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发慌出虚汗,首先要考虑有没有低血糖的出现,尤其是糖尿病患者,如果没有及时进餐或者应用降血糖的药物剂量太大都有可能导致低血糖的发生,一般典型症状会出现心慌,出虚汗,手抖,饥饿感。建议查一下血糖,了解清楚血糖的具体情况,一定要及时进餐,补充营养,避免低血糖症状进一步加重。 如果有心脏疾病,出现心律失常等情况,也有可能出现心慌、出虚汗,所以也要查心电图、心脏彩超等了解清楚心脏供血情况,必要时还是要在专业医生指导下,根据化验检查结果进行正确的治疗。
脾阳虚与胃寒有关系,因为中医理论有脾胃为相互表里之脏器,一脏一腑相连接,脾阳虚就会出现胃寒症状,胃寒明显也会损伤脾阳。 所以脾胃阳虚的症状会出现比如怕冷,进食生冷食物症状加重,或者出现腹泻,也有可能出现晨起腹泻以及受寒后胃部疼痛等,以及出现不消化症状,不思饮食,大便溏泄甚至泻下不消化的食物,这都与脾阳虚胃寒有关。 所以要在医生指导下选择补脾阳、去胃寒的药物来进行治疗。
枸杞偏重于补肾阴虚。 因为枸杞性平味甘,它的功效主要有滋补肝肾、益精明目,用于虚劳精亏、腰膝酸痛、眩晕耳鸣,以及内热消渴、血虚萎黄、目昏不明等症。所以在临床上常用的有杞菊地黄丸,也就是滋补肝肾阴虚的药物,所以在临床用于阴虚证比较多。 但是在临床上很多人自己大量用枸杞泡水喝,也会出现上火的症状。因为用量比较大,所以应用药物还要在医生指导下进行,尤其是建议辨证后使用。
喝活血化瘀药以后会出现以下的一些反应: 1,比如瘀血导致的胸痹,服药后胸痛,胸闷症状会减轻。 2,如果肢体有瘀血导致的疼痛、活动不利,屈伸不利或者痛有定处的症状也会有所改善。 3,如果因为瘀血导致的妇科疾病比如痛经、腹痛等,服药后也会有所缓解症状。 活血化瘀药去除体内的瘀血,改善局部血液循环,常用的活血化瘀药物有红花、桃仁、当归、赤芍、川芎、丹参等,以及由这些药物组成的一些成药。
寒证的表现一般主要为怕冷,还会出现关节疼痛,有的也会出现肢体厥逆,甚至发热,体温升高。一般出汗比较少,甚至不出汗。 尤其是一些老年人肢体关节怕冷等疼痛症状比较明显,甚至出现肢体的浮肿。男性一般可能出现性功能障碍,比如阳痿,遗精等。女性影响月经不调,出现月经量少,甚至前后不定期,甚至发生不孕不育的症状。 寒者热之,也就是需要一些温热的药物来治疗。
寒邪的性质是寒性凝滞,寒性收引。 因为中医认为寒邪属于阴性的邪气,容易损伤人体的阳气,所以,阳气受伤以后出现机体怕冷、发热轻,同时有可能出现咳嗽、咳痰,痰液比较清稀或者鼻流清涕。如果寒邪影响脾肾会出现腹痛、腹泻,甚至肢体冷凉、腰膝酸软。 寒性凝滞,因为寒邪侵袭人体以后出现气血凝结,闭塞不通而出现疼痛的一些表现,比如胸闷、气短、发憋压缩感,而且还容易出现筋脉拘急、疼痛、屈伸不利,还会有喜温喜按的特点。
寒湿重可以多吃薏米,大枣,山药,生姜。因为薏米可以健脾去湿,生姜可以温胃驱寒,大枣也可以健脾去湿,山药也可以补气祛湿。 因为中医认为寒湿之邪与脾虚有关,脾主运化水湿,脾虚就会出现水液代谢失常,导致湿气加重。在外受寒邪出现寒湿症状或者过食冷饮食物出现受寒受湿的情况。 所以饮食上要避免吃寒凉的食物,尤其是冷饮,也要脱离潮湿的环境,避免受寒,适当增加有氧运动,微微发汗也可以祛湿去寒。
寒湿需要温阳解表化湿治疗。 一般的症状会出现怕冷,舌苔厚腻,胃脘部不适,尤其是进食凉的食物会加重,甚至出现腹胀,腹泻,腹痛,甚至有的出现周身关节的疼痛,出现风湿性关节炎的表现。这种情况需要温阳解表化湿,临床上可以用一些健脾祛湿的药物,比如参苓白术散、金匮肾气丸等来配合使用。 在饮食上一定要注意避免吃辛辣刺激性的食物,要少吃寒凉食物,是不能吃冷饮,夏天一定要避免吹电扇,吹空调,以免身体受寒加重。
寒湿太重可以从药物上进行调理治疗,而且还要进行饮食及生活方式的调理。 首先,可以进行温阳祛湿的药物进行治疗,在临床上可以选择参苓白术散、金匮肾气丸,附子理中丸等来治疗寒湿之邪。其次,饮食上要避免吃寒凉的食物,尤其是冷饮,也需要避免吃太辛辣刺激性的以及发物。 另外,在运动上可以多进行有氧运动,可以提高人体的阳气,微微发汗也可以祛除体内的寒气与湿气。可以多进行有氧运动,比如慢跑、快步走、骑自行车、打太极拳等。
寒性咳嗽可以吃宣肺散寒、止咳的中成药,比如九味羌活颗粒,通宣理肺丸等,这些药物有解表散寒、宣肺止咳的作用。 风寒咳嗽一般会伴有鼻流清涕、咳嗽、痰白、痰稀薄以及周身怕冷,甚至出现发热的情况。如果症状比较明显、体温增高,还需要查血常规等。 如果是由炎症引起,也要进一步抗感染治疗。饮食上也要有所注意,避免吃寒凉的食物,尤其是冷饮,如果吃寒凉食物会加重病情。如果是因为体质阳虚导致的,可以多吃一些温补阳虚的药物,比如金匮肾气丸、小青龙颗粒等,有解表散寒、温阳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