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新生的宝宝出现了发育畸形,或者是反应差,代谢异常等等,都建议做基因筛查。 主要目的是为了筛查出遗传性,或者代谢性疾病,需要爸爸妈妈和孩子三个人的血外送,可以做全基因检查,或者是根据宝宝的自身情况,做不同系统的单个筛查。 目前,大部分疾病是可以通过基因检查明确的,有的有特殊的治疗办法,但大部分是没有治疗办法的。
新生儿时期的预防接种,主要是在出生的时候接种卡介苗和乙肝疫苗,接种卡介苗主要是为了预防结核分枝杆菌。 在出生以后在左侧肩臂上接种卡介苗,后期会逐渐化脓形成一个疤痕,脱落以后形成喇卡疤。 这个卡疤就是代表接种过卡介苗的标志,另外要接种乙肝疫苗第1针,乙肝疫苗的第2针是在满月的时候。 第3针是在半岁,接种完三针以后要查一下乙肝表面抗体。
新生儿宝宝几乎都还不会吃手,宝宝吃手的年龄大多出现在2到3个月、有的还伴有频繁的流口水,如果出现这种情况是正常的、爸爸妈妈不要刻意的去阻止宝宝吃手。 因为这个年龄阶段正是处于宝宝的口欲期、任何东西只要拿在手里都要往嘴里塞,如果强制的阻止,这种情况有可能就会延续到青春期、甚至更久。 所以也鼓励宝宝吃手,到了半岁左右有的还会啃脚,这种情况都是正常的、不用刻意的阻止。
很多新生儿宝宝做甲状腺功能筛查时,会发现发现促甲状腺激素出现问题,要么增高或者减低。这种情况就要考虑妈妈孕期的时候,甲状腺功能是否正常,是否使用甲亢或者是甲减的药物。 如果是妈妈有服用药物的病史,可能对宝宝是有一定影响的,但是也不需要治疗,需要定期监测甲状腺功能,大部分是不用治疗的,但如果孕期没有这样的病史,仍然甲状腺激素反复异常,就要进一步完善甲状腺B超的检查,明确诊断并进一步治疗。
维生素D在宝宝两岁之前是需要常规补充的,新生儿在生后两个星期就需要补充,维生素D3的剂型有的是胶囊型的鱼肝油。 有的是滴剂、胶囊型的就400个单位,一天一粒就可以了,直接挤到宝宝嘴里。 如果是维生素ad滴剂,那每天四滴就行,维生素D3的还有另外一个来源就是光照合成。 建议新生儿宝宝每天可以晒半小时左右的太阳,也能够促进钙吸收。
因为母乳不含有维生素AD,所以宝宝在出生以后需要补充维生素AD,也就是所谓的鱼肝油。足月儿在生后两周要开始补充,早产儿在生后十天就要补充。补充的量早产儿是800个单位每天,足月儿还是400个单位。 每天如果是纯母乳喂养,建议每天都要补充。如果是奶粉喂养,每天奶量达到了500到600毫升,可以隔日补充一次。另外,维生素D的另一个来源是光照合成,所以建议宝宝每天要有半小时的户外活动来促进维生素D的合成,从而促进钙吸收。
新生儿黄疸是很常见的,约70%的足月儿和几乎所有的早产儿都会出现黄疸,判断病理性黄疸的界限是12.9mg/L。 19超过了这个标准还是挺严重的,建议要住院烤蓝光治疗,同时要排除是否有溶血性黄疸进一步查溶血相关试验和G6pd酶。 同时口服益生菌也能促进黄疸的排出,在两周之内都要监测黄疸的情况,因为黄疸是容易反复的。 黄疸值维持在10以下那就说明比较平稳,可以考虑出院。
新生儿黄疸如果出现比较早,而且进展迅速,达到了换血的指标的时候,就需要采用换血疗法,避免引起胆红素脑病。主要是通过换血来换出血中的游离抗体和致敏的红细胞,减轻溶血。 同时患出血中大量的胆红素,纠正贫血,改善缺氧和防止心力衰竭。一般换用的血液是RH血型同母亲,ABO血型同患儿的血液,一般的换血量为患儿的两倍。 150~180毫升每千克大约就可以换出80%的致敏红细胞和60%的胆红素及抗体,一般采用比较大的静脉来进行,比如脐静脉、股静脉等。
新生儿在出生三天左右要进行采足跟血,主要是进行两项疾病的筛查,指的是苯丙酮尿症和甲状腺功能低下。 新生儿宝宝出现的tsh偏高,这种情况下还需要观察一下宝宝的t3t4水平,如果Tsh偏高需要注意一下妈妈孕期的甲状腺功能。 妈妈孕期的时候是否也有甲减,如果有甲状腺的一些抗体也可以通过胎盘传递给婴儿,从而导致新生儿宝宝的tsh偏高。 这时候需要在1~3个月左右监测一下甲功情况,如果合并t3t4的异常,必要的时候要口服优甲乐来进行治疗。
新生儿宝宝我们主张的是按需喂养,只要宝宝饿了就可以喂的,大概为频次是2到3小时喂一次,从出生以后,奶量是逐渐增加的,每天奶量是400~500毫升,怎么去判断宝宝的奶量是否足够。 如果宝宝的尿片每天换到了6到8张,就说明宝宝的奶量是足够的,能够保证他的生理需求和生长发育需求,其他的在生后半个月要补充维生素AD,促进钙的吸收,有利于增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