擅长:擅长中医的相关疾病的治疗。
湿热症是一种由外邪侵袭,或者是内生湿热之邪而致病的一种症。 湿热之邪外侵多是由于环境潮湿或者是饮食辛辣刺激食物、经常饮酒而导致的,内生湿热之邪都是由于肝经湿热而导致的。 肝经湿热症会有瘙痒的症状,主要表现在循行部位,例如会阴部的湿热瘙痒、耳鸣瘙痒等症状。 针对此类患者的治疗,主要采取的原则为清热燥湿止痒,一般选择用龙胆泻肝汤加减药味合理配伍治疗疾病。
月经前女性的免疫力是较为低下的,从中医方面来讲,主要原因有肾精亏虚,肾气亏虚,以及气血亏虚而日久导致的阴虚,由于体虚而卫气不能够护卫全身,腠理开合失司,因而会导致汗出。 盗汗是由于阴虚导致的,常常在睡觉以后出现后背出汗,而在睡醒时出汗停止。中医方剂可选用麦味地黄丸或者是当归六黄汤。在月经期间一定要注意保暖,避免着凉。
夜间睡觉以后出现汗出的症状称为盗汗,盗汗入睡汗出,醒后自止,中医角度分析认为胃阴虚。 夜间人阴气偏盛,当阴气亏虚时,阳气偏盛,迫津外泄,导致汗出,患者会同时伴随乏力,气虚等症状。 针对阴虚盗汗的治疗方针应为滋阴清热,调和阴阳,常用的方药为六味地黄丸,麦味地黄丸加味,行滋补肾阴之功效,患者日常应当注意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早睡早起,饮食注意营养全面。
三伏贴是我国的一种传统的治疗方法,冬病夏治是它主要的特色。主要分类有两种,第一种是针对慢性呼吸系统疾病,例如哮喘,慢阻肺。 主要采用一些温肺化痰止咳的药物,通过穴位贴敷,产生其治疗效果。第二种是针对寒性疾病。常见的疾病有虚寒性便秘,寒性腹痛腹泻,脾胃虚寒症导致的消化不良等,主要选用温胃散寒,和胃健脾的药物,从而改善季节性消化道疾病。
四缝是中医针灸中一个穴位的名称,指的是人的双手,两个手指中间指蹼的赤白肉际处。 因此每个人有八个四缝穴,婴幼儿先天不足的现象非常多,主要表现在脾胃虚弱上。 饮食不能够被消化,但婴幼儿服用中药的难度较大,因此主要采用针灸推拿的方式来治疗。 扎四缝穴是一种常用的针灸治疗方法,经实践验证治疗效果良好,可有效治疗婴幼儿脾虚的症状。
女性出虚汗多是由于外感风邪、风邪袭表、卫表不固,即卫气不能固摄汗液,加之患者本身身体虚弱。 针对女性出虚汗常用的治疗方法是用玉屏风散,玉屏风散的组成是黄芪、白术和防风。 黄芪补气健脾、固卫,白术益气、健脾止汗,防风具有解表祛风的作用,三种药物共奏益气固卫之效。 同时患者需要增强自身的免疫力,补充适量维生素,并且多加运动。
五行对应着五脏,五脏分别为肝,心,脾,肺,肾。他们有相生相克的关系,肺与脾的关系是脾为肺之母,肺为脾之子。当肺气亏虚的时候,子病及母,日久也会引起脾气亏虚。 肺气主宣发和肃降,当肺气亏虚时宣发与肃降的功能变差,而脾主升清,如果肺气亏虚日久,脾主升清的之力也会衰弱,中医讲究的是五脏整体观,任何一脏病,日久都会累及他脏,因此看待某一脏的疾病时需要从整体观念出发。
茯苓是一种常见的中药,不但用于中药汤剂里,在日常生活中也可以作为普通的食材,它的主要功效是利水渗湿,健脾宁心。 对于脾虚的患者是可以使用的,健脾有助于运化水湿。但如果患者是湿热症,在运水化湿的基础之上,还需要清热,单纯使用一味中药是不能够除湿热的。常见的祛湿热的方药为葛根芩连汤加减。另外需要避免吃辛辣刺激食物和避免饮酒,这些都是造成人体湿热的主要原因。
人出虚汗,主要是由于体虚而导致的体虚则卫气不能固摄汗液,腠理开合失司,动则汗出,虚汗不停,湿透衣被,因此其治疗原则主要为止汗补虚。常见的中药方剂为玉屏风散,药物组成有黄芪,白术,防风,可加上党参。 患者在服药的同时,尽量避免受辛辣食物和酒的刺激,避免对药效产生影响。另外需要适当锻炼身体,增强卫气,即我们所说的提高免疫力。
三伏贴作为一种传统中医治疗技术,被广泛应用于治疗慢性虚寒疾病,称之为冬病夏治。在夏季三伏每伏第一天,将三伏贴贴敷在穴位上,可以有效减少冬季咳喘等疾病。 三伏贴的使用时间4-6个小时即可取下。时间过长有可能导致皮肤过敏起水泡,各个系统治疗方向不同。过敏体质的患者,需要谨慎使用,避免某些药物过敏,当发现过敏时需要立即停止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