擅长:泌尿系肿瘤、泌尿系结石、前列腺增生、前列腺炎、神经源性膀胱、尿失禁等下尿路功能障...
吃钙片是否容易导致结石因人而异。 对于本身缺钙的人群,比如那些平时很少晒太阳、素食者,补钙可以帮助预防结石的形成。特别是对于老年人,通常有骨质疏松,钙含量较低,补钙可以预防结石。 然而,对于成年人来说,如果他们平时有晒太阳、活动量足够,并且饮食中包含肉类等,通常不会缺钙。在这种情况下,补钙导致体内钙超过正常范围,就可能引发结石。 因此,定期体检时,如果发现体内钙含量正常,就不需要特别补钙。只有在体检发现缺钙时,补钙才有助于预防结石的形成。但如果本身钙含量已经充足,再补钙就容易形成结石。
膀胱壁增厚可能由多种原因引起,包括膀胱结核、神经源性膀胱、前列腺增生、尿道狭窄等。 1、膀胱结核会导致膀胱纤维化,使膀胱壁变厚。 2、神经源性膀胱由于缺乏神经支配,也会导致膀胱壁硬化和增厚。 3、前列腺增生和尿道狭窄可能导致尿液排不干净,反复刺激膀胱壁,使其逐渐增厚。 4、尿路感染和膀胱炎,也可能导致膀胱壁增厚。 因此,膀胱壁增厚的原因多样,影响因素复杂。如果检查发现膀胱壁增厚,建议及时去门诊就诊,让医生评估具体原因,并在必要时积极治疗。
肾结石的形成原因多种多样。 尿液中含有许多成分,如果这些成分的浓度过高,就会析出并形成结石。这与多种因素有关,例如喝水量少、食物代谢产生的尿酸或草酸过多,这些情况都容易导致结石的形成。 此外,饮水质量也会影响,比如在山区饮用含有较多杂质的水,或者平时出汗多但不补充水分,以及长期服用某些药物,如头孢曲松等,也可能引起结石。 因此,肾结石的形成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而主要的预防措施是多喝水。
尿道炎若拖延不治,可能会产生严重的危害,因此必须及时进行治疗。 尿道炎的反复发作可能导致尿道狭窄,甚至可能上行引起膀胱炎症,严重时还可能改变膀胱壁,导致尿频、尿急等症状反复出现。即使治愈后,患者仍可能感到不适。 对于女性来说,尿道炎可能侵入阴道,引发盆腔炎,甚至导致不孕。男性则可能影响到前列腺,导致前列腺炎,甚至影响输精管,导致不育。这些都是不治疗尿道炎可能带来的严重后果,因此,应该积极治疗。
体外冲击波碎石是一种微创的外科操作,可以在门诊进行。尽管这种手术非常微创,甚至不需要进入手术室或使用麻醉,但对肾脏还是有一定的损伤。因此,手术后需要回家静养,有些人可能会出现肾周血肿或腰痛等不适症状。 总的来说,体外冲击波碎石是一种微创治疗方式,但并非完全没有创伤。
长时间憋尿是一个不好的习惯,这样做会对膀胱造成刺激,长期刺激之后,会对膀胱的免疫功能屏障造成一定损伤,容易出现感染的情况。 另外,膀胱由于尿液憋尿刺激,会变得比较敏感,即使没有感染,也可能会出现尿频、尿急的症状,即膀胱过度活动的症状。特别是老年男性,长期憋尿也会对膀胱壁造成刺激,导致膀胱以后没力,排尿排不干净。因此,不建议憋尿。
鞘膜积液不一定要手术。 如果鞘膜积液本身很小,可能只有1-2cm,且不影响生活,走路也不会感到不舒服,没有逐渐加重,这种情况下可以保守观察,不一定要进行手术。 然而,如果鞘膜积液很大,达到4-5cm,影响到平时的活动,甚至压迫阴囊等地方造成不适,这种情况下则需要处理囊肿,因为鞘膜积液本身不会影响平时生活。
前列腺肥大是所有男性都不可避免的问题。 前列腺是男性特有的器官,由于雄激素的刺激,前列腺会逐渐变大,通过B超检查可以发现前列腺肥大,这是不可避免的现象。但在50岁之前,即使B超报告显示前列腺肥大,也不需要过分关注这个问题。通常建议在50岁之后,每年或每1-2年进行B超体检,并结合前列腺特异性抗原的筛查,同时考虑是否有尿频、尿急、尿不尽等症状,来决定后续的治疗方案。
肾结石达到10mm,属于较大的结石,情况较为严重。由于结石直径已达1cm,仅靠吃药和喝水自行排出可能会导致输尿管堵塞。因此,需要通过一些手段来处理。 首先,应进行CT检查以确定结石的位置。如果结石位于肾脏的上部或中部,可以考虑采用体外碎石或输尿管软镜手术。然而,如果结石位于肾脏的下部,即肾下盏,体外碎石可能无法将其排出,这时就需要考虑进行输尿管软镜手术来处理结石。所以,对于1cm的肾结石,实际上需要通过外科治疗来解决。
前列腺炎的治疗主要依赖于药物辅助,但最重要的是调整生活习惯。这包括避免熬夜、保持三餐规律、戒烟戒酒、忌辛辣刺激的食物、多喝水、少憋尿、避免久坐、多活动,以及多吃青菜水果。 药物只是用来缓解症状和辅助治疗,不能仅仅依赖药物而忽视其他方面。因此,前列腺炎的治疗最重要的是调整平时的生活习惯和饮食习惯,再辅以药物治疗,这样才能更好地解决前列腺炎的问题。
孕期尿路感染一定要积极治疗。 对于非怀孕期的女性,尿中白细胞可能只是轻微升高,多喝水很多时候可以自愈。然而,怀孕期的尿路感染由于激素变化,很难自愈,甚至可能刺激并影响胎儿。因此,在怀孕期间,尿路感染需要积极治疗,有些怀孕期的抗生素对胎儿损伤不大,短期内服用可以治愈尿路感染,避免对胎儿造成损伤。
尿道炎主要由病菌、支原体、衣原体或淋球菌等引起,单纯靠大量喝水让细菌稀释,基本上是很难治愈的。因此,只要是尿道炎,都需要积极的抗感染治疗,才能控制感染并治愈它。
尿道炎的治疗主要取决于感染的类型。 如果是由淋球菌引起的感染,在门诊可以通过肌肉注射头孢曲松,随后口服头孢类或喹诺酮类药物来治愈。而如果感染是由支原体、衣原体等引起的,则可能需要使用多西环素、米诺环素等大环内酯类或四环素类药物来治疗,以实现治愈。
鞘膜积液的手术时机并没有明确的规定,即使是一两岁的孩子,也可以进行鞘膜积液手术。 对于几个月大或一两岁的孩子,是否需要推迟手术,主要取决于鞘膜积液的大小。如果积液较小,可以选择先观察,因为它不一定会继续增大。然而,如果鞘膜积液很大,无论是几个月大还是一两岁的孩子,在小儿泌尿外科或小外科进行一个微创手术就可以解决问题。因此,对于手术年龄并没有限制。
尿路感染的预防主要依赖于调整生活作息习惯,预防措施包括提高局部免疫力和注意局部清洁。 对于女性来说,由于阴道与尿道距离较近,同房后可能会有细菌逆行感染的风险。因此,同房后及时小便,避免过度憋尿,因为尿液会刺激膀胱壁,大便后正确擦拭(从前往后擦),此外,增强局部免疫力。可以通过食用蔓越莓或蔓越莓汁,这些都有较好的预防尿路感染的效果。最重要的是,平时要多喝水,少憋尿。
骑车对前列腺本身是没有危害的。 但是,如果一个人从早到晚一直保持骑车的坐姿,可能会导致盆腔和前列腺区域反复淤血。此外,如果在颠簸的道路上骑车,反复的撞击也会影响到前列腺局部的血运。因此,骑车对前列腺不会有直接危害,主要是长期保持特定姿势或颠簸导致的局部淤血,这可能会引发前列腺的炎症问题。
前列腺钙化本身是没有危害的,它主要是由于反复的前列腺炎愈合后形成的瘢痕,实际上是一种提示,表明曾经反复发生过前列腺炎的情况。 前列腺钙化本身并没有副作用,最大的副作用实际上是前列腺炎本身。如果后续没有调整生活作息习惯,可能会导致反复的前列腺炎,进而导致钙化增多。虽然这可能让人感到担心,但实际上,主要的问题是由于反复的前列腺炎引起的尿频、尿急、不舒服,甚至是性功能障碍。
泌尿系统的检查项目是比较多的,一般常规的检查包括尿检,也就是尿的化学成分检查或沉渣检查,以及泌尿系彩超。这些检查相对简单,可以快速出结果,常用作筛查。 如果需要进一步的检查,可能会涉及到泌尿系CT、泌尿系磁共振,甚至是查肾功能的核素检查。如果更进一步怀疑膀胱或尿道有异常,可能需要进行膀胱尿道镜检、尿动力学等有创检查。因此,检查项目众多,需要门诊医生根据具体情况评估后,决定哪个项目更为合适。
男性小便中如果出现白色沉淀物,需要根据其出现的情况来判断原因。 例如,如果是在同房后小便时发现白色沉淀物,可能是残留的精液通过尿液排出。如果是在大便时,或者憋尿较久时,或者是早上晨勃后小便出现白色沉淀物,可能是尿道或前列腺的分泌物。如果本身容易形成结石,那么可能是结晶盐。 要区分这些物质的具体类别,以决定后续的预防和治疗方法,最好的做法是去医院门诊进行尿沉渣检查和镜检,以确定沉淀物的成分。
尿路感染的症状主要包括尿频、尿急,有时还伴有血尿,甚至会有尿不尽的感觉,排尿时可能会感到疼痛。 这些症状主要是由于感染刺激到黏膜,导致尿频和尿急。特别是女性,由于膀胱和尿道黏膜的充血,感染较为严重时可能会有血尿。最明显的症状是尿频、尿急和尿痛,有时也会伴有血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