擅长:擅长中医的相关疾病的治疗。
艾灸是一种我国的传统治疗技术。主要成分是艾草,制作成艾绒,压成实心的直径为2~3厘米圆柱形,在特定的穴位上悬空2~3厘米点燃,皮肤感到微微发热为适宜。 距离过远则达不到治疗效果,距离过近容易形成烫伤,通过激发经气的活动来调整人体紊乱的生理生化功能。 常用来治疗寒症疾病例如妇科寒症痛经,宫寒不孕,也可以用来治疗出血性先兆流产,安胎治疗。
本证之中既有湿热蕴结,又有血热征象,湿热蕴结则表现为舌苔黄厚,大便黏腻,头蒙肢体困重,肌肉酸痛,血热主要表现为舌质红、苔黄、口角生疮,或可见斑疹隐隐、夜间烦躁不易入眠。 导致本证的原因主要在于外邪侵袭,同时,内生湿热,形成了热与湿同时存在于体内的结果。可选用方剂为龙胆泻肝汤加减,可用栀子、黄芩、泽泻、车前子等药物,同时,注意居住环境避免过于潮湿。
出汗本是人正常的生理现象,在剧烈运动或者是天气炎热的情况下会有汗出,随着汗液的排泄有效的降低人体温。 病理状态下中医来讲汗出分为几类: 第一种是战汗,主要是由于病邪与正气交争,因此会出现这种情况。 第二种是但头汗出,主要原因是中焦湿热,虚阳上越。 第三种是局部汗出,主要是发生在病变部位。其治疗需根据具体的疾病,有针对性的选择用药。
湿热症是一种由湿热之邪侵袭,或者是肝经湿热而导致的共见湿和热两象的一种证。患者症状可见脘闷腹满,恶心呕吐,嘈杂,厌食,尿短,灼痛。 肝胆湿热证表现为肝区胀痛,口苦,身目发黄,脉弦数;膀胱湿热可见尿频、尿急,尿痛,短赤,大肠湿热见腹痛腹泻,甚至里急后重,肛门灼热。 从中医角度来看,针对此类患者的治疗应当以清热利湿为主。常选用方剂为葛根芩连汤,龙胆泻肝汤等,根据患者具体的病情随症加减。
脾主运化水谷精微,脾主运化湿浊。脾虚腹泻的患者大便特点之一就是完谷不化,当脾虚不健时,则水湿泛溢,水谷精微也不能被完全吸收,则会出现腹泻,大便粘腻。 其中还有大量的精微物质,针对此类患者治疗,其原则为健脾益胃止泻,通常选用健脾药物,例如白术,茯苓,扁豆,陈皮,山药等,根据患者的症状选择药物进行合理配伍,进行治疗。
气短通常是患者的自我感觉,感觉呼吸短促,呼吸困难。常见于久病患者,或者是有心肺疾病的患者。久病患者长期卧床,或者是由于久病相累及的缘故,常常会导致肺肾虚衰。 肺主呼吸,肾主纳气,肺肾虚衰的患者会出现气短、呼吸不畅。现代医学认为气短通常和心肺疾病密切相关,不容小觑,常见的有肺心病,哮喘,气管炎,以及见于心功能较差的患者。需要诊断清楚,明确病情。
何为血虚,中医认为血虚证是指血液亏少,不能濡养脏腑、经络、组织而表现的虚弱证候。常因脾胃虚弱,生血不足;或各种急慢性出血而失血过多,新血未充;或久病不愈,或思虑过度,暗耗阴血;或瘀血阻络,新血不生;或肠道寄生虫等所致。 其临床表现为面色淡白或萎黄,唇舌爪甲色淡,头晕眼花,心悸多梦,手足发麻,妇女月经量少、色淡、延期或闭经,脉细。其治疗法则为补血。应适当配伍补气药,以益气生血治疗。
拔罐作为我国特有的一种传统治疗技术一直沿用至今,是因为它的效果良好,主要针对的是有淤血阻滞或者是湿邪浸淫,引起的经络不通疼痛酸胀等疾病。 通过负压使罐子吸附在皮肤上,从而使邪气外出,一般时间为15~20分钟,如果拔罐时间过长,则可能会导致皮肤起水泡,主要是由于负压时间过长,皮肤细胞内液外出,问题不是很严重,可以通过用消毒针刺放液,注意避免接触污水感染。
盗汗指的是人入眠以后,开始背部出汗醒来汗止的症状。主要指的是患有阴虚症的患者。患者体内阴阳失衡,阴液亏虚,从而阴不制阳,出现虚热症状。 针对盗汗的治疗,主要采取的是滋阴清热的治疗原则。常用的方药为麦味地黄丸。麦冬、五味子、地黄等相配伍可达到滋阴的效果,从而调和阴阳。不能因为汗出而一味追求止汗,应当求其根本,阴虚者滋阴,阳虚者补阳,表虚者益气固表。
导致腹泻的原因有很多,例如食物变质过期或者是生冷刺激胃肠,导致胃肠蠕动增快引发的腹泻。药物性腹泻是由于药物性质寒凉或者是刺激性较大,短时间内可造成胃痛腹泻,日久可形成胃虚寒症,针对本身阳虚的患者,其症状会更加明显,腹泻频率更加频繁。 例如黄连,石膏,黄芩等药物,由于其性质寒,在中药方剂里面配伍不当会导致患者出现腹泻的症状,可根据患者的实际情况减小此类药物的剂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