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孩小腹疼痛的原因有很多,应该根据是否有其他症状判断病情,再针对性治疗。 小腹的主要脏器有膀胱、输尿管、结肠,引起疼痛的原因包括膀胱或输尿管炎症,有尿频、尿急、尿痛、解血尿、发热、寒战等表现。结肠炎有发热、呕吐、腹泻、腹胀等表现,局部粪便堆积,多发生在便秘时。 小腹痛时如果没有其他症状,可以先通便及温敷处理。如果有上述症状要及时就医,完善尿常规、血常规、彩超等检查,明确诊断。
小孩洗澡水温度与季节及各自体质有关。一般建议夏季洗澡水温度37~38℃,冬季38~39℃。但每个孩子对温度的耐受有所不同,实际温度可以与上述范围有些偏差。 夏天如果天气特别炎热,水温可以稍微调低,但注意不要受凉。冬天环境温度低时,温度可以稍微调高,但注意不要烫伤,尤其是男孩子睾丸长期泡在热水里,会影响发育。冬季洗澡时应该事先把房间温度升高,把衣物加温,应该准备水温计,随时掌握温度变化。孩子有发热时,水温不能超过体温。
小孩突然高烧应该先做退热处理,观察病情变化,必要时就医治疗。 高烧是指腋39℃以上,应该先用布洛芬或对乙酰氨基酚等药物退热;也可以辅助物理退热,比如温水擦浴、洗温水澡、贴退热贴、喝温开水等物理方法。处理后每30分钟复查体温一次,观察是否有咳嗽、呕吐、腹泻、皮疹、抽搐等症状,观察孩子精神、食欲情况。 如果退热后体温没有反复就没关系。如果高热持续不退,或伴上述症状时要及时就医。
小孩头晕呕吐最常见于感冒,但也可能是中枢神经系统感染或颅内占位性病变。 1、感冒时发热、病毒感染都会引起头晕和呕吐,但一般头晕不厉害,头痛较少,多在发热时出现。呕吐不频繁,非喷射性。还可能有咳嗽、流鼻涕、打喷嚏等症状。 2、中枢神经系统感染,比如脑炎、脑膜炎,会引起颅压增高出现头晕呕吐,头晕、头痛会明显,呕吐也呈喷射性。 3、颅内占位性病变,头晕呕吐症状呈慢性逐渐加重过程。 头晕呕吐时应该尽早就医,由医师判断病情,以免贻误病情。
小孩头晕的原因很多,要根据其他症状,完善检查才能确诊,并针对性治疗,常见原因如下: 1、感冒,会有头晕、头痛、发热、咳嗽、咽痛、流鼻涕、打喷嚏、鼻塞等症状。 2、低血糖,进食过少时出现,还有脸色差、身体发冷,甚至晕厥症状。 3、各种原因导致的贫血,会有脸色白、食欲不振、抵抗力低下、生长发育落后等表现。 4、颅内病变,比如肿瘤,头晕呈长期逐渐加重过程后出现头痛、呕吐等症状;脑炎、脑膜炎,头晕明显,伴头痛、呕吐、抽搐、意识障碍等表现。 所以头晕时要注意休息,避免受凉,如果有上述症状时要立即就医。
孩子头发烧而手冰凉,是因为体温上升时末梢循环不好引起的。 体温快速上升时,末梢血液循环相对差,就会出现手脚冰凉现象。严重时还可能出现花纹。手脚冰凉也间接说明体温还在继续上升过程中,如果手脚转暖了,说明体温已经停止上升。体温快速上升时容易出现发热性惊厥,要密切观察体温变化,可以用温水泡暖冰凉的手脚。每15分钟复查体温一次,腋温38.5℃以上时用布洛芬或对乙酰氨基酚等药物退热。 发热合并手脚冰凉一般是感染相对严重的表现,应该及时就医,完善血常规检查。
孩子体温正常而身上很热,可能的原因有基础体温高、发热前期、环境及其他因素影响。 1、基础体温高。孩子的基础体温各不一样,腋温36~37℃都正常,当孩子体温高于家属体温时,就会摸起来烫。 2、发热前期,就是在体温的上升过程之中,后期超过正常范围,也可能伴有咳嗽、流鼻涕、打喷嚏等症状。 3、环境及其他因素影响。环境温度高时,由于孩子的体温调节中枢发育尚不完善,容易出现体表温度高。另外,运动、进食、情绪激动时,身体也会摸起来烫。 要密切监测体温变化,如果体温超过正常或伴上述症状时,要及时就医。
孩子体温37℃是正常的。 孩子体温正常范围是腋温36~37℃,肛温36.5~37.5℃,不管用什么方法测,37℃都是正常的。如果腋温<36℃或肛温<36.5℃就是低体温,腋温>37.3℃或肛温>37.8℃就是发热。低体温或发热对身体都是有损害的,要及时做处理。 体温的波动还会受环境和其他因素影响,比如冬天保暖不好时体温会偏低,运动、进食或情绪激动时体温会偏高,但这些都是一过性的。体温异常时要积极处理,密切监测体温变化,并及时就医。
小孩体温37.5℃是否正常要看是哪个部位的体温。 孩子量体温一般用腋温和肛温体温计。如果腋温37.5℃就不正常,是低热,腋温正常范围是36~37℃,超过37.3℃就是发热。如果肛温37.5℃就是正常的,肛温正常范围是36.5~37.5℃,超过37.8℃就是发热。 肛温37.5℃可以不用处理。腋温37.5℃时要加强护理,避免受凉和过度包裹,要多喝温开水,观察体温变化。如果体温不断上升,或合并有咳嗽、呕吐、腹泻、皮疹等不舒服时要及时就医。
小孩贫血的原因很多,应该尽早就医,完善检查,明确贫血原因,再进一步治疗。 1、最常见的是缺铁性贫血,有喂养不当或各种导致铁丢失的病因。可以根据血常规和血清铁、骨髓细胞学等检查明确诊断,要及时补充铁剂、维生素C治疗。饮食上多吃含铁丰富的食物,比如瘦肉、猪肝、豆制品等。 2、巨幼细胞性贫血也相对常见。可以通过血清维生素B12和叶酸及骨髓细胞学检查确诊,及时补充维生素B12和叶酸治疗。多吃蔬菜、水果和动物性食物。 3、溶血性贫血、感染性贫血、失血性贫血、再生障碍性贫血及白血病引起的贫血临床发病相对少。 贫血时虽然以缺铁性贫血最常见,但仍应完善检查,针对性治疗。不能擅自补铁,以免贻误病情或造成铁中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