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血压患者心衰一般不能治好。 高血压患者心衰往往提示出现了心脏的器质性病变。长期血压增高会导致左心室肥厚,左心室肥厚患者出现心脏功能失代偿时就会导致心衰。高血压导致的心衰不能完全治好,而且病情会逐渐进展,并反复发作。如果血压水平控制的比较平稳,心力衰竭没有持续进展,患者心力衰竭的症状可以长期得到控制。 高血压患者要积极控制血压水平,尽量减少对各器官的损害。
高血压头晕恶心想吐,可能发生了脑供血不足,也有可能是内耳的病变。 高血压会导致脑动脉硬化的发生。在血压的作用下,可能会出现脑缺血的发作,引发头晕伴有恶心想吐的症状。内耳动脉硬化也可以导致患者出现头晕恶心想吐。但是少数要警惕有可能发生了脑出血,如小脑或脑干出血就可以导致头晕恶心想吐的症状。 高血压患者出现头晕恶心想吐的症状,要进行头颅CT的检查,明确发病原因。
高血压水肿的发生,和肾脏、心脏功能受损有关。 长期严重的高血压会导致肾功能不全,肾功能不全达到一定程度后,会使肾小球滤过率下降,体内水分不能有效的排泄,导致身体水肿的症状。严重的高血压还可以导致高血压性心脏病,高血压性心脏病达到一定程度后,会出现心功能不全、体内液体潴留,可以表现为水肿的症状。 高血压患者出现水肿,要查找病因。不同原因,需要给予不同的方法进行治疗。
高血压患者输液可以使用拉贝洛尔、硝普钠、硝酸甘油等药物,要视具体情况来选择。 严重的高血压会危及到人的生命安全,口服药物效果比较差,需要通过静脉输液快速降低血压水平。临床上常用的药物有拉贝洛尔,能够扩张外周血管,快速降低血压水平。硝普钠能够扩张动静脉,降压速度也比较快。硝酸甘油以扩张静脉为主,通过扩张静脉降低血压水平。 高血压的患者可以选择多种药物,同时要参考具体的病情。
高血压的发生和食盐摄入过多、长期交感神经兴奋、多基因遗传等因素有关,防治高血压要控制危险因素。 高血压是由多种有害因素综合作用导致的一种的疾病。长期摄入食盐过多的地区高血压发病率比较高,长期工作压力大、神经过度兴奋也会引起血压升高。部分患者出现高血压和遗传因素有关。预防高血压要控制可能存在的各种危险因素。 调整生活方式对于预防高血压非常重要,平时要加强血压的监测。
高血压属于心脑血管疾病,长期血压高会增加其他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病风险。 长期血压升高,会对血管壁造成比较大的压力,主要影响全身的动脉系统。长期高血压会使动脉血管壁出现硬化狭窄,可以出现缺血性的心脏及脑血管病。有些还可能会发生脑血管破裂,导致脑出血。高血压患者的主要危害,就是加重其他心脑血管疾病。 高血压的患者,要长期保持血压稳定,降低高血压导致心脑血管的意外。
高血压三级一般不能治好。 高血压是一种需要终生治疗的慢性疾病,一旦发病,高血压会长期存在。临床上治疗高血压的目的就是保证血压水平平稳,避免出现短期和长期的并发症。高血压三级属于严重的高血压,而且属于高危水平,随时有发生心脑血管疾病的风险。要积极进行治疗,在医生指导下调整生活方式,并坚持口服药物。 高血压的危害主要以心脑血管疾病为主,降压的同时要注意控制各种危险因素。
高血压联合用药要依据血压的特点、药物的不同作用机制来联合。 对于严重高血压的患者需要联合应用降压药物,联合使用药物时要选择两种机制不同的药物同时使用,使降压效果更好,副作用也能够互相抵消,比如钙离子拮抗剂可以和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合用,也可以和利尿剂合用,尽量达到最优的组合。 联合用药要循序渐进,小剂量开始逐渐增加,防止患者血压水平骤降。
高血压容易引起脑血管病、心血管疾病等。 高血压会导致脑血管和心脏血管出现硬化,血管硬化之后,就会使脑血管和心脏血管出现不同程度的狭窄,引起脑供血不足和心肌供血不足。脑供血不足严重的,可以出现脑梗死;心肌供血不足的,可以导致患者出现心绞痛,严重的会发生心肌梗死。 此外,高血压还可以导致肾脏和眼底发生病变,出现肾损害和眼底出血等。因此,高血压患者一定要注意控制血压水平,防止并发症的发生。
高血压患者出现尿蛋白高的情况要以低盐、低蛋白饮食为主。要严格控制血压水平,并给予减少尿蛋白的治疗。 如果高血压患者出现尿蛋白高的情况,一定要以低盐、低蛋白的饮食为主,减少蛋白的摄入量,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减少尿蛋白。还要严格控制血压水平,能够减轻对肾脏的损害。同时要选择能够减少尿蛋白的降压药物,降低血压的同时还可以对肾脏起到保护作用。 高血压患者要定期进行尿常规的检查,检测肾功能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