擅长:擅长中医的相关疾病的治疗。
胃经与大肠经分别走口腔上下牙龈,当胃火炽盛、大肠热盛时,起经脉循行的部位也会出现相似的症状。 在口腔中就会表现有牙龈肿痛、容易出血,孕妇为阳盛之体,因此会更容易出现牙龈肿痛出血的现象,由于某些西药会影响胎儿健康,怀孕期间用药需要格外注意。 避免使用可透过胎盘屏障的药,可用盐水漱口减少疼痛或者是用牙齿咬合花椒产生麻醉效果减缓疼痛,使用清胃散注意寒凉药,避免药量过大。
一般情况下出现手冒虚汗,是由于体阳虚,或心胆气虚。肾阳亏虚患者是虚寒症,先天不足或者后天失养。 久病累及导致的肾阳虚,通常命门火衰,手脚冰凉,手冒虚汗,腰膝冷痛,经量少,痛经。心胆气虚患者多是因为受惊吓而出现手出虚汗。 治疗通常采用中医疗法,中药采用温肾补阳散寒的温热性药物。同时可以采用艾灸治疗和温针灸治疗,以达到助其温煦的效果。
哺乳期妇女,乳汁的化生来源于血,血能载气,气血同行,水谷精微又是血液中的精华所在,因此哺乳期妇女如本身气血亏虚,则更容易出现体虚邪侵的情况,卫气不能固护全身,肌腠不紧密,风热之邪袭表,而成热伤风。表现为舌红苔薄黄,脉浮数,黄痰黄涕,口渴咳嗽。 治疗以清热疏风解表为原则。采用的方剂为银翘散清除上焦热,同时宣肺止咳。哺乳期间避免服用抗生素。
自汗是指人不自主的流汗,常见于久病和体虚的患者。气虚尤其是指肺气亏虚,主要指的是四肢乏力,面色苍白,呼吸气短。患者同时伴有自汗和气虚,这两种症状常常见于体虚多病的人,主要是由于卫气亏虚,不能够固摄肌表,因此肌腠松弛,毛孔张开容易出汗。 气随津失,随着汗液不断的流出,人体也会耗伤气血。因此在治疗时应以固卫敛汗,益气固表为治疗原则。在治疗过程中患者应当注意适当的休息,避免过度劳累流汗,避免更多的耗伤气血,常选用玉屏风散加减治疗。常用的中药为黄芪,白术,甘草等。
主要治疗疾病,适宜人群和使用注意。艾灸作为一种传统的治疗手段,用艾条或者艾绒,艾柱在皮肤穴位上方或者使用药物平铺皮肤,使之隔药发热产生药效。 常用于治疗寒性疾病,如妇科寒症,痛经,宫寒不孕,胃部虚寒症,肾阳亏虚证,治疗原则为温阳散寒。艾灸的使用,首先需要专业技术人员进行操作,避免烫伤,将燃烧的灰烬及时处理避免掉落皮肤烫出水泡,避免过敏患者使用。
由于现在年轻人饮食不规律,无节制,容易导致脾虚的症状。通常包括脾阴虚,脾阳虚和脾气虚。脾阴亏虚是指胃火炽盛,劫灼阴液,久之则造成脾阴亏虚,治疗应选用增液汤加味滋阴健脾。 脾阳虚多是由于药食所伤,或者是久病阳气亏虚,治疗以补阳健脾,通常选用归脾汤。脾气亏虚多是由于疾病或者是饮食所伤。常选用补中益气汤。患者应到当地医院就诊,医生根据其病症和舌象脉象综合判断,选择合适的药物配伍治疗。
痰指的是较为浓厚的液体,湿指的是较为清稀的液体,唐诗体质得患者主要表现是咳嗽痰多,喉间痰鸣,身宽体胖,运动后容易痰喘,容易困倦嗜睡。 导致这些症状的本质原因是由于脾气亏虚,不能运化体内的痰湿,因而导致痰湿聚集在体内,阻滞气机的运行,阳气的生发。 针对这种体质,主要的治疗方式是健脾燥湿化痰。经常使用的重要为茯苓,泽泻,白术,薏苡仁,苍术,具体的治疗需要根据患者自身的情况,当地医院就诊对症治疗。
脾虚是指脾气亏虚,脾阳虚。脾喜燥恶湿,因此当邪气困脾时会出现脾不运化水湿,湿邪泛溢肌肤,困阻肌肉,上困清窍,大便黏腻不爽。 陈皮的主要功效是理气健脾,燥湿化痰。是治疗痰湿困阻的常用药,但治疗疾病使用单味中药药力是有限的,需要君臣佐使科学的配伍,方可使药效达到最好。同时居住环境应当避免潮湿,保持通风,在使用药物的同时,还可以注意配合食疗。
血虚症的出现主要是由于血液化生不足和血液流失过多,西医称之为贫血,主要表现为乏力发热、面色苍白、容易眼前黑蒙晕倒。 血常规表现为血红蛋白降低,现代贫血的分型不同因此治疗方式也不同,最常见的就是缺铁性贫血需要补充铁剂和叶酸。 中医方剂通常选用当归补血汤,常用的中药有当归、阿胶等,患者同时需要注意休息避免重体力劳动。
脾阳虚指的是脾阳亏虚,运化无力的一种虚寒症。导致其发生的病因是由于感受寒邪,久病阳气虚衰,久服药物损伤,感受湿邪困脾等原因。 主要典型的症状为脾胃虚寒怕冷,运化水谷无力,下利清谷,其治疗主要原则是温阳健脾,通常可选用中药治疗,归脾汤加一些热性药物。同时可配合温针灸艾灸,在接受治疗的同时,避免吃寒凉食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