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频

庞兆烽 副主任医师

广州市红十字会医院 精神心理科

擅长:失眠,抑郁焦虑,双相情感障碍的诊治,亲子关系、婚姻冲突、青少年情绪障碍的心理治疗...

概述 出诊时间 联系方式 口碑评价
视频
双相情感障碍和精神分裂有什么区别?
双相情感障碍和精神分裂有什么区别?

双相情感障碍主要是情绪的极端波动,在躁狂和抑郁之间交替。我们可以把心理状态比喻成一个舞台,双相情感障碍就是舞台上的主角,情绪。在躁狂期,情绪就像兴奋过度的演员,充满活力,尽情表演;而到了抑郁期,情绪演员就像突然没了力气,瘫倒在舞台角落,情绪低落,对一切都失去兴趣。但是,双相情感障碍患者在大部分情况下,对现实的认知是比较清晰的,知道自己是谁,在做什么。 相比之下,精神分裂症主要是出现幻觉、妄想和思维混乱等认知障碍。在舞台上,精神分裂症患者会突然出现各种混乱的角色,比如突然看见一个幽灵,这就是幻觉;或者听到不存在的声音,然后听到别人在骂他。妄想则是另一个奇怪的角色,他们总是出现一些不符合现实的信念,例如觉得有人要害他,觉得外星人要控制他。思维混乱也是非常常见的,就像舞台上的演员各自乱演,台词没有逻辑,说话前言不搭后语,很难理解他们。所以,精神分裂症主要是认知方面出现了严重的问题,与双相情感障碍以情绪波动为主是有明显区别的。

双相情感障碍的预后好吗?
双相情感障碍的预后好吗?

双相障碍的预后因多种因素而异。部分患者预后良好,能有效控制症状并恢复社会功能。然而,也有患者可能会经历反复的发作。对于严格遵循医嘱进行治疗的患者,预后相对较好。如果患者能够按时服药并定期复诊,让药物发挥稳定情绪的作用,他们可能不需要长期服用药物,并且能够恢复得比较好。 根据病情特点,症状较轻的患者,例如发作次数少、程度浅、没有严重精神病性症状(如幻觉妄想)的患者,预后一般也是比较乐观的。此外,社会支持系统的作用也很重要。如果患者拥有良好的社会支持系统,包括家庭的理解、朋友的关心以及社区的接纳,这些都能为患者提供心理上的庇护,从而改善预后。 最后,还要考虑患者是否有合并其他疾病的情况。如果患者仅患有双相情感障碍,没有合并其他严重的精神疾病(如分裂症)或躯体疾病(如心脏病、糖尿病),其预后也是相对比较单纯的。通过针对性的双相情感障碍治疗,患者可能预后相对会比较好。

双相情感障碍应该如何预防复发?
双相情感障碍应该如何预防复发?

预防双相情感障碍复发需要综合考虑药物治疗、心理调适、生活方式调整和社会支持等多个方面。 首先,药物治疗是预防复发的关键防线,患者不能自行停药或随意增减药物,定期复诊非常重要,医生会根据患者情况调整药物剂量和种类。 其次,心理调适也很重要,患者要学会情绪监测,记录每天的情绪变化,及时发现情绪小波动并采取应对措施,避免情绪恶化。 同时,患者还需学会认知行为技巧,如在躁狂迹象出现时提醒自己这是情绪波动的开始,并尝试深呼吸、冥想等放松技巧,让情绪冷静下来。在抑郁阶段,患者要学会挑战消极思维,寻找积极方面。 此外,生活方式的调整也不可忽视,患者需注意规律作息,包括充足睡眠、规律饮食和适当运动,避免熬夜,同时管理压力,识别生活中的压力源,如工作压力、人际关系等。 最后,患者要寻找社会支持系统,如家人和朋友的支持,这是疾病康复的重要后盾。患者还应积极参加社交活动,扩大社交圈子,减少孤独感,并在这一过程中提升自我价值感。

儿童自闭症和语言发育迟缓有哪些区别?
儿童自闭症和语言发育迟缓有哪些区别?

语言发育迟缓的小朋友,他就像一只小蜗牛,在语言这条道路上走得慢一点。他可能会努力尝试去跟你沟通,但说话会比较晚或者不太清楚。 例如,他可能明白苹果是什么东西,但说不出来“苹果”这个词。不过,他会用手指或者其他动作来表达他想要苹果的意思。而自闭症的孩子则有点像活在自己的小星球上,他们不只是语言有问题,对周围的事情也表现得比较冷漠。比如,当你在他面前跳一些滑稽舞蹈时,他可能看都不看你一眼,自己玩自己的。而且,自闭症的孩子在语言发育方面,除了说话比较晚,还可能有语言倒退的情况。本来会说一些简单的词语,例如“123”,后来又不说了。这种情况在语言发育迟缓的孩子中是比较少见的。

孩子自伤是在表达什么?
孩子自伤是在表达什么?

孩子自伤,主要是在表达内心难以承受的负面情绪和遇到了无法解决的困境。它就像是情绪的高压锅漏了一条缝,孩子的心里积攒了太多的愤怒、无助和伤心,但不知道如何发泄。日积月累,他们偶然发现割手能够释放压力,感觉非常舒服。因此,当他们下次再有负性情绪时,就会用这种方式来释放情绪。 第二个原因可能是孩子在表达自我厌恶,因为总是被批评,例如“你怎么这么笨”、“总是做不好事情”,孩子开始厌恶自己。当他们下次再遇到被批评时,就会通过自伤来惩罚自己。 第三,孩子可能在表达自己的焦虑,总担心考不好,紧张得不行。这些焦虑让孩子觉得坐立不安,蚂蚁乱爬,他们就会通过揪自己的头发或捶打自己的脑袋和身体来缓解内心的不安。 第四,自伤可能是一种求救信号。孩子已经很努力,成绩依然不见提高,但父母和孩子依然指责他们不努力,没有人理解他们。如果有人给他们一些情感支持,他们希望有人能注意到自己的痛苦来拯救自己,就像发出SOS信号一样去求救。如果父母能够看到这些信号并改变行为,那将是最好的。

双相情感障碍可以彻底治好吗?
双相情感障碍可以彻底治好吗?

双相情感障碍是一种复杂的精神疾病,目前很难完全根治。 然而,通过有效的治疗,可以实现临床治愈,使症状得到良好的控制,患者能够正常生活。这种障碍的发病与大脑的生理结构和功能异常有关,涉及到神经递质失衡和大脑神经回路异常等等诸多因素。从治疗目标来看,虽然难以根治,但是经过足量、足疗程的药物治疗,临床治愈是可以追求的。临床治愈意味着症状得到显著缓解,发作频率大幅降低,严重程度明显减轻,且不会对患者的正常生活产生严重影响。 对于这些病人,从长远和长期的管理来看,实现临床治愈之后,还需要进行长期的疾病管理。这包括持续关注自己的情绪状态、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如规律的作息、合理的饮食和适度的运动。同时,医学的定期随访也很重要。只要患者能够坚持长期的管理,就能够在很大程度上控制双相障碍,过上高质量的生活。

双相情感障碍治疗后能融入社会吗?
双相情感障碍治疗后能融入社会吗?

双相情感障碍患者在有效治疗后可以融入社会,但这一过程可能会面临挑战。 我们希望患者的情绪稳定是基础。经过治疗,患者的情绪波动得到有效控制。当情绪稳定在相对合理的空间时,患者就能像其他人一样应对日常生活中的各种情绪状况。例如,在工作场合中,患者不会因为突然的躁狂发作而冲动行事;在社交活动中,也不会因为抑郁情绪而完全回避他人。药物治疗和心理治疗相结合可以帮助患者达到这种情绪状态。

双相情感障碍患者智力受影响吗?
双相情感障碍患者智力受影响吗?

双相情感障碍通常不会直接影响智力,但在疾病的发病过程中,可能会干扰认知功能,如注意力、记忆力和思维能力,间接影响患者在学习、工作等场景中的表现。 在躁狂期,患者的大脑似乎装了一个超级加速软件,思维敏捷,联想丰富,新奇想法多,给人一种智力增强的错觉,但实际上是过度兴奋的状态,注意力不集中,难以完成任务。而在抑郁期,患者的大脑就像安装了一个减速软件,注意力难以集中,记忆力下降,思维迟缓,学习新知识的能力减弱,给人一种智力下降的错觉。 不过,当双相情感障碍得到有效控制后,这些认知功能上的干扰因素会逐渐减少,患者的认知功能和在学习工作中的表现也会有所恢复。

怎样帮助孩子走出双相情感障碍?
怎样帮助孩子走出双相情感障碍?

帮助孩子走出双相情感障碍需要多方面的综合干预,包括药物支持、心理支持、生活方式调整和家庭支持。 首先,药物治疗是基础,因为双相障碍是大脑化学物质失衡所致,所以必须依靠药物来调节。家长一定要监督孩子按时按量服药,并与医生多沟通,关注孩子服药后的反应。 其次,心理支持也很重要,应带孩子到专业心理咨询机构,教会孩子识别情绪,并在情绪高涨或低落时知道如何应对,引导孩子的情绪表达,并鼓励他们表达情绪。可以给孩子准备小日记本,让他们记录开心或不开心的事情,并每天与他们聊天,耐心倾听孩子的情绪表达,不打断、批评或给予建议和教育。 第三个方面是生活方式的调整,规律的作息和生活能确保孩子有足够的睡眠、固定的吃饭时间和适量的运动,减少压力源。找出让孩子压力大的因素,如学业压力过大,可与老师沟通调整学习任务;如人际关系不佳,帮助孩子学会与人相处的技巧,或换一个更友好的社会环境。 第四个方面是家庭支持,家长需要理解和包容。要理解孩子的情绪波动并非故意,而是大脑暂时宕机。在孩子躁狂时不要对其冲动行为过于生气,在抑郁期时也不要嫌弃孩子太懒或太消极。营造家庭的良好氛围,避免争吵和压力,夫妻间的矛盾尽量单独解决。正如黄子华所说:“人生就像一程车,重点不是上了车的人可以陪你去到哪个站,而是你们一起欣赏过哪些风景。人终究都是要下车的,与其纠结身边的人,不如陪着他欣赏更多更美好的风景,不是更好吗?”

孩子有自伤行为是得了精神病吗?
孩子有自伤行为是得了精神病吗?

孩子出现自伤行为,并不一定意味着他们患有精神病。 实际上,绝大多数情况下,这并不是精神病,而是一种行为表现。这种行为背后更多地是情绪的表达和宣泄。然而,如果孩子除了自伤行为外,还伴有其他异常症状,比如出现幻觉,比如声称能看到别人看不见的小怪物,或者听到别人听不到的声音,或者总是感觉有人要伤害自己,并且这些症状持续时间较长,那么就需要引起关注。

自伤行为属于中度抑郁吗?
自伤行为属于中度抑郁吗?

自伤行为就像是身体亮起的一盏红灯,它可能因为抑郁,也可能是其他原因。 有自伤行为的人不一定是中度抑郁,但很可能与情绪问题有关。中度抑郁的人可能会有自伤行为,但也有可能不出现自伤。如果孩子经常自伤,并且伴随着情绪低落、哭泣、对什么都不感兴趣,那么很可能与抑郁有关。

自闭症儿童如何进行家庭训练?
自闭症儿童如何进行家庭训练?

家庭训练对于自闭症孩子的康复至关重要。 首先,家里要营造一个舒适、安静的小天地给孩子,例如把孩子喜欢的玩具和绘本放在一个小角落里面,让他有自己的小空间。 其次,训练一定要坚持,不能三天打鱼两天晒网,就像每天要给花浇水才能让它成长一样,对自闭症孩子的训练也是如此。 第三,一定要给予孩子及时的鼓励,少点批评,最好不要批评,正面反馈才能让孩子感受到做这个事情的价值感,明白什么是对的,什么应该继续做下去。 最后,全家都要参与进来,比如爸爸可以跟孩子一起搭积木,一边搭一边说:“我们来搭一个大房子,你看一块积木、两块积木。”让孩子在日常生活点滴中学习。兄弟姐妹也可以带着自闭症的孩子一起玩一些简单的游戏,大家一起努力,才能够让孩子有更好的成长。

自伤自残的典型表现有哪些?
自伤自残的典型表现有哪些?

自伤自残的典型表现多种多样,主要是指故意对自己身体造成伤害的行为。 有些人会采取极端方式伤害自己,例如最常见的用刀割自己的手臂、手腕等部位。还有的人会使劲咬自己,导致嘴唇又红又肿。此外,有些人会用头撞墙,或者揪自己的头发。过度纹身,尤其是未成年人,以及肆意抽烟喝酒等损害自己身体的行为,也可能是自伤自残的表现。这些自伤行为通常不是不小心弄伤自己,而是有意为之。

双相障碍是精神病还是心理病?
双相障碍是精神病还是心理病?

双相障碍既是心理病也是精神病。 我们可以把人的心理和精神比作一个大花园,其中心理问题就像是花园里的花花草草长得不太好,可能因为浇水太多或太少之类的小问题。而精神疾病就像是花园的土壤或者根基出了问题。双相障碍如果涉及到心理层面,就好像它的花朵一会儿开得特别绚烂,一会儿又枯萎得不成样子,患者的思维、情绪和行为模式受到很大的影响。从心理的层面来看,就好像内心的平衡被打破,而且童年创伤有可能加重情绪失衡。从精神病的角度来看,双相障碍是因为大脑里面的生理机能出现了异常,大脑中的神经递质就像花园里的养分一样,在双相障碍患者中,神经递质的分泌和调节出现问题,就会产生严重的情绪症状和精神症状。不过,不是每一个双相障碍的患者都会有这些症状,但他确实有精神方面疾病的特征。所以双相障碍既涉及心理问题,也涉及到精神问题。

双相情感障碍遗传吗?
双相情感障碍遗传吗?

双相情感障碍具有一定的遗传倾向,遗传比例相对较高。 我们的研究发现,双相情感障碍患者的一级亲属,包括父母、子女、兄弟姐妹,如果家中有人患病,他们患病的概率会比普通人高很多。然而,即使有家族病史,也不一定会患病,因为环境因素也起着很大的作用。例如,一个孩子虽然有遗传风险,但如果他生活在一个非常稳定、充满爱和支持的环境中,他就像住在坚固的避风港里,可能就不会发病。但如果遭遇了很多压力,比如长期受到欺凌或经历重大的生活变故,发病的可能性就会增加。

双相情感障碍能自己停药吗?
双相情感障碍能自己停药吗?

双相情感障碍患者一般不能自行停药。 药物治疗的目的是调节大脑中失衡的神经递质,对情绪起到稳定作用。如果自行停药,大脑还没有恢复到能够自我调节的健康状态,神经递质的平衡就会再次打破,从而导致病情恶化。此外,停药过程需要逐渐减少药量,让身体有一个适应的过程,而不是一下子停药。如果突然停药,身体会很难适应这种变化,也会引起各种不良反应,导致病情更加复杂难治。 因此,双相情感障碍患者如果想要停药,必须在医生的专业指导下缓慢减药。

焦虑症与双相情感障碍有什么区别?
焦虑症与双相情感障碍有什么区别?

焦虑症主要是以过度的、持续的焦虑情绪为核心症状。我们可以把情绪想象成天气状况,焦虑症的情绪天气就像是持续的阴霾天气,患者总是处于过度担心、紧张不安的情绪中。这种情绪担忧总是没有明确原因的,或者是对一些很平常的事过度反应,例如反复担心自己的健康问题,但即使反反复复检查都没有问题,患者还是会想自己会不会突然死掉。这种焦虑情绪是比较稳定的,不会像双相情感障碍那样出现情绪的两极变化。 双相情感障碍的核心是情绪在躁狂和抑郁之间反复交替。它的情绪更像是两种极端天气的交替,在躁狂阶段,就像烈日炎炎的酷暑,患者感觉精力充沛,觉得自己无所不能。但是在抑郁阶段,就会觉得自己是冰天雪地的寒冬,情绪极度低落,对任何事情都提不起兴趣。这些情绪的高低交替是双相情感障碍的典型特征,和焦虑症的持续焦虑情绪是有明显区别的。

孩子不说话是得了自闭症吗?
孩子不说话是得了自闭症吗?

孩子不说话并不一定意味着他们患有自闭症。就像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个性一样,孩子可能只是需要一个良好的语言环境来发展他们的语言能力。语言环境对孩子的说话能力至关重要,就像种庄稼需要合适的土壤一样。如果语言环境过于复杂,比如同时存在粤语、普通话、潮汕话和英语,或者说话太快太复杂,孩子可能会感到困惑,难以学会说话。此外,如果缺少语言刺激,比如家庭成员各自忙碌,或者让孩子过多接触电子产品而缺乏语言互动,孩子就会缺少说话的机会。 有些孩子可能只是比较害羞。例如,有的孩子在进入新的幼儿园,面对陌生的老师和小朋友时,可能会因为紧张而说不出话来。但一旦熟悉环境后,他们就会变得像小麻雀一样,叽叽喳喳地说个不停。生理学因素也可能导致一些孩子语言发育慢一些,就像有些孩子走路慢,有些孩子说话也晚。 最后,我们才需要考虑神经发育的问题。自闭症的孩子不说话,通常还会伴随着其他症状,比如很少与人进行眼神交流,当你跟他们说话时,他们的眼睛总是看向别处;对别人的呼唤也没什么反应,好像沉浸在自己的小世界里;还可能有一些重复性的动作,如不停地拍手、摇晃身体等。

强迫症会引发双相情感障碍吗?
强迫症会引发双相情感障碍吗?

强迫症本身通常不会直接引发双相情感障碍,但两者可能会同时出现并相互影响。 我们可以将人的情感和思维比作一个复杂的交通网络。在这个网络中,强迫症就像是几条特定的道路出现拥堵或混乱,这些特定的道路代表了思维和行为模式。强迫症患者会反复检查门窗是否关好,这些反复的行为和强迫性思维会占据大脑中的空间,使得他们没有其他地方去思考。这些想法就像一辆车在同一段路上来来回回地开。而双相情感障碍则像是整个交通网络中的情绪信号灯出了问题,有时情绪一路绿灯,变得兴奋和冲动,这是躁狂期;有时则一路红灯,情绪低落和消极。通常情况下,强迫症不一定会让信号灯坏掉,但如果持续处于这种压力状态下,情绪会变得非常不稳定。

双相情感障碍患者需要终身吃药吗?
双相情感障碍患者需要终身吃药吗?

双相情感障碍患者不一定需要终身服药,但大多数患者需要长期药物治疗以维持情绪稳定。是否需要长期服药可以根据以下原则来判定: 首先,考虑病情的严重程度。对于病情严重、发作频繁且剧烈的患者,如躁狂和抑郁发作对生活、工作和社交产生极大影响,可能需要长期甚至终身服药。 其次,对于病情较轻、发作不频繁的患者,在症状得到控制后,医生会根据情况逐渐减少药量,观察患者是否能够维持稳定的情绪状态。 此外,还要考虑复发风险因素。如果患者有较高的复发风险,如有多次复发病史、家族中有双相情感障碍病史、伴有其他精神疾病或心理问题,或生活中有持续的难以改变的压力,为了降低复发可能性,长期服药是有必要的。然而,如果患者经过系统治疗后情绪一直很稳定,并通过心理治疗等方式建立了良好的情绪调节机制,在评估下也可能尝试停药。 最后,个体差异也是一个因素。每个人对药物的反应和耐受性不同,有些患者对药物耐受性好,能够长期服药而无严重副作用,有利于持续服药维持治疗效果;而有些患者会出现难以忍受的药物副作用,这时需要根据实际情况调整治疗方案,尽量减少对药物的依赖,但这也会增加治疗的复杂性和复发风险。

1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