室间隔缺损是先天性心脏病中最为常见的一种,约占所有先天性心脏病的20%左右。如果室间隔缺损进行了修补手术并且复查没有问题,那么长大后复发的几率基本上是非常小的。这是因为修补好的室间隔缺损在内皮细胞覆盖修补材料后,会与整个心脏融为一体,使得复发几率非常小。然而,尽管如此,仍有可能出现其他问题,因此有必要定期进行复查。
先天性心脏病可以分为简单的和复杂的两种类型。所有复杂的先天性心脏病都需要通过手术治疗,因为它们无法自然愈合。而简单类型的先天性心脏病,最常见的包括室间隔缺损、房间隔缺损和动脉导管未闭。有一部分病人在三岁以内能够自然愈合,不需要特殊的治疗和处理。但如果是较大直径的房缺、室缺或动脉导管未闭,并出现了症状,那么还是应该尽早进行手术治疗。
患有先天性心脏病的患者,如果病情不严重,比如直径非常小的室间隔缺损、房间隔缺损或动脉导管未闭,通常不需要治疗,只需观察。在这种情况下,患者可以接种预防针。然而,对于复杂类型的先天性心脏病或直径较大的房间隔缺损、室间隔缺损和动脉导管未闭,不建议在未经治疗的情况下接种预防针。如果患者已经接受了手术治疗,一般建议在手术后三个月进行复查,通过心脏彩超确认恢复良好且没有问题后,再进行预防接种。
先天性心脏病并不是遗传病,但它具有遗传倾向性。这意味着如果父母、祖父母或兄弟姐妹中有先天性心脏病患者,并不意味着下一个出生的孩子一定会患有先天性心脏病。然而,如果家族中存在先天性心脏病的患儿,那么再生出先天性心脏病患儿的几率会比正常人群高。因此,如果家族中包括父母、兄弟姐妹、祖父母、表兄弟姐妹和堂兄弟姐妹有先天性心脏病的病史,应该在怀孕的早中期进行先天性心脏病的排查,以避免生出患有先天性心脏病的患儿。
先心病的最佳手术年龄因病情不同而有所差异。对于简单类型的先天性心脏病,大约有一半能够自然愈合,因此一般建议在学龄前才考虑手术,前提是没有出现症状。小的室间隔缺损、房间隔缺损和动脉导管未闭属于这类情况。然而,对于复杂的先天性心脏病,一旦出现缺氧、发育不良、反复肺部感染、心力衰竭或呼吸衰竭等症状,无论年龄多小,都应立即进行手术治疗。如果症状不明显,对于一些疾病,如房室间隔缺损或法洛四联症,可以建议等到6个月甚至1岁时再进行手术治疗。
先天性心脏病目前国家尚未实现完全免费治疗。不过,城乡居民医保或农村合作医疗可以报销60%至90%的费用。此外,许多医院设有慈善基金,用以援助贫困家庭中患有先天性心脏病的儿童。因此,实际上,患者需要自行承担的先天性心脏病手术总费用并不高,最多大约几万块钱。
先天性心脏病的宝宝如果发育缓慢且瘦小,说明他的先天性心脏病已经影响了小朋友的生长发育。在绝大多数情况下,这就需要及时到医院去就诊,以便判断是否需要进行手术治疗。经过手术治疗并根治后,小朋友完全康复,他的生长发育就能够慢慢地接近或者跟正常人一样。
宝宝先天性心脏病的开胸手术总体成功率在99%以上。当然,不同的病种和不同的疾病,手术风险是有差异的。对于简单类型的先天性心脏病,如房间隔缺损、室间隔缺损、动脉导管未闭,手术成功率接近100%。然而,对于比较复杂的先天性心脏病,如性完全肺静脉异位引流、法洛四联症、大动脉转位,成功率虽然也在98%以上,但会有所降低。至于更复杂的先天性心脏病,例如单心室类、左心或右心发育不良的情况,成功率则会相对更低。
先天性心脏病分为简单类型和复杂类型。所有简单类型的先天性心脏病以及复杂类型的先天性心脏病,如果经过根治手术后复查心脏结构与正常人相同,那么患者的活动能力、劳动能力和寿命也与正常人一样。然而,部分复杂类型的先天性心脏病无法进行根治手术,这些患者的活动能力、劳动能力和寿命会比正常人差。尽管如此,所有先天性心脏病患者,即使手术后康复,仍然被视为先天性心脏病患者,只是他们是康复后的患者。
小儿先天性心脏病分为简单类型和复杂类型。98%的病例可以通过手术治疗,其中90%以上可以实现根治。对于经过根治手术的先天性心脏病患者,无论是简单类型还是复杂类型,他们的心脏结构将与正常人相同,活动能力、劳动能力和寿命也将与正常人无异,长大后不会受到太大影响。然而,对于那些无法进行根治手术、只能接受姑息手术的患者,他们的活动能力、劳动能力和寿命与正常人相比仍会存在一定差异。
先天性心脏病主要分为两大类型:简单的先天性心脏病和复杂的先天性心脏病。简单的先天性心脏病,也称为非紫绀型,包括室间隔缺损、房间隔缺损、动脉导管未闭、主动脉缩窄、卵圆孔未闭等。这一类型的先天性心脏病中,有一部分在三岁以内能够自然愈合,不需要特殊处理。而另一类复杂的先天性心脏病,被称为紫绀型先天性心脏病,包括法洛四联症、完全性肺静脉异位引流、完全性大动脉转位、左心发育不良、右心发育不良等。这些复杂的先天性心脏病只能通过手术治疗,无法自行愈合。
先天性心脏病中的“有个洞”一般指的是简单类型的先天性心脏病。对于这类疾病,需要根据洞的大小和部位来判断是否需要治疗。如果房间隔缺损小于5mm,室间隔缺损小于3mm,且房间隔缺损位于中央型,室间隔缺损位于膜周或基部,那么这些情况有可能在3岁甚至5岁以内自然愈合,不需要特殊的治疗和处理。然而,如果洞的位置不佳或直径较大,影响到生长发育,或者出现了其他症状,那么就需要及时进行修补手术。
动脉导管未闭是一种常见的先天性心脏病,它在胎儿时期是正常的解剖结构,通常在出生后一个月内能够自然闭合。如果超过一个月仍未闭合,则被称为动脉导管未闭,这种情况在早产儿中尤为常见。如果动脉导管未闭影响到患儿的生长发育,应及时进行手术治疗。对于早产儿和新生儿,通常采用外科手术;而对于体重在10公斤以上的较大儿童,可以考虑进行介入封堵手术。这种手术的费用一般为3-4万元。
先天性心脏病治愈后,一般要求患者在出院后的第一个月、第三个月、半年以及一年时各进行一次复查。复查项目包括心脏彩超、心电图和胸片。心脏彩超主要观察心脏的结构问题,心电图则关注心跳的节律问题,而胸片则用于检查肺部的情况。如果这些检查结果均无异常,原则上建议患者每年进行一次复查,直至终身。
卵圆孔未闭,广义上属于先天性心脏病中房间隔缺损的一种特殊类型。尽管如此,它在正常人群中的发生率大约为20%到30%。实际上,卵圆孔未闭是胎儿期的正常解剖结构,大多数情况下,在出生后能够自然闭合。如果卵圆孔未能闭合,就会形成卵圆孔未闭的情况。然而,如果没有出现症状,卵圆孔未闭通常不需要特殊处理。只有在出现反复偏头痛或脑梗,且右心声学造影显示大量右向左分流的情况下,才需要考虑对卵圆孔未闭进行手术治疗。
现在介入封堵手术所使用的材料,除了可降解材料外,通常还包括钛合金等金属材料。这类封堵材料在进行核磁共振检查时,通常不会受到太大影响。目前,大多数核磁共振设备的磁场强度都在3.0T以上,对封堵材料的要求相对较低,因此一般不会对检查结果产生显著影响。然而,具体情况还需具体分析。总的来说,绝大多数封堵手术所使用的材料,不会对患儿进行核磁共振等检查造成影响。
先心病,也就是先天性心脏病,是指在母亲怀孕时胎儿就已经存在的心脏病,是一种与生俱来的疾病。从受精卵发育成一个正常的胎儿,心脏的发育过程可能需要经历约100个步骤。然而,患有先天性心脏病的胎儿可能在发育的第90步或95步就停止了,没有继续发育。因此,出生时的婴儿可能会有先天性心脏病。实际上,先天性心脏病在所有出生畸形中占比最高,大约是每1000个新生儿中有8到10个。如果我国每年有800万到1000万的新生婴儿,那么患有先天性心脏病的新生婴儿就有大约8万到10万人。
微创手术包括内科的封堵手术,这类手术有严格的适应症,仅适用于简单类型的先天性心脏病,如房间隔缺损、室间隔缺损和动脉导管未闭。同时,患者不能有其他心血管畸形。对于房间隔缺损和室间隔缺损,位置必须是中央的、膜周的或基部的,不能靠近上腔静脉、下腔静脉或干下型的室缺,因为这些情况不适合进行微创封堵。外科手术除了常规开刀手术外,还有腔镜下的微创开刀和侧切口的微创开刀手术,这些可以大大扩展先心病微创手术的适应症。然而,对于复杂的先天性心脏病,仍然需要进行常规的开胸手术。
先天性心脏病开胸手术后,对孩子最大的影响可能是留下疤痕。总体而言,如果康复良好且复查结果没有问题,进行了根治手术,孩子的心脏结构以及未来的寿命和活动、劳动能力将与正常人无异,因此影响不大。然而,对于极少数复杂类型的先天性心脏病,如果无法进行根治手术,患者的活动能力、劳动能力和寿命可能只能接近正常人。
先天性心脏病若长期不治疗,会产生严重后果,影响肺部情况,导致肺动脉高压,甚至发展为艾斯曼格综合症。此外,可能引起心脏其他部位问题,包括主动脉瓣膜、三尖瓣、二尖瓣等,有时需要进行瓣膜置换。部分患者可能因感染性心内膜炎导致菌栓脱落,引发脑梗、心梗、急性肾功能衰竭、胃肠道出血或梗死等严重并发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