擅长:肝脏肿瘤、胆道肿瘤、胆管结石、胰腺肿瘤及门静脉高压症的诊断与治疗。
每个分期的胆囊癌进行手术都要完整切除胆囊。 1、部分中期或中晚期胆囊癌:除切除胆囊外,可能还要联合局部肝段切除及肝门区淋巴结清扫。 2、侵犯胆管的胆囊癌:切除胆囊,以及部分切除肝外胆管并做胆肠吻合。如果侵犯到胰头,可能要做胰十二肠切除。 所以胆囊癌手术一定要切除胆囊。
胆囊癌患者发生疼痛,措施如下: 一般胆囊癌发生疼痛,往往预示着胆囊癌可能侵犯了肝脏,使肝脏包膜,或者可能侵犯了腹腔神经丛。这时处于较晚期阶段,没有手术治疗机会。 1、药物治疗:从非甾体抗炎药逐渐增加到阿片类。 2、神经阻滞介入治疗:疼痛剧烈患者去疼痛门诊有神经阻滞介入治疗改善疼痛。
门静脉高压症可以肝移植手术,但并不是所有的都建议或适合移植。 1、不建议肝移植手术:肝功能尚可以代偿的患者建议保守治疗。 2、可考虑肝移植手术:肝硬化失代偿合并有肝脏肿瘤,特别是原发性肝癌者,有肝移植良好的适应证。建议做肝移植的患者都有严重肝硬化失代偿或合并小肝癌。
胆囊癌的饮食建议: 1、低脂饮食:不可切除的胆囊癌患者因本身胆汁排泄障碍,摄入脂肪过多会消化不良、腹胀;可手术切除的胆囊癌患者因胆囊切除后,胆汁排泄不规律。 2、适当地摄入蛋白和纤维:晚期胆囊癌患者可能会有肝功能不全,蛋白合成受限。需摄取一定的膳食纤维改善患者的胃肠道功能。
门静脉高压症的手术治疗有三种: 1、脾切除术:主要对血小板严重减少和严重脾亢者。 2、贲门周围血管离断术:用于脾亢合并食管胃底静脉重度曲张、有红色征或者是既往有反复消化道出血的患者,在切脾的同时会进行贲门周围血管离断。 3、肝移植术:晚期肝硬化失代偿又合并门静脉高压者,建议患者进行肝移植的治疗。
胆囊癌患者需要做以下检查: 1、B超检查:影像学检查首选。 2、CT和MRI、超声造影检查:明确胆囊结节定性。 3、肿瘤标志物检查:必要时要结合肿瘤标志物的检查。CEA和CA19-9检查对胆囊癌较敏感。 4、穿刺病理检查:如果怀疑有局部转移或者远处转移的胆囊癌患者,可穿刺病理检查。
门静脉高压症的治疗方式: 1、保守治疗:降低门静脉压力的药物;在内镜下的套扎止血及注射硬化剂;TIPS术;三腔二囊管的压迫止血。 2、手术治疗:脾切除:严重的脾功能亢进、血小板严重降低者;贲门周围血管离断术:合并有消化道出血的患者;肝移植术:严重肝硬化合并门静脉高压的患者。
门静脉高压症的诊断过程: 1、结合患者的流行病学史:有无肝炎感染,有无寄生虫感染,有无呕血史。 2、查体:有无腹水,脐周静脉丛有无海蛇头征的表现。 3、影像学及化验检查:最常见如CT检查、胃肠镜检查;肝功能化验。 结合这些辅助检查,可准确诊断大多数患者。
门静脉高压症通常保守治疗无效才考虑手术治疗。 一般首选保守治疗。经过保守治疗后,患者出血仍未停止或威胁到患者生命,才考虑手术。但急诊情况下,术后并发症或死亡率很高。 重度脾功能亢进、血小板严重低下者,为减少出血风险,可考虑切脾;晚期肝硬化合并门静脉高压者,因肝脏已经失代偿,这时患者行肝移植能治愈。
门静脉高压患者下肢抬高原因是门静脉高压导致静脉回流受阻,多数患者出现下肢水肿。建议患者抬高下肢促进静脉回流,减少下肢水肿。 下肢水肿的原因包括下肢静脉回流受阻和低蛋白血症。 当然,抬高下肢只是对症治疗手段,也需针对病因治疗。低蛋白血症患者可适当补充白蛋白促进利尿;严重的患者可能需药物或门体分流术。
门静脉高压症患者可以出现腹水。出现腹水常见原因: 1、漏出液腹水:门静脉高压症发生后,患者的胃肠道回流受阻,患者部分体液会漏到腹腔里面,形成无菌性漏出液腹水。 2、感染性腹水:患者肠道的菌群移位移到腹腔里出现感染性腹水,这是渗出性的腹水合并感染。 所以,术后患者出现腹水要综合判断,再对症治疗。
门静脉高压症指门静脉的压力增高。常见临床表现: 1、脾大、脾功能亢进:脾脏可将衰老的红细胞、血小板和白细胞分解、代谢,如果脾大、脾功能亢进,会出现严重的血小板下降。2、腹腔积液。 3、形成门静脉侧支循环:食管胃底静脉丛;腹壁静脉丛;直肠周围静脉丛。 4、门静脉高压性胃肠病:部分出现胃病出血。
门静脉高压症的发病机制大体上分先天性和后天性。 1、先天性因素:目前有些先天性的代谢性疾病,如肝豆状核变性、门静脉的血管瘤、海绵状血管瘤。 2、后天性因素:最常见肝炎后的感染,特别是乙肝;门静脉受到肿瘤压迫,压迫到肝脏的流入道或流出道,引起门静脉高压症;恶性肿瘤、癌栓形成,引起门静脉高压症。
门静脉高压症的病因大体上分两类: 1、导致血流量增加的疾病:动脉门静脉瘘、门静脉海绵状血管瘤。 2、导致血流阻力增加的疾病:肝前性:如门静脉血栓形成、门静脉癌栓形成、门静脉或脾静脉局部狭窄;肝性:常见各类肝炎后肝硬化、肝豆状核变性等;肝后性:回流障碍,如布加氏综合征、缩窄性心包炎等。
胆囊切除对绝大部分患者生活质量无影响。 胆囊最重要的是促进脂肪的消化吸收。尽管胆汁不含消化酶,但能乳化脂肪,有助于脂肪的消化吸收。胆囊切除后,大多数患者生活质量无明显影响。 术后2-4周大多数患者无异常,部分出现恶心、呕吐、腹胀、腹泻,多能自愈,少数可能出现胆囊切除术后综合征,可通过治疗好转。
门静脉高压症患者饮食如下: 1、半流质软食:吃半流质的软食,少吃骨头或鱼类,因为骨头渣或鱼刺会扎破食管静脉或胃底静脉引起大出血。 2、适量摄入蛋白、膳食纤维:门静脉高压症合并肝硬化者蛋白合成受到影响,适量摄入蛋白、膳食纤维,有助于改善胃肠道功能,调节肠道菌群。
胆囊癌被称为“癌症之王”,原因如下: 1、症状隐匿、确诊时多为中晚期:多数患者出现症状就诊,此时治疗方案较少,无手术治疗机会。 2、术后复发率高:胆道癌早期就出现淋巴结转移,即使手术,术后复发率也高。 3、治疗手段有限:目前针对胆囊的手段有限,胆囊癌本身肿瘤恶性程度也较高,患者生存期很短。
门静脉高压症的手术风险跟其他外科手术大部分类似,但最常见有两个不同风险: 1、术后血栓形成:术后的短期内患者血小板迅速升高,可能形成血栓。建议患者术后早期进行适当抗凝治疗。 2、感染:因为脾脏对儿童而言是重要的免疫器官,所以脾切除后有很严重的弊端,即脾切除后的感染。一般儿童和青少年发生率更高。
门静脉高压患者出血一般首选是保守治疗进行止血。因为门静脉高压症最常见的出血部位就是食管胃底。 1、药物治疗:首选,如使用PPI、生长抑素。 2、止血治疗:药物治疗无效考虑三腔二囊管压迫止血,或请内镜科室或介入科室套扎止血和注射硬化剂止血。 3、手术治疗:保守治疗手段都无效时,行急诊手术。
预防胆囊癌主要是要预防胆囊癌的病因。预防如下: 1、针对明确有胆囊结石或胆囊息肉患者:已明确有胆囊结石或胆囊息肉者要及时就诊。最少半年要B超检查。有手术条件及早手术。 2、针对无高危因素患者:无胆囊结石、息肉患者,60岁以上患者每年一次全面体检,特别是消化系统肿瘤筛查,包括肝胆B超筛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