擅长:肿瘤、肿瘤合并感染、癌性疼痛等方面的临床药学服务,保障肿瘤患者用药安全。
结肠癌主要口服化疗药物是卡培他滨,此外,晚期接受过多种治疗方案的患者,还可口服呋喹替尼和瑞戈非尼等靶向药物。 卡培他滨是结直肠癌患者常用的口服化疗药物,还可联合奥沙利铂、伊立替康等注射型抗肿瘤药物使用。 呋喹替尼和瑞戈非尼通过抑制肿瘤新生血管,抑制肿瘤生长,用于曾接受过多种治疗方案的晚期结肠癌患者。
治疗非小细胞肺癌的靶向药要根据不同突变来选择。 非小细胞肺癌常见的基因突变包括EGFR敏感突变、ALK融合、ROS1融合等等。 EGFR敏感突变用吉非替尼等,ALK融合阳性用阿来替尼等,ROS1融合阳性用克唑替尼,BRAF V600E突变用达拉非尼等,MET突变用赛沃替尼,RET突变用普拉替尼等。
肝癌转骨癌应该是肝癌发生骨转移,要评估疼痛后选择药物。 1、轻度疼痛可用对乙酰氨基酚等。 2、中度疼痛可选曲马多和可待因等弱阿片类药物。 3、重度疼痛用吗啡等强阿片类药物。 4、中、重度疼痛可联用非甾体类抗炎药及抗惊厥、抗抑郁等辅助镇痛药。 5、还可用双膦酸盐类,抑制破骨细胞活性,减轻骨痛症状。
胰腺癌术后辅助治疗常规使用化疗药物,一般不使用生物抑制剂。 胰腺癌术后辅助化疗常用吉西他滨、氟尿嘧啶等,体能状态好的患者可联合两种药物治疗,体能状态较差的患者采用单药治疗。 晚期胰腺癌总体治疗效果不佳,对于存在BRCA胚系突变的患者可能对铂类药物敏感。除使用化疗药物外,还可使用厄洛替尼等靶向药物。
PD-1抑制剂有副作用,主要是由于激活全身免疫反应引起。 皮肤反应是PD-1抑制剂常见的不良反应之一,表现为红斑、皮疹、瘙痒等;免疫性肝炎表现为肝脏生化指标的升高;胃肠道不良反应表现为腹泻等;内分泌不良反应包括甲状腺功能异常等;免疫性肺炎会有咳嗽等症状;心脏毒性会有心律失常等情况。
不同瘤种使用的靶向药不同,副作用也有差异。 1、索拉非尼和瑞戈非尼常见手足掌部红肿疼痛等皮肤反应,恶心等消化道反应,乏力等全身症状。瑞戈非尼还见高血压等。 2、依维莫司常见皮疹、瘙痒等皮肤反应,口腔黏膜炎等胃肠道反应,血细胞下降等骨髓抑制情况,还可能出现非感染性肺炎等症状。
小细胞肺癌很多化疗药物有一些常见不良反应。 1、顺铂常见恶心呕吐、肾毒性、骨髓抑制和神经毒性。 2、卡铂肾毒性和神经毒性少于顺铂,骨髓抑制比较常见。 3、依托泊苷有骨髓抑制、皮肤反应、神经毒性和消化道反应。 4、其它二线药物有拓扑替康等。
结肠癌康复期是否需要吃药由专业医生个体化评估后确定。 结肠癌术后接着服用化疗药物叫术后辅助治疗。I期和II期复发风险低患者,术后定期复查;部分II期和III期患者,术后要辅助化疗,常用口服药物卡培他滨。复发风险高的患者还需联合使用奥沙利铂提高抗肿瘤效果。 结直肠癌术后服用其它药物,要由医生评估。
小细胞肺癌化疗耐药后,还有后线治疗方案可选。 如果复发时间距离一线治疗超过半年,可以重新选用一线方案,常用依托泊苷联合顺铂/卡铂治疗;一线治疗后半年内复发的可以选择拓扑替康、长春瑞滨等药物治疗。 上述二线治疗后再次复发,三线后的治疗可选择靶向药物安罗替尼或PD-1抑制剂纳武利尤单抗和帕博利珠单抗。
小细胞肺癌有免疫药。 治疗小细胞肺癌的PD-1/PD-L1抑制剂有阿替利珠单抗、度伐利尤单抗等。 阿替利珠单抗和度伐利尤单抗是PD-L1抑制剂,与铂类药物和依托泊苷联合使用,作为广泛期小细胞肺癌的一线治疗方案。 复发的小细胞肺癌,三线及以后的治疗中可以使用纳武利尤单抗和帕博利珠单抗。
乳腺癌要根据分期、分型选择用药。 1、HER-2阳性使用靶向HER-2药物联合化疗,用曲妥珠单抗和帕妥珠单抗;三阴型乳腺癌以化疗药物为主,用多柔比星等。 2、激素受体阳性患者,常用芳香化酶抑制剂,包括阿那曲唑等,抗雌激素药物,包括他莫昔芬等;靶向药物有CDK4/6抑制剂哌柏西利等。
脂肪瘤不需要吃抗肿瘤药物。 脂肪瘤生长缓慢,大多无临床症状,一般不会发生恶变,不影响正常生活就无需处理。 脂肪瘤没有特效药,只有当瘤体较大,影响肢体正常功能,压迫脏器、神经,出现疼痛等症状,以及发生于面部等部位影响外观时,可以手术切除病灶。 适当减肥、控制摄入量等有助于减慢脂肪瘤生长速度,缓解症状。
结肠癌吃消炎药无效,因为消炎药没有抗肿瘤作用。 消炎药作用是杀灭或抑制细菌、真菌等外源性病原体,使机体免受侵害。 肿瘤细胞是人体细胞癌变产生,抗菌药物并不能杀灭它们,只有使用针对性的抗肿瘤药物才能控制其生长。 当结肠癌合并感染时,会用到抗菌药物。患者要到正规医疗机构诊治,在医生指导下规范、合理使用。
晚期结直肠癌是PD-1抑制剂的适应症之一,但不同患者的敏感度有差别。 晚期结直肠癌患者使用PD-1抑制剂有前提条件,肿瘤的MSI状态,也就是微卫星不稳定状态与疗效密切相关。 MSI-H患者肿瘤微卫星DNA不稳定,使用PD-1抑制剂效果更好;非MSI-H患者,微卫星稳定,使用PD-1抑制剂效果较差。
胃癌术后用药主要有氟尿嘧啶类药物、奥沙利铂等。 胃癌术后抗肿瘤治疗又叫术后辅助治疗,包括术后化疗和放化疗。化疗可口服替吉奥,也可用卡培他滨/替吉奥联合顺铂/奥沙利铂治疗,适用于II期和III期的患者。 局部区域有复发、转移高危因素的患者,可用术后放化疗,同期使用氟尿嘧啶类药物,包括5-氟尿嘧啶等。
癌症本身及相关治疗引起的疼痛要根据评估的严重程度按照三阶梯治疗原则用药: 1、轻度疼痛使用布洛芬等药物。 2、中度疼痛选择曲马多等弱阿片类药物,并可联合应用非甾体类抗炎药及其它辅助镇痛药物。 3、重度疼痛选择吗啡等强阿片类药物,也可联合使用非甾体类抗炎药及其它辅助镇痛药物。
肠癌的靶向药物有贝伐珠单抗、西妥昔单抗、呋喹替尼、瑞戈非尼、曲美替尼、达拉非尼等。 药物作用机制分为两类,一类通过抑制肿瘤血管生成减少肿瘤营养供给,包括贝伐珠单抗等;另一类通过抑制肿瘤细胞信号通路抑制增殖,包括西妥昔单抗等。 使用靶向药物前,需到有资质的机构进行基因检测,经评估后制定个体化诊疗方案。
治疗晚期肝癌的药物包括免疫检查点抑制剂、靶向药物、化疗药。 常用的免疫检查点抑制剂有帕博利珠单抗、纳武利尤单抗等;靶向药物有贝伐珠单抗、多纳非尼、阿帕替尼、仑伐替尼、索拉非尼、瑞戈非尼等;化疗药物有奥沙利铂、氟尿嘧啶等。 这些药物的使用需要专业医生评估,按照患者自身情况制定个体化诊疗方案。
淋巴癌晚期吃靶向药有效果。 治疗淋巴瘤口服靶向药物较多,如外周T细胞淋巴瘤的西达本胺,套细胞淋巴瘤的伊布替尼等。 淋巴瘤分为霍奇金淋巴瘤、非霍奇金淋巴瘤等多种类型,分类不同治疗方式也不同。 临床常用的靶向药物有注射型的利妥昔单抗,用于CD20阳性的非霍奇金淋巴瘤。口服靶向药物在淋巴瘤中应用非常广泛。
铂类药物和依托泊苷是小细胞肺癌首选化疗药物。 1、小细胞肺癌局限期可选手术、放疗、化疗等,依托泊苷联合顺铂或卡铂是一线治疗方案。 2、广泛期可选化疗、化疗联合免疫治疗等。药物有依托泊苷等,PD-L1抑制剂有阿替利珠单抗等。 3、复发小细胞肺癌,可选拓扑替康等;三线后药物有安罗替尼和PD-1抑制剂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