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种情况应该是新生儿黄疸。新生儿由于胆红素代谢异常,引起血中胆红素水平升高,而出现皮肤粘膜以及巩膜黄染等特征,有生理性黄疸与病理性黄疸之分。 生理性黄疸在出生后2~3天内出现4~6天到达峰值,7~10天消退。早产儿的话,时间相对要长一些。如果足月儿大于两周,早产儿大于4周,黄疸仍不退的话,甚至有加重的现象,那应该是病理性黄疸了。这种情况可以上医院先测一下胆红素,然后可以进行蓝光照射等针对性的治疗。
不拉肚子但是总有便意,这种情况提示直肠病变,或者是直肠受到外部因素的刺激。 患者可以到肛肠科做相关检查,比如直肠指检、直肠镜等,排除直肠炎、直肠息肉,甚至直肠癌可能。同时也需要根据病人的既往病史、伴随症状等,排除其他疾病,常见的比如急慢性前列腺炎、输尿管下段结石。女性患者根据月经史,需要排除妇科疾病,比如盆腔炎、宫外孕等,需要到专科诊治。 另外,部分药物也会引起这种情况,比如胃肠动力药物、某些抗生素,尤其是大环内酯类,会增加胃肠蠕动,而导致这种现象。
腹痛的原因非常多,要看患者的性别、年龄、腹痛的时间、位置、伴随症状、既往病史、用药史等等综合考虑。 上腹痛,胃、肝胆、胰腺、脾脏问题均会出现。中腹部痛,比如结肠、腹腔淋巴结、小肠、肾脏问题等等。下腹痛结肠、输尿管结石、急慢性阑尾炎、前列腺、膀胱疾病,女性患者需要排除妇科问题。另外,急性心肌梗塞,也会出现不固定的腹痛现象。 总之腹痛是很广泛的概念,包含各个系统的很多种疾病。需要根据具体情况,针对性的检查,才能明确诊断。
这样情况可能是由于进食,进水量少,饮食过于精细,或者长期静坐等原因,这种情况需要调整平时的饮食起居习惯,比如适当活动,多喝开水,适当进食富含膳食纤维的蔬菜,水果等等。 另外,如果是哺乳期婴儿,会出现攒肚情况,婴儿的消化吸收能力很强,会出现大便量少现象,这种应该是正常的生理现象。如果是成人的话,反复出现这种情况也需要做相关检查,比如肠镜,排除肠道相关疾病导致便秘的可能。
不解大便通常是有便秘现象,引起便秘的原因还是比较多,有功能性便秘以及器质性疾病导致的便秘。功能性便秘,通常是由于不良的饮食起居习惯,药物因素以及结肠的动力不足,或者结构异常。 病理性便秘,通常是由某些疾病造成的,比如肠道的疾病、肛周病变,以及某些内分泌疾病,比如甲减、甲旁亢、低钾、糖尿病,少数病例可以有垂体功能低下,或者是神经系统疾病,这个需要到专相关的专科进一步检查。
这种情况很可能存在胃动力异常。如果短时间内出现这种情况,可能是由于受凉或者是饮食不当等因素造成的,注意饮食起居习惯以后,应该会慢慢缓解。 如果是长期反复发作的话,尤其是中老年患者,需要排除上消化道疾病可能,尤其是消化的肿瘤等等,还是建议做胃镜或者是上消化道造影的检查,根据检查结果,然后针对性的治疗,暂时可以适当服用胃动力药物,比如说多潘立酮或者莫沙比利等。注意饮食要清淡易消化。
出现右下腹部隐痛,伴有大便次数增多,通常需要考虑以下几个原因: 第一,就是慢性阑尾炎,炎症刺激肠道会出现大便次数增多现象; 第二,是右侧的输尿管下段结石也会刺激肠道,引起大便次数增多现象; 第三,是妇科疾病,比如说慢性盆腔炎、附件炎之类,都可能会刺激肠道,引起大便次数的增多,而没有明显的腹泻症状; 第四,有必要排除肠道问题,尤其是回盲部或者是升结肠的溃疡、息肉,甚至肿瘤等等,可以通过肠镜检查予以明确。
正常人食物在胃肠道消化吸收过程当中都会产生气体,气体随着肠的蠕动,排出肛门,也就是放屁现象。根据个人体质以及食物的结构,放屁的次数可多可少。但是如果一个人一整天不放屁,通常提示有肠道问题。常见的就是肠梗阻,是一种常见的外科急腹症,主要表现为腹胀,腹痛,呕吐,进食后明显,肛门停止排气排便。 体格检查可以看到腹部隆起,有明显的压痛和反跳痛。一般可以通过腹部平片看到肠腔扩张以及肠腔内液平。这种情况一般及时需要到外科住院治疗,可以通过保守治疗或者是外科手术治疗等等。
正常人每天都会有肛门排气,出现不放屁的话,很可能是某些疾病造成的。最常见的应该是肠梗阻,可能与肠功能紊乱,低钾,肠道扭转,肿瘤,或者腔外压迫等等有关系。 出现不放屁,而且有相关症状,比如腹胀腹痛,恶心呕吐等等,需要及时上医院做相关检查。简单的比如说,立位的腹部平片一般都可以明确诊断。肠梗阻的话通常需要住院治疗,可能需要内科保守或者是外科手术治疗。
如果长时间发作的话,可能是习惯性便秘了,这种情况首先需要明确具体的原因,比如说饮食习惯,生活方式,药物因素,其他疾病导致的等等。 对于一般的习惯性便秘患者,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很有必要,比如多饮开水,适当活动,定时大便,也可以做腹部按摩等等,多吃富含膳食纤维的蔬菜,水果之类。饮食要定时定量,不要刻意的去控制饮食。药物方面,比如说益生菌类,胃肠动力药物或者是润肠通便的中成药物都有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