胃下垂是指膈肌的悬吊力量不足,支撑内脏器官的韧带松弛或者腹肌松弛、腹内压降低,从而导致胃的纵轴向下延长。 胃下垂的患者轻者无明显不适,中重度患者可出现腹痛、食欲不振、恶心、呕吐、便秘等症状。部分患者还会出现站立性晕厥、低血压等并发症。 治疗胃下垂,主要是以功能锻炼、改善饮食习惯为主。对于症状严重的患者,可考虑行手术治疗。
胆汁反流性胃炎的治疗方法,包括药物治疗和手术治疗。 临床上常用的药物,包括抑制胃酸分泌的药物、促胃动力药物,以及胃黏膜保护药物。通过服用上述药物,可以促使胃的排空,降低胃内胆汁的含量。患者服用胃黏膜保护药物后,会在胃黏膜表面形成一层屏障,可以保护胃黏膜,缓解症状,改善病情。 另外,患者还要注意改善饮食,不要吃高脂肪的食物,以免胆汁分泌增多,加重病情。
胃溃疡主要表现为消化道不适症状。 常见的症状包括腹痛、反酸、嗳气、饭后饱胀感、恶心、呕吐等。有的患者还会出现厌食、食欲不振、黑便、体重下降等症状。 上述症状与胃酸分泌增多侵蚀胃黏膜,导致消化功能紊乱有关。胃溃疡的患者需要服用质子泵抑制剂和胃黏膜保护药物治疗。平时还要注意饮食调理,不能吃辛辣、生冷食品。
克罗恩病可以吃5~氨基水杨酸类药物、糖皮质激素或免疫抑制剂进行治疗,可以有效控制炎症反应。 临床上常用的5~氨基水杨酸类药物,包括奥沙拉嗪、美沙拉嗪、柳氮磺吡啶等;糖皮质激素包括泼尼松、地塞米松等;免疫抑制剂包括硫唑嘌呤、环孢素等。 除了应用上述药物控制炎症反应,还要积极对症治疗。如:低蛋白血症的患者可以补充白蛋白,腹泻的患者可以服用药用炭、蒙脱石散等。
反流性食管炎,是指胃十二指肠内容物反流入食管中引起不适症状。 反流性食管炎一般有食管黏膜糜烂、溃疡,患者主要表现为烧心、反流症状。一般在吃完饭1小时后开始出现不适,卧位、弯腰时会使症状加重。部分患者还会伴随有胸骨后疼痛、吞咽困难、食欲不振等症状。 治疗反流性食管炎需要应用促胃动力药物、抑酸药物治疗,症状严重的患者可以考虑抗反流手术。
雷贝拉唑肠溶片主要的作用,就是抑制胃酸分泌。 雷贝拉唑肠溶片属于质子泵抑制剂,服用后可作用于胃黏膜的壁细胞,通过抑制酶的活性从而减轻胃酸的分泌,达到治疗的目的。在抗幽门螺杆菌治疗中,还能提高抗生素的疗效。 雷贝拉唑肠溶片可以用于治疗反流性食管炎、慢性胃炎、胃溃疡、十二指肠溃疡、消化道出血等疾病,在服用期间应注意有无不良反应。
肝硬化腹水是,肝硬化出现门静脉高压,和肝功能减退的共同结果,是肝硬化失代偿期的突出表现。 门静脉高压时,组织液回吸收减少,组织液漏入腹腔。肝硬化患者肝功能减退时,白蛋白降低,血浆胶体渗透压降低会加重腹水。肝脏对醛固酮、抗利尿激素的灭活能力降低也会促进腹水形成。 肝硬化腹水的患者,可以应用利尿剂、补充白蛋白等缓解症状,腹水特别多的患者,还可行腹腔穿刺引流术。
反酸烧心可以吃抑制胃酸分泌的药物进行缓解。 一般反酸烧心是因为胃酸分泌过多,侵蚀胃食管黏膜引起的,服用抑制胃酸分泌的药物后,可以抑制胃酸的分泌,减弱胃酸对黏膜的损伤,从而缓解反酸烧心的症状。 另外,如果伴随有腹胀、呃逆等消化不良症状,还可同时服用促胃动力药物,可以加快食物排空,促进食物消化,缓解不适症状。
疣状胃炎是指胃粘膜呈扁平状或疣状隆起,中央呈凹陷样糜烂的病变。 疣状胃炎是慢性胃炎的一种类型,主要发生于30~60岁中年者,并且男性多于女性。幽门螺杆菌感染是疣状胃炎的主要病因,多表现为上腹部疼痛、腹胀、反酸、嗳气、恶心、食欲减低等症状。 确诊疣状胃炎后,需要应用质子泵抑制剂和胃粘膜保护药物。对于有幽门螺杆菌感染者,还要服用抗生素治疗。
反流性食管炎的治疗方法包括药物治疗和手术治疗,具体如下: 1.临床上常用的药物包括促胃肠动力药物、质子泵抑制剂。症状较轻的患者服用莫沙必利、多潘立酮等促胃肠动力药物后,可以改善食管蠕动能力,促进胃排空,减少胃内容物的反流,减轻不适症状。服用奥美拉唑、兰索拉唑等质子泵抑制剂后,可以有效抑制胃酸分泌,有效降低损伤因素。 2.药物治疗无效的患者可以考虑抗反流手术。 另外,还要注意定期复查内镜,如果发现有重度不典型增生或早期食管癌,应及时手术切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