肠易激综合征是一种排除性诊断,需要结合症状排除所有的病理性疾病,才可以诊断为肠易激综合征。 肠易激综合征的症状包括腹部疼痛、便秘、腹泻、排便不净感等。大多数患者症状较轻,一般不需要治疗。对于症状较重的患者,需要对症治疗。如出现腹泻,可以给予蒙脱石散等止泻药物,精神焦虑的患者,需要心理科治疗。 另外,还要注意养成良好的作息和饮食习惯,限制高脂肪食物,以及刺激性饮品的摄入。
肝硬化腹水主要是对因及对症治疗。 肝硬化腹水的患者首先要明确病因,如病毒性肝炎引起的肝硬化腹水,需要长期规律服用恩替卡韦等抗病毒药物。另外可以使用呋塞米、螺内酯等利尿剂,减少腹水形成,缓解腹胀、腹痛等症状。 对于白蛋白低于30g/g的肝硬化腹水患者,可以补充白蛋白。 还要注意限制盐的摄入,以免加重病情。
急性肠胃炎的症状包括腹痛、腹胀、腹泻、恶心、呕吐、发热等。 急性肠胃炎主要是微生物感染引起的,微生物能破坏胃肠黏膜屏障,胃肠消化吸收功能下降,出现腹痛、腹胀、恶心、呕吐症状。胃肠蠕动功能紊乱时出现腹泻症状,严重的患者微生物从胃肠黏膜入血,引起发热、寒战等症状。 急性肠胃炎的患者可以应用抗生素、保护黏膜药物及调节肠道菌群药物治疗。
慢性糜烂胃炎需要吃抑制胃酸分泌的药物、胃黏膜保护药物,消化不良的患者还需要应用促胃动力药物。 慢性糜烂性胃炎的患者通常胃酸分泌过多,胃酸侵蚀胃黏膜,从而出现消化道不适症状,通过服用奥美拉唑、雷贝拉唑等抑制胃酸分泌的药物可以减少胃酸产生,达到缓解症状的目的。另外胃黏膜保护药物能在胃黏膜表面形成一层屏障,避免胃酸损伤胃黏膜。 慢性糜烂胃炎的患者还要注意戒酒,不吃辛辣、生冷食物,避免病情加重。
溃疡性肠炎的患者需要应用抗炎药物和糖皮质激素治疗,必要时可应用生物制剂治疗。 临床上常用的抗炎药物,包括柳氮磺吡啶、奥沙拉嗪、美沙拉嗪等,可以抑制肠黏膜的前列腺素和白三烯的形成,对肠道炎症有显著的抗炎作用,病情较重的患者可使用糖皮质激素。 应用过程中,需监测有无不良反应发生。对于上述药物治疗无效的患者,可考虑使用生物制剂治疗。另外,如果发生肠穿孔、大出血的患者要尽快采取手术治疗。
慢性胰腺炎在治疗方面,主要是控制症状、改善胰腺功能以及治疗并发症。 其主要症状为腹痛,可以通过服用非阿片类止痛药,或者皮下注射奥曲肽等缓解疼痛症状。对于胰腺外分泌功能不全者,可以应用高活性肠溶性胰酶,进行替代治疗。胰腺内分泌功能不全出现糖尿病的患者,需要给予胰岛素治疗。 另外,还要注意戒烟戒酒,禁忌食用高脂肪、高蛋白的食物。
胃潴留是指食物堆积在胃内不能及时排空。 胃潴留多发生于幽门梗阻、胃部肿瘤、糖尿病、腹腔手术后的患者。胃潴留主要表现为腹痛、腹胀、恶心、呕吐等不适症状,呕吐后腹胀、腹痛的症状会有所减轻,进食后症状加重。长期胃潴留的患者还会出现贫血、电解质紊乱等问题。 胃潴留的患者症状较轻的可以服用胃动力药物如莫沙必利、伊托必利等,促进食物排空。严重的患者需要采取手术治疗。
浅表萎缩性胃炎主要是通过改善饮食习惯和药物治疗,缓解症状,控制病情。 浅表萎缩性胃炎的患者在饮食方面要注意避免吃辛辣、生冷的食物,这类食物会加重胃黏膜刺激,导致黏膜受损加重病情。 建议平时以温软、易消化的食物为主。如果有腹胀、呃逆、反酸、食欲不振等消化不良的症状,可以服用抗酸药物和促胃动力药缓解症状。另外还要定期复查胃镜,发现有癌前病变时及时手术治疗。
糜烂性胃炎需要服用药物治疗。 糜烂性胃炎的患者多有胃酸分泌增多、幽门螺杆菌感染等,需要进行抗幽门螺杆菌治疗。常用的治疗药物包括抑制胃酸分泌的药物、保护胃黏膜的药物以及抗生素类药物。在服用药物期间还要注意饮食管理,不能吃辛辣刺激的食物,不能喝咖啡等刺激性饮品。 糜烂性胃炎的患者还要注意复查胃镜,如果发现有癌变倾向,要尽快手术治疗。
肠易激综合征在治疗方面,主要是对症治疗,从而提高生活质量。 如果出现反复腹痛,可以使用匹维溴铵等,药物缓解疼痛。长期腹泻的患者可以应用蒙脱石散、药用炭、地芬诺酯以及洛哌丁胺等。便秘型患者可以酌情使用泻药,常用的包括麻仁、乳果糖、复方聚乙二醇电解质散、山梨醇等。此外,还可以服用双歧杆菌、酪酸菌、乳酸杆菌等调节肠道菌群,对改善腹泻有一定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