体皮肤黏膜的鳞状上皮增殖,可以根据其危险的级别不同,也就是根据肿瘤病变的关联性大小,临床上可以分为低危型和高危型,临床上分离的人乳头瘤病毒有130多种,不同的型别引起不同的临床表现,侵犯的组织部位有所不同。 人乳头瘤52型阳性,一般提示存在人乳头瘤病毒感染,属于高危病毒感染,有诱发宫颈癌变的可能性,也提示可能有尖锐湿疣病变,但是也不能排除其他的病变,建议进一步完善宫颈Tct检查,在医师指导下进行对症治疗。治疗期间加强个人卫生,避免性生活,防止加重感染,定期去医院正规复查。
要了解乙型肝炎病毒核心抗体阳性的意义,需要结合患者的病史,例如既往是否有乙肝病史,家庭成员中是否有乙肝感染者。同时要了解患者近期是否有消化道不适症状;除了要了解乙肝核心抗体的结果以外,还要了解乙肝两对半中乙肝表面抗原,乙肝e抗体,乙肝e抗原的相关检查结果。 如果只是单纯的乙肝核心抗体阳性,其余均阴性,可能提示为既往感染过乙肝。如果患者乙肝核心抗体阳性,同时伴有乙肝表面抗原,乙肝e抗原或者是e抗体阳性,则提示存在HBV的感染。
关于乙肝疫苗接种前需要抽血化验的问题。接种乙肝疫苗前除了新生儿以外不需要化验检查,其余高危人群,包括普通人群均需要查乙肝两对半,了解是否存在乙肝表面抗体,或者在疫苗接种前是否存在乙肝病毒的感染。 乙肝两对半检测,包括乙肝表面抗原,乙肝表面抗体,乙肝e抗原,乙肝e抗体和乙肝核心抗体。如果乙肝表面抗原或者是乙肝e抗体,E抗原阳性提示存在乙肝病毒感染,则无需接种乙肝疫苗。如果乙肝两对半检测显示五项检测均阴性,则建议接种乙肝疫苗。
乙型肝炎最主要的传播途径包括母婴传播,血液,体液传播。母婴传播,包括宫内感染,围生期传播和分娩后传播。血液,体液传播,血液中病毒含量很高,微量的血液进入人体,可以造成感染,例如输血、血制品,注射,手术,针刺,共用剃刀和牙刷,血液透析和器官移植等均可以传播病毒。 唾液,汗液,精液,阴道分泌物,乳汁等体液含有乙肝病毒,密切的生活接触和性接触,也是获得乙肝病毒感染的可能途径。但是接触乙肝患者盖过的被子等生活用具,是不会造成乙肝病毒感染的。
甲胎蛋白含量的检测,是筛选和早期诊断原发性肝癌的常规方法。 甲胎蛋白是一种肿瘤标志物,可以对肿瘤进行常规的筛选和早期诊断,例如生殖细胞瘤,肝脏肿瘤。除了原发性肝癌,可以导致甲胎蛋白的明显增高。在肝炎活动和肝细胞修复时,甲胎蛋白也有不同程度的升高,需要动态观察。一般随着病情的好转,肝炎的恢复,甲胎蛋白数值会逐渐降低至正常。
其正常值一般是小于17.0umol/L,间接胆红素又称为非结合胆红素。直接胆红素和间接胆红素的比例,可以反应肝细胞淤胆的程度。间接胆红素增高,可以见于各种急慢性活动性肝炎,肝硬化。 间接胆红素增高,还可以见于溶血性贫血,输入血型不合导致溶血,也会导致间接胆红素增高;肝细胞性黄疸也就是肝炎时也会出现间接胆红素的增高,其他的情况包括败血症,恶性贫血,新生儿生理性黄疸,药物性黄疸等均可表现为间接胆红素的增高。
在临床上乙肝病毒目前仍然不能被完全的治愈,彻底的清除。根据乙肝病毒在临床上感染以后表现的类型,其治疗方案有所不同。如果是急性乙型肝炎病毒,成年人感染后大部分表现为急性肝炎,病毒可以通过自身的免疫系统清除,达到治愈。 而慢性肝炎则需要采用长期口服药物或者是干扰素抗病毒治疗,干扰素抗病毒治疗有30%左右的患者可以达到彻底清除乙肝病毒的目的,但是部分患者在治疗后,仍然有病毒复发的可能。目前临床上并未有确切的中药可以杀灭乙肝病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