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都知道,腺瘤性息肉是属于癌前病变。但是其实我很常会跟病人解释说,所谓的癌前病变并不是癌。你若把癌症比喻成坏人,癌前病变只是可能有变坏的倾向,但它还不是坏人。所以如果有发现息肉,我们其实不用过度担心,我们只需要定期复查胃镜,及时发现息肉尽早把它切掉。
会发生癌变的息肉,通常第一它的直径是会比较大的;第二个它的形态通常是有蒂或者是压蒂的改变;第三个它的黏膜的表面是比较粗糙,充血也是明显的,也比较容易出血。可能有些病人在临床上会出现少量便血,或大量便血的情况。这是因为在大便经过反复的机械性的损伤,所导致的便血。一旦发生癌变的现象,我们要根据具体情况,如果它的癌变仅局限于息肉顶部,我们还是可以通过内镜下完整的切除,达到治愈的状态。
一般认为肠息肉的确有遗传或者家族史的倾向。一般如果你的直系血亲有结肠癌,或者是结肠息肉的病史,可能你发生肠息肉的风险会高于其它正常人群。这个情况只需要通过定期的复查肠镜,一旦发现息肉及时地干预尽早地切除,阻断息肉癌变的可能。少数病人会有出现会有家族性息肉病,或者是PJ综合征。
首先要先了解概念叫做直肠息肉,它就是位于直肠的局限性隆起的赘生物,分叶状息肉。从字面上理解,形态类似树枝一样的一瓣一瓣堆叠形成分叶状。这种类型的息肉,一般直径通常都是比较大,形态可能属于亚蒂息肉或者是带蒂息肉,病理性质有可能是以腺瘤为主。
首先我们要先明确,肠息肉包括结肠息肉以及直肠息肉两大类的,非肿瘤性息肉以及腺瘤性息肉。非肿瘤性息肉,它是有包括以下两点,一个是幼年性息肉以及炎性息肉。幼年性息肉是大多见于小于十岁的幼儿,是良性的隆起性的病变。炎性息肉通常存在于炎症因子,与炎症刺激的情况下,才会诱发刺激繁衍性的生长。如果炎症消失,这个息肉一般也会自行消失。
一般肠息肉是摸不到的,除非息肉是长在直肠下段进肛门的地方,我们通过直肠直检是可以摸得到的。通常摸得到的息肉,通常都是直径比较大的,或者是比较突出来于表面的息肉。通常如果要观察息肉,最有效的方法还是,通过内镜检查肠镜检查发现息肉。
大多数的肠道息肉,体积较小的息肉是没有任何症状的,来体检做肠镜检查的时候偶然发现的,通常是没有特别的症状。少数病人会可能会有一些腹痛、腹泻,或者便血的情况。通常已经出现便血的情况,已经提示息肉是长得比较大,或者是有局部癌变的可能。
大多数的息肉都是没有症状,通常都是通过结肠镜检查,或者是体检的时候才偶然发现。少数的病人的会有一些非特异性的表现,比如腹胀、腹痛、腹泻,或者便血的表现。如果出现便血的表现,这时候就要提高警惕了。不能只往是不是得了痔疮方面去考虑,要想着是不是有可能肠道里面出现息肉。
首先要先了解什么是肠息肉。肠息肉是指肠腔局限性的隆起的赘生物。这种肠息肉,我们形态上大致可以分为广基息肉,亚蒂息肉以及带蒂息肉。长扁平息肉也就是属于广基息肉的部分,所谓的扁平形容形态表现就是轻度隆起于表面,形态也是比较扁平。这种息肉表面粘膜都是比较光滑,绝大多数都是属于良性的病变,直径也比较小。
一般来说,肠息肉都是大多都是良性的病变,病人也不需要太过的担心。只要定期的复查肠镜发现息肉,我们即使把它切除阻断息肉的癌变之路,一般还是可以像往常一样正常的生活。只是有少部分的患者,可能因为息肉长得比较大,黏膜质地比较脆,所以容易出血。
肠息肉的致病因素有很多,首先一个是年龄,年龄越大息肉发生的几率就越高。再是家族遗传史,比如如果你直系血亲有肠息肉和肠癌的病史,你发生肠息肉的可能性、发生率,可能会相对比正常人群还要来得高。第三个是饮食,如果你是只吃肉,很少吃蔬菜、水果,这些富含纤维的食物。
还是那句老话,规律的饮食、多吃蔬菜水果,少吃红肉牛肉,这些肉类的食品高蛋白饮食。少吃油炸类食物、腌制食品,规律的运动,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最重要的就是定期做肠镜检查。如果一旦发现息肉,我们尽早把它切除,及早干预,阻断息肉癌变的过程。因为息肉的致病因素很多,一个是年龄,还有家族遗传以及各方面不良饮食与生活习惯,这些都有可能会造成一些息肉的发生发展。
肠息肉最大的危害就是无声无息地癌变,大肠息肉之所以会令人担心,是因为息肉的确是有癌变的风险,或者是有发展成大肠癌的倾向。现在医学已经很明确,80%到95%以上的肠癌,都是由大肠息肉发生发展过来的。即便一开始息肉是良性的,通过一段时间的演变,有可能会越来越发展成癌症,通常时间一般是一五到十年。
一般来说息肉还是比较小的,而且它是位于肠腔里面,CT是没有办法及时的发现,也没有办法通过一般的化验,或者是X光进行筛查检验。最有效的方法,只有通过结肠镜检查进行检测,很直观地看到息肉的突出。进行内镜下切除,送病理化验检查,明辨是属于哪种性质的息肉。如果是属于腺瘤性息肉,我们就必须要提高警惕,定期的监测,每一年回来医院定期进行肠镜检查。
一般来说,息肉该不该做手术该不该切,要考量两种方面。一方面如果它是属于恶性的倾向,这个时候如果只是局部癌变,在息肉的顶端局部癌变没有往下沉浸润,是可以通过内镜下切除。如果已经浸润到下层,或者是更深层,有可能通过手术治疗切除。
是否住院需要根据具体情况,如果肠息肉是比较小,或者是比较少,直径小于六毫米的息肉,是可以在门诊范围内通过内镜下及时切除。但是如果息肉是比较大,以及数量也比较多。在息肉切除术后有迟发性出血,以及其它并发症相对会比较高。
首先我们要了解肠息肉的形态,大致分为隆起性以及表浅性。带蒂息肉就是属于隆起型的IP分类的一型。通常就是突出于肠腔的息肉,跟正常粘膜之间有正常粘膜的脱垂。通俗来讲就是类似一条带子,挂着一块肉的概念。通常这个息肉血供是比较丰富,息肉的直径也是比较大,病理性质能通常都是以腺瘤为主,癌变风险还是比较高的。
一般是不会影响的,肠息肉只是局限于肠腔内的,局限隆起的赘生物,与胃部的粘膜以及胃部疾病是没有相关联的。除了小部分病人有一些家族遗传史,比如少见的家族性的息肉病,或者是PJ综合征,这些都有可能累及全消化道的息肉的表现。这些病人可能不只有肠道息肉,也有可能存在胃的息肉。这些病人或者是有这些家族的,是我们一般都会建议常规的胃肠镜检查,进行定期的监测随访。
息肉主要分为炎症性息肉以及肿瘤性的息肉。如果是炎症性的息肉,我们一般都是在炎症因素消失之后,它会自行消失。如果是肿瘤性息肉,即腺瘤性息肉,它是不能通过药物,或者通过其它方法自行消失。只能通过内镜切除,及时地干预。大家都知道腺瘤性息肉是属于癌前的病变,如果不尽早切除,它在一定的时间内可能会随着时间的发生发展,进一步形成大肠癌的可能。
首先要先明白一个前提,并不是所有的息肉都是会癌变的。肠息肉大致分为非肿瘤性息肉以及腺瘤性息肉,非肿瘤性息肉包括幼年性息肉以及炎症性息肉。幼年性息肉多出现与小于十岁的幼儿,多为单发,这些都是属于比较良性的息肉。炎性息肉通常都是存在一些炎症刺激的因素。比如存在炎症性肠病,溃疡性结肠炎,克罗恩病等等,这些息肉通常都是不会癌变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