擅长:擅长中医的相关疾病的治疗。
胃火盛主要是火热毒邪入里或者由于吃辛辣刺激食物,或者是饮酒造成的,此时进入胃里的食物会对人体产生双向作用。 菠萝是一种热性食物正常人吃多了也会导致上火的现象,本来胃火偏盛的患者吃了以后会加重火邪侵袭的症状,例如口舌生疮、舌红苔黄、咽喉疼痛。 但如果此时吃清凉食物,如梨、枇杷等水果则可在药物治疗的同时,辅助药物加以清热解毒。
中医认为腹泻是由于肝脾不和、脾阳亏虚等原因导致的,主要表现为大便次数增多,大便形状改变,主要是以稀便为主,同时可伴有腹痛。 中医治疗原则为健脾利湿,调和肝脾,常选用的药物为四神丸,痛泄要方,常用的中药为肉豆蔻、五味子、吴茱萸、陈皮、枳壳、前胡、半夏等,患者可以同时采用温灸疗法,温经散寒助阳,对于频繁腹泻的患者应当注意补充能量。
五脏五行相生相克,五脏中的心与肺对应五行之中的火与金,当身体之中五脏处于平和状态的时候,表现为五脏相生,人体处于病理状态之下,当心火太过的时候,超出了正常的情况,就会发生心火克肺金,反映在人体之中,症状就是心火过剩而导致的肺实热。相反,如果肺经过剩则会导致侮心火,在人体中表现为肺热引起了心脏相关的疾病。
中医认为阳虚证是由于体内阳气虚衰,机体温煦、推动、蒸腾、气化等作用减退所表现的一类证候。常由素体阳虚;或久病体虚,暴病伤正;或饮食生冷,损伤阳气;或禀赋不足; 或年老脏气亏虚等所致。其临床表现为畏寒肢冷,神疲乏力,气短,口淡不渴,或喜热饮,尿清便溏, 或尿少浮肿,面色白,舌质淡胖,脉沉迟无力。其治疗以补肾壮阳法常用鹿茸、巴戟天、肉苁蓉、淫羊藿、杜仲、补骨脂等药物治疗。并且在日常饮食中多吃黑豆、黑芝麻、黑枸杞等有助于补肾助阳。
三伏贴是一种背面附有中药的膏药是一种我国的传统治疗技术,主要针对的是一些虚寒性疾病,常常在三伏天的每伏的第1天,将其贴在特定的穴位上,使之发挥药效,一般贴敷的时间为4~6小时即可取下来。 由于采用的是冬病夏治的治疗原则,因此常常采取的是温性药,接触皮肤后会有温热的感觉,这是正常的。但不应当排除患者有皮肤过敏或者是膏药过敏,如果除了温热之外还有刺痛瘙痒的感觉,应当立即取下,有可能是发生了过敏反应。
如果出现出虚汗的症状,主要原因是因为体虚而造成的卫气不固,在此基础上受惊吓,或者是体内有热,或者是外界环境炎热,都有可能会导致出虚汗。 针对这种症状的治疗,首先需要治疗其根本病因,心胆气虚的患者予以安神定惊,感受外邪的患者予以清热解表或者是清热解毒,患者在依据以上原则进行治疗的同时,应当注意避免再次感受风邪,因为此时肌腠比较疏松,邪气更容易侵袭人体。
脾脏是人体的一个重要器官,与中医的脾并不是一个概念,在中医认为脾为后天之本,主管运化水湿和运化水谷精微,当脾气亏虚时,运化水湿的功能下降。 因此会造成水湿泛溢肌肤,皮肤湿疹,水湿困阻肌肉和四肢会造成肌肉酸痛,四肢不利,水湿趋于下,粘滞重浊,会造成头蒙困重抑郁困乏,久而化热,会形成湿热之邪,治疗应当以健脾利湿清热为原则。可选用参苓白术散加味治疗。
脾虚主要表现为不能把食物完全的消化吸收,腹胀,纳呆,腹泻,完谷不化。由于孕育胎儿需要更多的能量和营养物质,母体能够吸收足够的营养物质,才能保证胎儿在子宫内健康的发育成长。 长期脾虚有可能会造成营养不良甚至贫血而胎儿发育受影响。因此可选用中药方剂归脾汤加减来调理,同时膳食结构要合理补充多种维生素,如果出现了贫血症状可服用阿胶等滋阴补血。
三伏贴是一种常见的治未病的治疗方法,主要的治疗特色是冬病夏治,其制作通常选用膏药。添加药物治疗咳喘以及肺气虚寒,免疫力低下易感冒等冬季常犯的疾病,把相应的中药经过磨制成细粉。 并且添加蜂蜜,备敷在膏药上,在头伏、二伏和三伏的第1天贴在相应的穴位上。所贴时间一般为一天,能够有效的预防在冬季发生的这些疾病,经过实践验证效果良好。
胃火是一个中医疾病名称主要是由于外邪或者是由于饮食辛辣刺激,或者是精神因素而导致的胃火旺盛,主要表现为胃嘈杂不适,恶心呕吐,牙龈出血,呕吐物臭秽,舌红苔黄,脉数。 从中医角度治疗需清胃降火,一般情况可选用中药内服治疗或可使用针灸推拿等方法辅助治疗,使用中药时切记药物过于寒凉恐伤胃,同时注意避免吃辛辣刺激食物,和饮酒以免胃火热盛证加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