擅长:胆道结石的微创治疗。肝脏肿瘤、胰腺肿瘤的规范化手术治疗。
泥沙型胆结石的治疗原则取决于患者是否经常反复发作胆囊炎。 如果患者频繁出现反复发作的胆囊炎,建议及时进行微创手术治疗。然而,如果结石没有对人体造成很大的刺激,且没有明显的胆囊炎发作,这种情况下可以先暂时不做手术,而是定期观察。 当然,患者的日常饮食习惯也需要做相应的调整,比如少吃油腻食物,注意三餐规律,以减少胆囊炎的发作。
胰腺癌是一种发生在胰腺部位,特别是来源于胰腺导管的恶性肿瘤。它以其高恶性程度而被称为“癌中之王”。胰腺癌的起病隐蔽,患者在肿瘤初期往往没有明显的不适感。只有当肿瘤长得较大或已经扩散时,患者才可能感到不适。不同部位的肿瘤会引发不同的不适症状:如果肿瘤位于胰头,可能会堵塞胆管,导致黄疸;如果肿瘤靠近胰腺后方,影响后背神经,患者可能会感到腰痛。 一旦发现胰腺癌,建议尽早进行手术治疗,因为这是相对较为有效的治疗方式。如果手术已无可能,那么只能选择药物治疗方案。
胰腺肿瘤的成因目前尚不完全明确,但已知与胰腺肿瘤有密切关系的有几个方面。首先,长期的慢性胰腺炎与胰腺癌有较大的关联。其次,明显的胰管结石也是胰腺肿瘤的一个风险因素。除此之外,不良的生活习惯,如长期酗酒和抽烟,也可能对胰腺肿瘤的发生有一定影响。从局部疾病的角度来看,慢性胰腺炎和胰管结石对胰腺癌的发生和发展具有较大影响。因此,如果患者不幸患有慢性胰腺炎,目前治疗上存在困难,重要的是定期去医院复查,以监测慢性胰腺炎是否进展为肿瘤。对于胰管结石的患者,应尽量通过微创治疗将其取出,以减少对胰腺的长期不良刺激。
胆结石患者即使在不疼痛的情况下,有时也需要进行手术。 这是因为通过体检,许多患者即使从未感到疼痛,也能及时发现胆结石。如果患者的结石直径超过3厘米,或者结石已经引起了严重的慢性炎症,即使没有疼痛,通过B超检查发现胆囊壁明显增厚、胆囊黏膜十分毛糙,那么即使没有疼痛过,也建议这些患者及时到肝胆外科就诊,并选择合适的时间进行微创手术。 此外,对于那些有长期严重内科疾病,如长期冠心病需要服用大量药物,或长期糖尿病患者,这些患者容易有胆囊炎的急性发作,这可能会影响手术操作。因此,对于这些患者,即使没有疼痛,也建议及时手术,以避免延误病情。
当胆结石引发疼痛时,首先要注意的是暂时停止进食,因为许多食物含有油脂,这些高脂肪食品进入体内后会刺激胆囊,从而加重胆囊炎的病情。 其次,需要及时前往医院就诊,最好是看肝胆外科或急诊外科,以便得到及时治疗。不要在家中随意服用止痛药,以免延误病情。
肝钙化灶是一种难以消除的病变,通常无需通过手术切除。它们并非肿瘤,而是可能由于过去的寄生虫感染或肝脏局部慢性炎症恢复后留下的疤痕。这些疤痕很少会恶化,因此不需要进行治疗。当然,它们也像人体体表的疤痕一样,很难自行消退。
胰腺肿瘤手术后,患者首先需要配合医生。手术后的头几天,患者可能无法进食,因为胰腺本身负责分泌胰液,这种液体可能对人体产生刺激,甚至引发腹腔感染等严重问题。因此,手术后要尽量避免胰瘘的风险,不吃东西是一种有益的帮助措施。所以,胰腺手术后的前几天,患者通常是不吃东西的。但是,具体哪一天可以开始进食,需要由主刀医生和患者及家属充分沟通后决定。 第二,当患者能够开始进食后,应该循序渐进,采取少量多餐的方式,以避免加重胰腺的负担。同时,还需要注意监测血糖,因为胰腺手术后,患者可能在短时间内出现血糖增高的情况。
肝钙化灶是指肝脏上因寄生虫感染或慢性炎症后残留的疤痕。这些疤痕很少恶变,引发严重问题。因此,如果在肝内体检中发现钙化灶,不必过于担心。 此时,应前往肝胆外科就诊,主要是为了排查是否有胆管结石的可能。因为胆管结石在影像学检查中有时会与钙化灶混淆。
肝癌可以通过B超检查发现,但在早期阶段,当肿瘤特别小时,B超可能难以完全发现肝癌。对于较大一些的肿瘤,通常1-2厘米以上的,使用B超筛查是比较合适的,因为它简便快捷,能够发现肝癌。然而,并不是所有肝癌都能通过B超完全清晰地诊断,因为肝脏上的肿块有时仅靠B超很难确定其性质。 因此,B超作为筛查手段是非常合适的。
肝癌的靶向治疗主要针对肝细胞癌和胆管细胞癌。这些靶向药物用到人体内,能够杀灭肿瘤细胞并控制病情。 目前,主要是针对肝细胞癌这类人群,因为肝癌在我们国家主要包括肝细胞癌和胆管细胞癌。对于肝细胞癌,目前已经有靶向药物可以控制病情。 然而,很遗憾的是,胆管细胞癌目前还没有靶向药物。
胰腺尾部的肿瘤具有一定的危险性,但关键在于首先要判断肿瘤的良恶性。 胰腺肿瘤中,许多人的肿瘤是良性的。如果肿瘤长在胰尾部,可能没有明显的不适感,且良性肿瘤即使长得很大,病人也可能没有感觉。当然,良性肿瘤的发展过程通常比较缓慢,因此危险度相对较低。如果发现胰尾部的良性肿瘤,仍需及时就诊,评估是否需要手术治疗。对于较大的良性肿瘤,即使肿瘤本身是良性的,也需要及时进行手术治疗。另一方面,如果是交界性肿瘤或恶性肿瘤,其严重程度和危险度都会增加,无论肿瘤大小,都应尽早进行手术治疗。
胰腺肿瘤在早期阶段往往不会引起患者的不适,这也是它较为可怕的特点之一。由于早期胰腺肿瘤较为隐蔽,患者通常不会感到不舒服。然而,随着肿瘤的增长,它对人体的刺激也会增加,可能会出现一些症状。如果肿瘤生长在胆管附近,可能会压迫胆管,影响胆汁流通,导致患者出现黄疸症状,表现为眼睛发黄、尿液发黄以及全身皮肤发黄。但如果肿瘤并不靠近胆管,而是靠近人体的后背,当肿瘤较大时,可能会刺激到后背的神经,导致患者感到腰背痛。这些症状都是胰腺癌的特殊表现。不过,当这些症状出现时,往往意味着病情可能已经不是早期了。因此,一旦出现这些症状,患者应尽早到医院进行检查。
胰腺肿瘤是指发生在胰腺部位的肿瘤的统称,主要包含三方面的内容。 第一,常见的良性肿瘤,例如浆液性囊腺瘤和神经内分泌肿瘤。 第二,恶性肿瘤,其中最常见的是胰腺癌。 第三,介于良性和恶性之间的交界性肿瘤,这些肿瘤有恶变的倾向。对于恶性肿瘤和交界性肿瘤,一旦诊断后,建议及早进行手术治疗。而对于良性肿瘤,如果肿瘤较小,可以先暂时观察,不急于手术。但如果良性肿瘤较大,还是建议及早手术。
肝癌晚期的生存期因人而异,因为随着医学的发展,肝癌治疗手段已经多样化,包括靶向药物和免疫药物等。这些药物对许多肝癌患者都有明显的控制效果。 因此,即使到了晚期,患者也不应失去信心,应及时到肝胆外科就诊,探讨是否有机会采用靶向药物和免疫药物等综合治疗手段。这些治疗方法仍有很大希望帮助延长生存时间和控制病情。
肝癌初期通常不会出现明显的皮肤瘙痒症状。除非肿瘤压迫胆管,造成胆管阻塞,使得胆汁无法正常排空,进而导致患者出现黄疸,这时患者可能会伴有皮肤瘙痒。 总的来说,单就肝癌本身而言,不会出现明显的皮肤发痒症状。
肝内的钙化灶是一种在体检中非常常见的小问题,通常建议到肝胆外科及时就诊。钙化灶本身是良性疾病,往往也没有很大的影响。然而,钙化灶有时候和肝内的胆管结石在B超或CT上很难完全区分开,所以到肝胆外科就诊后,主要是了解是否有可能是多发的胆管结石问题,因为胆管结石是另一个疾病。简而言之,对于肝内钙化灶,建议到肝胆外科排查一下就可以了。
肝癌的遗传性虽然不大,但存在一定的遗传倾向。这意味着如果家族中的长辈患有肝癌,晚辈出现肝癌的风险可能会比普通人群高一些。 然而,肝癌并非100%的遗传性疾病。特别是对于过去的患者,如果母亲患有肝炎,后代也容易感染肝炎,这一点需要特别关注。因为肝炎可以通过母婴传播,如果母亲患有肝炎,而后代没有及时接种疫苗,那么后代感染肝炎的风险就会增加。 而患有肝炎的人,进一步发展为肝癌的机会也会相对较高,这是需要引起我们重视的问题。
胆结石1cm是否需要手术,主要取决于患者的症状。 虽然结石本身不算太大,只有1cm,但如果1cm的结石反复刺激胆囊,引起患者胆囊炎发作,甚至有的人一年内需要多次到急诊进行止痛治疗,这种情况下建议积极进行手术治疗。 然而,如果结石没有引起患者明显的不适,仅仅是在体检中发现,这种情况下可以选择定期复查,暂时不进行手术。
肝钙化灶通常是由于寄生虫感染或慢性炎症后留下的疤痕,一般不需要特殊治疗。这种情况下,定期复查就足够了。
很遗憾,肝癌在早期阶段并没有明显的特殊症状,与胰腺癌类似。等到肿瘤长得较大,病情发展至中期甚至晚期时,患者才可能会出现明显的不适。例如,肝区可能会出现疼痛,即右侧肋骨附近的胀痛,同时可能伴有胃口下降和体重减轻等症状。 但当这些症状出现时,往往意味着病情已经进入中晚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