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床上常用的降酶药,包括五味子类,如联苯双酯,苦参碱,甘草提取物,如甘草酸,甘草苷等,垂盆草,齐蹲果酸等,具有降转氨酶的作用。部分患者在停药后可以出现反跳的现象,所以显效后,需要逐渐减量至停药为宜。 同时,在对症服用降酶药物同时,需要积极治疗原发病,例如病毒性肝炎引起的转氨酶增高,需要积极抗病毒治疗;如果是药物性肝功能损伤导致的转氨酶增高,需要停用可以导致肝功能损伤的药物;如果是脂肪肝引起的转氨酶增高,则需要戒酒,控制体重;如果是其他感染中毒性肝炎导致的转氨酶增高,需要积极治疗引起感染的原发病。
目前具体的传播途径主要包括:母婴传播,血液,体液传播以及其他的传播途径。母婴传播,包括宫内感染,围生期传播和分娩后传播。在我国人群中,乙肝表面抗原阳性的乙肝病毒携带者中,30%以上由母婴传播积累而成。 血液体液传播,由于血液中的乙肝病毒含量很高,微量的污染血进入人体,即可以造成感染,例如输血、血制品,注射、手术,针刺、共用剃刀,牙刷,血液透析和器官移植均可能造成传播。其他途径,虽然破损的呼吸道、消化道在理论上有可能,但实际的意义并不重要,昆虫叮咬造成传播的可能性极小。
首先需要明确尿黄为生理性还是病理性,建议完善肝功能检查,凝血象。甲胎蛋白,乙肝病毒载量,上腹部B超检查,根据肝功能结果了解胆红素是否增高。如果的确是出现眼黄、尿黄,胆红素明显增高,乙肝病毒载量明显增高。 治疗上需要积极予以抗病毒对症支持治疗,药物根据肝功能损伤的情况,酌情选用口服或者静脉药物治疗,建议及时就诊于医院完善相关检查,明确诊断以后积极对症支持治疗。
血清甲胎蛋白是一种糖蛋白,这种蛋白主要来自于胚胎的肝细胞,在胎儿出生约两周后,甲胎蛋白从孕妇血中消失。甲胎蛋白的含量检测,也是筛选和早期诊断原发性肝癌的常规方法。 在重型肝炎,肝细胞修复时,慢性肝炎,肝细胞修复再生时,甲胎蛋白均有不同程度的升高,需要动态观察甲胎蛋白的数值,同时结合肝脏的影像学检查,来判断是否存在有肝脏的占位性病变。
Alt是谷丙转氨酶的简称,AST是谷草转氨酶的简称,谷丙转氨酶在肝细胞损伤时释放入血,是临床上反映肝细胞功能,最常用和最特异性的指标。谷草转氨酶在肝病时也会出现增高,一般谷草转氨酶明显增高,提示病情持久且较严重,通常与肝病的严重程度呈正相关。 如果谷丙转氨酶和谷草转氨酶均出现增高,考虑存在肝功能的损伤,临床上可以导致引起转氨酶增高的疾病,包括各种病毒性肝炎,酒精性肝病,自生免疫性肝炎,脂肪肝以及各种感染中毒性肝炎。
如果是乙肝病毒的携带者或者是慢性乙肝病毒感染者,饮食不受影响,是可以食用韭菜的。如果是慢性乙性肝炎患者,无明显胃肠道的不适症状,也是可以食用的。 如果患者存在由胃肠道不适症状,恶心,呕吐,厌油的不适症状,则建议饮食以清淡,易消化少渣的食物为主。如果患者乙肝病毒感染同时,合并有肝炎肝硬化失代偿,晚期合并有消化道出血,那么饮食建议以易消化的软食少渣食物为主,则应避免减少食用韭菜。
首先需要明确患者感染的乙肝类型。例如,如果是成年人在感染乙肝以后,90%以上可以表现为急性的乙型肝炎,急性的乙型肝炎,大部分可以通过机体的免疫系统,清除病毒而达到彻底治愈的效果。 而如果患者是在幼儿或者是婴儿时期,或者在幼龄时期感染乙肝病毒,成年以后发病,临床上,多可能会表现为慢性的乙型肝炎。 慢性乙型肝炎,目前暂无可以彻底治愈清除病毒的药物,需要长期服药,除了口服药物以外;还可以选用干扰素治疗,部分人群在干扰素治疗以后,可以达到清除乙肝表面抗原的目的。
肝脏在人体的腹腔内,处于右上腹。一般在右侧的肋弓后,肋缘以上的部分。 上腹部脏器分布中,左边是脾脏,右边是肝脏。当有肝脏的炎症病变史时,可能会表现为肝区,也就是右上腹的不适。如果肝脏有病变、炎症,可以引起肝区的隐痛、胀痛,右上腹发胀、发沉。由于肝脏下边是胆囊,当胆囊出现问题时也会表现为右上腹的疼痛,在急性发作时疼痛较为明显。
慢性乙肝人群,如果是在肝炎发作,肝炎活动,病情异常的情况下,饮食上以清淡易消化,高蛋白,高热量,高维生素的饮食,有利于肝细胞的修复,一般不过分强调高营养,以防发生脂肪肝,避免饮酒。 在病情活动期期间,也建议避免饮用咖啡。如果在病情稳定,肝功能正常,患者无胃肠道不适的情况下,可以少量的饮用咖啡,如果是慢性的乙肝病毒携带者,或者是非活动性的乙肝表面抗原携带者亦无明显的限制,是可以饮用咖啡的。
恩替卡韦作为乙肝抗病毒药物,一般不会引起肝部的不适。 如果在服用恩替卡韦以后出现了肝部不适,有可能是乙肝病毒导致的肝区不适,并不是服用药物引引起的肝区不适。如果不能明确是否为药物引起,在告知医生以后,酌情停用恩替卡韦,观察两天肝区不适的症状是否能够好转。如果停药以后,仍然有不适则不考虑为药物引起。 在排除药物引起的以后,还要了解患者是否有肝功能转氨酶的异常,其是否有胆囊结石、胆管结石等病变,都有可能会导致肝区的不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