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几种情况可引起心慌: 第一,早搏可引起心慌。对于偶发的早搏,不用特殊处理。器质性病变导致的早搏要在医生指导下积极治疗。 第二,严重的贫血、低血糖发作等疾病,可引起心慌。 第三,存在心脏神经官能症、焦虑症等心理疾病时,可出现心慌,多见于年轻女性患者。 第四,不良的生活习惯,如不规律的作息、经常熬夜、精神压力过大、长期的抽烟、饮酒等,可引起交感神经异常兴奋,引起心慌症状。 出现心慌时要及时明确病因,针对性的治疗。
引起血压低的情况可见于以下几种: 第一、体位改变导致的血压低。在卧位时血压正常,在站立时血压会下降20~40毫米汞柱或更多。一般心率无明显的改变,但可出现头晕、眩晕、视力模糊、晕厥等症状。 第二、妊娠晚期孕妇在仰卧位时可引起血压低。主要是由于增大的子宫压迫了下腔静脉,使回心血量减少,进而导致血压低。 第三、存在心脏器质性病变时,也可引起血压低,如主动脉瓣狭窄、二尖瓣狭窄以及心肌梗死、心力衰竭等疾病。 出现血压低的情况,要及时明确病因,然后针对性的进行治疗,避免病情进一步加重。
引起高血压的药物有以下几类: 第一、激素类药物,如糖皮质激素以及甲状腺激素等。这些激素可导致钠水潴留,循环血量增加引起高血压。 第二、消炎止痛药物,如吲哚美辛等。可影响和抑制前列腺素的合成,并引起水钠潴留,血管收缩,血管壁压力增大引起高血压。 第三、避孕药,如乙烯雌酚等。可影响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的活性,使血管收缩,血管壁压力增加,并刺激肾上腺皮质激素的释放,引起高血压。 第四、甘草以及肾上腺素类物质也可引起高血压。
引起低血压的原因可有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药物性低血压。如不适当地服用降压药物,可引起低血压。 第二、体位性低血压。多数发生在老年患者,由于神经调节功能变差、动脉硬化、动脉弹性下降,在直立位或卧位突然起立时,易诱发体位性低血压。 第三、继发性低血压。多数由于急性失血、慢性贫血、糖尿病、心脏疾病等,均可导致低血压的发生。 第四、排尿性低血压。多数发生在排尿中或排尿后,由于膀胱胀满后突然排空,腹腔压力骤减、静脉扩张、回心血量减少引起低血压。 出现低血压,要及时明确病因后进行治疗。
引起心律不齐,可见于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高血压、冠心病、心力衰竭、以及甲状腺功能亢进、风湿性心脏病等均可导致心律不齐。 第二,不良的生活习惯,如抽烟酗酒、压力过大、咖啡、尼古丁摄入过量、不稳定的情绪等均可导致心律不齐。 第三,药物使用不当也可导致心律失常。如肾上腺素、咖啡因、甲状腺激素等。 心律不齐时可导致循环功能异常,可出现头晕、胸闷、气急甚至昏迷的症状。因此,出现心律不齐时要及时就医,对症治疗,避免病情进一步加重。
心动过速可见以下几种情况: 第一、情绪过于激动、体力活动、长期吸烟、饮酒、喝浓茶、体位改变可导致心动过速。 第二、药物引起心动过速:如麻黄碱,肾上腺素等拟交感神经的药物。 第三、全身性疾病引起心动过速:如严重贫血、发烧、感染性疾病、甲状腺功能亢进、神经官能症以及疼痛。 第四、心脏血管疾病引起心动过速:如急性失血、休克代偿期、心力衰竭、急性心肌梗死等各种器质性心脏病,均可导致心动过速。 一旦出现心动过速的情况,要及早就医。明确病因后积极进行治疗,避免耽误病情。
引起心悸的疾病有以下几种: 第一、心脏器质性病变。如高血压性心脏病、风湿性主动脉瓣关闭不全等,均可导致左心室肥大,心肌收缩力增强引起心悸。 第二、引起心排血量增加的疾病。严重的贫血、发热、甲状腺功能亢进、感染性心内膜炎、低血糖发作等,均可引起心悸。 第三、心脏神经官能症。由于植物神经功能紊乱,可出现心悸症状。 第四、心律失常。如心动过速、心动过缓以及心律不齐,均可引起心悸。 出现心悸时,要及时明确病因,积极治疗。
青少年心慌的原因可有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剧烈的运动导致心动过速出现心慌症状。一般休息后恢复,属于正常现象,无需进行治疗。 第二、发烧引起植物神经功能紊乱,伴有出汗、失眠、情绪不稳定、心慌等症状。 第三、青少年甲状腺功能亢进时,甲状腺激素分泌过多,导致交感神经异常兴奋,出现心慌的症状。 第四、青少年学习压力过大,焦虑抑郁等不良情绪刺激,出现心慌症状。 第五、病毒性心肌炎引起心慌,多在感冒或腹泻后两周左右出现。此外,其他器质性心脏病也引起心慌。
引起青少年高血压的原因有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遗传因素:高血压具有一定的遗传性。如果父母患高血压,子女患高血压的概率也会相应的增加。此外,高血压与肥胖也有一定的关系。 第二,饮食习惯不当:也可导致青少年高血压,如高脂肪、高蛋白、高热量的饮食会造成肥胖,同时也会引起血压升高。缺乏运动、钠盐摄入过多也可使血压进一步升高。 第三,青少年学习负担过重,精神压力较大,体内儿茶酚胺分泌增多。会导致心脏负担加重,从而引起青少年高血压。 一旦发生青少年高血压,要及时就诊,要在医生的指导下积极控制血压。
对于贫血引起的心衰,可通过以下方法进行治疗: 第一、贫血引起心衰要考虑原发疾病的治疗,要做好心衰患者的容量管理。如慢性肾衰患者的促红细胞生成素缺乏,或存在抵抗、铁吸收利用障碍均可引起或加重贫血,要针对病因进行治疗。 第二、口服补铁或静脉补铁:必要时可通过输血以及补充红细胞生成刺激剂进行治疗。 第三、针对心衰症状进行处理:贫血与心衰可相互促进,同时贫血对心衰患者的预后有一定的影响。因此,对于贫血引起心衰要积极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