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冒引起的心肌炎为病毒性心肌炎,临床上的心肌炎绝大多数是病毒性心肌炎。这种病毒性心肌炎大部分病程有自限性,如果能早发现早治疗,并不难治,只要经过规范的治疗大多数可以完全治愈。 但是如果这种病毒性心肌炎在发病后没有得到及时的治疗,发展为重症心肌炎或者爆发性心肌炎,这时候患者的病情就很危重,治疗困难将会明显的加大,患者病情重预后差,死亡率高。有些病毒性心肌炎还可以转为慢性,最后进展为扩张型心肌病,引起心脏扩大、心肌收缩力下降,这种转为慢性的心肌炎也不好治。
浅表性心肌桥是指有一段冠状动脉会被浅层的心肌组织所覆盖,而在心肌内走行,覆盖冠状动脉的心肌称为心肌桥,而被心肌桥覆盖的冠状动脉称为壁冠状动脉。由于壁冠状动脉在心动周期的收缩期会被心肌桥所挤压,如果压迫严重,会导致心肌缺血的症状,严重的还会导致心肌梗塞,出现心律失常,甚至引起患者的猝死。 对于心肌桥的患者,如果收缩期压迫不大,不用特殊处理。如果压迫严重,可以给予钙通道阻滞剂或阝受体阻滞剂进行治疗,必要时还可以给予心肌桥切除术,以及冠状动脉搭桥术。
心肌桥是一种先天性的发育异常,是指一段冠状动脉走行于一束心肌的下面,从而在收缩期心肌会压迫冠状动脉,这束心肌叫心肌桥。心肌桥下的冠状动脉叫壁冠状动脉,如果压迫严重,可以导致心肌缺血,严重的还会引起心肌梗死甚至猝死。 对于有心肌桥的患者,在平时要避免剧烈运动、情绪剧烈波动等引起心肌收缩力增强的情况,以免加重对壁冠状动脉的压迫。要避免使用硝酸酯类的药物,以及多巴胺等正性肌力药物,要给予受体拮抗剂和钙通道阻滞剂等降低心肌收缩力的药物,以减轻壁冠状动脉的压迫。
心肌梗塞手术后一般来说,如果病情稳定一周以后患者的危险性会明显下降,虽然危险性下降,但是患者还是有发生一些死亡的风险,如心脏破裂、发生恶性的室性心律失常等。 因此对于急性心肌梗塞的患者来讲,一旦发生心肌梗塞,由于有心肌的坏死,即使经过积极的治疗,在心肌梗塞后仍然或多或少的存在风险的发生,特别是急性心肌梗塞出院后心脏明显扩大、射血分数明显下降的患者,其发生猝死的风险明显增加。急性心肌梗塞的患者在出院后,一定要进行规范的康复治疗以及终身服用冠心病的二级预防用药。
其实并不好评估,要看患者的病情严重程度,以及是否给予介入治疗措施,在介入治疗中植入支架的数量、以及是否采用血栓抽吸、IABP等治疗,当然大部分的病人,如果采用介入治疗,植入一枚支架,术后病情平稳,没有并发症的发生,一般的治疗费用大概在4万到5万元左右。 如果患者出现了严重的并发症,甚至需要给予心肺支持系统辅助呼吸和循环,这种费用就很高,甚至有时候可以达到十万元以上,对于急性心肌梗死的患者来说,要在最短的时间内给予再灌注治疗,使心肌坏死的数量最大限度的减少,才能控制治疗费用。
心肌损伤标志物主要包括肌红蛋白、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以及肌钙蛋白。肌红蛋白升高最早,非常敏感,但是特异性不强。肌钙蛋白特异性最高,往往要在起病后3到4小时后升高,持续时间比较长,在心梗病程中对判断是否存在新的梗死不利。 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也很敏感,特异性也比较强,起病后4小时内升高,对于早期的急性心肌梗塞的诊断有重要的价值,而且其增高的程度能够比较准确的反映心梗的范围,溶栓治疗的患者可以根据ckmb酶峰出现的时间是否提前,作为判断溶栓治疗是否成功的根据之一。
心慌气短不是病,是常见的临床症状。引起心慌气短的原因很多,有生理性的原因,也有病理性的原因。 生理性的原因可以见于剧烈运动、情绪激动以及精神紧张等情况下,病理性的心慌气短可以见于器质性的心肺疾病,如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支气管哮喘、胸腔积液、各种原因引起的心力衰竭、高血压心脏病、冠心病、风湿性心脏病、心肌炎、心肌病以及一些心律失常等。此外贫血、甲亢等也可以引起心慌气短的症状,自主神经功能紊乱的患者如心脏神经官能症、更年期综合征等,也会造成心慌气短的临床症状。
心肺复苏的a是代表开放气道,在心肺复苏时要尽快的让气道开放,从而有利于进行下一步的人工呼吸或者辅助呼吸。b是指人工呼吸,在开放气道后要及时的进行人工呼吸,保证给患者足够的氧气,维持基本的需要。C是指人工胸外按压维持基本的血液循环,要通过持续性的胸外按压使心脏产生收缩和舒张,保证一定的血液循环,维持患者基本的生理需要。d是指电除颤,如果有条件要及时给心脏体外进行除颤,使心室颤动的患者及时恢复窦性心律。 心跳骤停时,只有尽快的按照规范的方法进行心肺复苏,才能提高复苏成功率。
心房扑动是临床上常见的一种房性心律失常,介于房速和房颤之间,多见于有器质性心脏病的患者,如风湿性心脏病、冠心病、心肌病、高血压心脏病等,少数也可以见于健康人。 房扑的患者心房的规律收缩和舒张消失,代之以心房的扑动,可以引起快速的心室率诱发心绞痛与心力衰竭。如果房扑发生时心室率不快,患者可以没有明显的症状。房扑可以恢复为窦性心律,也可以进展为心房颤动,有时也可以持续发生。房扑的患者可以给予药物治疗控制心室率,必要时也可以给予直流电复律,持续性房扑还要给予抗凝治疗。
心颤往往是指心房颤动。治疗心房颤动的药物包括复律并维持窦性心律的药物以及控制心室率的药物。复律和维持窦性心律的药物目前常用的是胺碘酮。控制心室率的药物常用的包括阝受体阻滞剂、钙通道阻滞剂、洋地黄类的药物以及某些抗心律失常的药物如胺碘酮等。 如果心房颤动采用控制心室率的治疗策略,还要长期给予口服抗凝药物以预防外周动脉血栓栓塞尤其是脑栓塞的发生。口服抗凝药物包括华法林和新型的口服抗凝药物如达比加群、利伐沙班等,要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合理选择复律或控制心室率的治疗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