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血压引起心脏病要严格控制血压水平,防止心力衰竭的发生。 高血压会使左心室的后负荷明显增加。血压水平如长期得不到有效控制,就可能会导致左心室的肥厚,从而出现高血压性心脏病。严重的高血压性心脏病会导致心力衰竭的发生。治疗上要积极的控制血压水平,降低心脏的后负荷,使心脏肥厚得到控制。避免患者出现严重的心力衰竭,延缓病情的进展。 高血压患者要控制各种危险因素,保证血压水平达标,防止发生高血压性心脏病。
高血压引起心跳过快,要注意控制血压水平,可以服用减慢心率的降压药。 高血压发作时,患者会过度的紧张,有些会出现身体不舒适的症状,引起心跳过快。首先要保持镇静,不能过度的烦躁。可以适当的服用镇静剂。而对于心跳快比较明显的患者,可以使用β受体阻滞剂,在降低血压的同时能减慢心率。 高血压的危害比较大,不但可以引起心跳过快,而且长期高血压还会导致心脏病。
高血压可以通过多种形式导致头疼,比如脑血管痉挛、颅内充血、脑出血等。 高血压会使颅内血管出现痉挛,血管痉挛时,患者就可以表现为头痛,严重的高血压会导致颅内血管充血,使脑组织发生损伤,同时会伴有头痛的症状。高血压还可以导致脑出血的发生,会导致患者颅内压力明显升高,患者也会出现头痛的症状。 因此,高血压患者出现头痛,要进行头颅CT检查,以排除脑出血等严重疾病。
高血压引起偏头痛要控制血压水平,同时给予对症治疗。 血压水平控制不佳会导致脑血管的压力增加,同时可以导致脑血管的痉挛,患者就会表现为头痛的症状。高血压导致的头痛可以以偏头痛为主,也可以表现为两侧额头的胀痛。高血压导致的头痛要有效的降低血压水平,减轻脑血管的压力。疼痛比较明显的患者可以适当的给予止痛药物进行治疗。 高血压的患者要增加依从性,每天要规律服用降压药物。尽量将血压控制在正常水平,避免出现头痛的症状。
高血压引起尿蛋白升高要积极的控制血压水平,同时给予保肾的药物治疗。 高血压引起尿蛋白升高说明出现了肾损害,要将血压水平控制在130 /80mmHg以下,减轻血压对于肾脏的进一步损害。如果没有禁忌症,可以给患者使用血管紧张素转换抑制剂或者是血管紧张素II受体拮抗剂类的降压药,这两类药物具有保护肾功能的作用,能够降低尿蛋白的水平。 高血压的患者要注意使血压达标,避免出现肾脏的损害。
高血压引起脑梗塞,要控制饮食、服用抗血小板的药物、改善脑供血和康复治疗。 高血压引起的脑梗塞,要以低盐、低脂饮食为主。严格限制高脂肪类食物的摄入。要养成多喝水的习惯,以及多吃绿色新鲜的蔬菜和水果。脑梗塞要长期坚持口服抗血小板的药物,防止脑梗塞再次发生。同时给予改善脑供血的药物治疗,并积极的进行康复治疗。 脑梗塞急性期不需要严格控制血压。病情平稳之后,再积极的控制血压水平。
高血压脑出血引起偏瘫要积极减轻脑水肿,促进脑细胞恢复,并且要及时进行康复治疗。 高血压导致脑出血后会压迫脑细胞,进行导致偏瘫的症状。发病后要积极控制血压水平,防止出血量进一步增多。同时给予患者减轻脑水肿、促进脑细胞恢复的药物治疗,使脑细胞功能逐渐恢复正常。病情平稳后要及早进行康复治疗,促进肢体肌力的恢复,尽量减少后遗症的发生。 对脑出血患者要注意加强护理,控制各种危险因素,防止出现各种并发症。
高血压引起的心力衰竭要在控制血压的基础上给予减轻心脏负荷的治疗。 高血压可以导致高血压性心脏病,是引起心力衰竭的主要病因。血压升高也会诱发高血压性心脏病的急性发作。发病的急性期一定要快速控制血压水平,减轻心脏的后负荷。可以给患者使用扩张血管、利尿等减轻心脏负荷的药物进行治疗,缓解心力衰竭的症状。 高血压导致心力衰竭的患者要注意控制食盐的摄入,还要预防呼吸道的感染,避免心力衰竭突然发作。
高血压引起的心脏病是很严重的。 长期高血压就会使左心室的后负荷明显增加,为了能够保持正常的射血,完成血液循环,左心室就会逐渐的增厚,左心室增厚能够增加心肌收缩力,但是,左心室增厚之后对氧的需求会增加。如果供血量不足,会导致左心出现缺血,引起高血压性心脏病。高血压性心脏病的后期还会出现心力衰竭,患者可以表现为呼吸困难等症状。 高血压性心脏病难以治愈,病情会不断的进展,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
高血压引起心衰的患者要注意严格控制血压水平,减轻心脏的负荷,避免心力衰竭加重。 高血压引起心衰和长期血压控制不良有直接的关系,要通过药物使血压保持在平稳的水平,必要时要联合用药。同时要注意限制食盐的摄入量,也不能过量饮水,防止增加心脏的负荷。心力衰竭明显的患者要给予减轻心脏负荷的药物进行治疗,以利尿和扩张血管药物为主。 高血压性心脏病的患者要积极进行治疗,延缓病情的进展,避免出现严重并发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