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脉造影术后,通常建议多喝水以预防造影剂对身体的影响。多喝水可通过尿液排泄把造影剂排出体内,减少造影剂在身体蓄积产生的影响。 术后饮水应尽早开始,返回病房后就可以小口喝水。饮水应少量多次,每次约200毫升左右,避免胃部不适,24小时内总量建议2000~2500毫升,特别是心功能不全的人群,特殊情况下可能会调整。 此外,还应观察反应,如心功能不全患者应避免过量喝水,若出现呼吸困难、下肢水肿或无尿等情况,应及时告知医务人员进行紧急处理。
发现冠脉狭窄,主要是通过冠脉造影的判断。冠脉造影作为一个平面的成像,对于一些狭窄的病变,特别是某些临界的病变,比如50%~70%的狭窄,判断存在局限性。 FFR作为冠状动脉的功能学评估,就是从血流动力学的角度直接判断是否存在狭窄,是否需要治疗。FFR大于0.85的情况,建议无需进行介入治疗,可以放心地接受药物治疗。
可能在某些情况下,有些患者会观察到喝了红酒之后血压有所下降,但是对高血压患者来说,建议尽量戒酒,包括红酒、药酒、保健酒,因为它们均含有酒精成分。 目前,酒精的过度摄入已被公认为是一种明确的致癌物质,因此应尽量减少酒精摄入。同时,要警惕养生酒的陷阱,如添加了何首乌、枸杞等成分的药酒,可能会引起药物性肝损伤。 血压的控制应依靠科学的管理,包括药物治疗和生活方式的调整,如限烟和适当运动。 事实上,许多患者在戒酒后,血压都有不同程度的下降。切勿用酒精欺骗自己的血管,真正的健康掌握在自己的杯中。
供应心脏血液的动脉血管称为冠状动脉。冠状动脉造影是一种通过注入造影剂,利用X线成像技术显示冠状动脉的解剖结构、血流状态及病变特征的检查方法。 它目前仍是公认的诊断冠心病的金标准。
这里主要涉及三个方面:第一,冠脉造影能够对冠心病做一个精准地诊断,明确冠状动脉是否存在狭窄、阻塞、斑块、痉挛或者畸形,它同时也是一个量化的指标,比如说可以发现直径狭窄大概50%以上是作为一个临界病变,70%以上可以引起临床症状; 第二个方面,主要是为了指导治疗的决策,如果发现有严重的狭窄,狭窄80%或90%以上,可同期进行一个介入治疗,比如说做球囊扩张或支架植入; 第三种情况,它是术前的一个评估,比如说要做搭桥手术,或者是一些大手术的时候,可以观察是否有血管通畅,或者是心脏瓣膜置换术之前,需要排除冠心病的风险。
腔内影像通常指的是OCT(光学相干断层扫描)和IVUS(血管内超声)。 OCT使用近红外光成像,需要注射造影剂并对血管内的血液进行冲刷,这会增加造影剂的剂量。而IVUS是超声波成像,可以穿透血液,无需冲洗血流,通常不需要增加造影剂。 因此,对于担心造影剂增多的病人,如肾功能不全的患者,应优先选择IVUS,这样不会增加造影剂。对于需要进行冠脉斑块稳定性或支架细节评估的情况,应选择OCT,但必须严格遵循肾功能保护的方案。
年轻人高血压应警惕继发性高血压因素,如肾脏疾病、肾血管高血压、内分泌疾病(醛固酮增多症、甲亢等)、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睡觉打鼾需注意)、药物因素(避孕药、雌激素、激素类药物、非甾体止痛消炎药)和兴奋剂(可卡因、安非他命等)以及主动脉狭窄。通过寻找并解决这些原因,高血压可获得根治。 年轻高血压患者需调整生活习惯,如饮食控制、改变生活习惯,避免熬夜、抽烟、过度饮酒,以便更好地治疗高血压。
主要涉及三个方面:第一,冠脉造影能发现冠状动脉狭窄或阻塞,明确狭窄的位置和程度,以及看到狭窄程度的百分比,并识别与其他疾病(如急性心肌梗死、急性血栓)的位置; 第二,可以明确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特征,例如区分这些斑块稳定还是不稳定,是否会形成破溃或血栓形成等; 第三,可以识别冠状动脉畸形或变异,比如一些先天畸形、心肌桥、血管发育异常等,并发现血管的痉挛或夹层。这对进行操作和治疗是一个非常好的识别方法。
高血压是否需要终身服药,当然要取决于高血压的类型。 如果高血压是有原因的,比如继发性高血压,通过解除病因可以得到可逆的解决。对于早期的原发性高血压,如果通过积极的生活方式改变,部分患者通常可以停药进行观察。如果血压能够达到目标,也是可以停药观察的。但这种情况必须在专业医生的指导下进行,需要定期随访。
通常来讲,OCT叫做光学相干断层显像,IVUS就是血管内超声。它们是目前冠状动脉介入治疗中非常主要的两种腔内影像技术。 它们在清晰度上各有侧重,具体取决于临床的需求。OCT的优势在于可以清晰地显示细胞及其结构,例如可以看到内皮细胞、巨噬细胞的浸润、纤维帽的厚度,它可以精准到非常微小的级别,甚至可以识别比较容易破裂的斑块。IVUS的主要优势是穿透力较强,能够完整地呈现血管外膜以及周围的组织结构,尤其适合评估大血管,例如左主干、前肢近端等病变。 可以说,OCT在微观分辨率上更为清晰,而IVUS在宏观穿透力上更加全面。
EER即冠脉血流储备分数,其检查主要用于评估冠状动脉狭窄是否会引发心肌缺血,是指导冠心病治疗决策的关键数据。 例如,当动脉造影显示50%到70%的狭窄时,仅凭视觉可能无法判断是否需要介入治疗。此外,在术前检查中,一些无创检查如运动试验或核素显像的结果可能存在矛盾或模棱两可,或者对于多支血管病变不能确定具体责任血管的情况,建议进行EER检测以决定是否需要介入治疗,或找到需要治疗的罪犯血管。
冠脉造影目前来说,还是一项精准的诊断技术,通常需要住院治疗完成。 主要原因是因为冠脉造影是一个有创的操作,需要做一个比较完整的术前评估。同时,在操作过程中,需要密切监护。对于术后伤口的管理、患者的反应,都需要一定时间的观察。 为了保证最大程度的安全,一般会建议住院观察完成。
降压药是白天吃还是晚上吃,许多患者常常咨询这个问题。 不同患者需要个体化调整,这与血压规律有关。患者通常会进行24小时血压监测。如果患者是勺型高血压,即早上高晚上低,通常建议晨起服药。如果是非勺型或反勺型高血压,血压高峰可能在晚上,建议睡前服药。每个患者需要掌握自己的血压规律。 临床上,大部分患者是勺型高血压,即白天血压升高,因此大多数患者通常建议白天服用降压药。
目前来说,根据国内外的指南和证据,如果FFR的数值小于0.8,表明冠脉狭窄已经存在心肌缺血状况,延迟干预可能会增加心血管风险,例如心梗风险。 如果FFR小于0.75,这是非常低的阈值,在没有禁忌的情况下,建议应积极进行干预,比如进行介入治疗,处理严重病变,无论是否需要植入支架或球囊扩张,都建议强化药物治疗。
FFR通常指的是冠状动脉血流储备的分数,它是冠状动脉功能学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检查。 在FFR的检查前,一般来讲,无需提前停用硝酸甘油,因为FFR的一个目标就是在冠状动脉最大的充血舒张的状态下评估冠脉狭窄的一个功能学的意义。 硝酸甘油这个药其实是用于预防和解除血管的痉挛,确保血管处于基础的舒张状态,所以服用硝酸甘油一般来讲是不会影响FFR的效果。
通常来讲,作为心力衰竭,是需要查明原因的。 如果心力衰竭的原因是因为心肌缺血引起来的,这个时候积极地做冠脉造影,明确是否有冠脉的病变,并进行改善血运的治疗,这是治疗疾病,解除临床症状,改善生活质量,甚至有时是救命的一个非常关键的机会。
通常来讲,冠脉造影和冠脉CTA是两种常用的冠心病诊断方法。 冠脉造影的优势在于:第一,能精准评估冠脉的狭窄程度,量化血管直径狭窄率,尤其擅长诊断临界病变,如50%~70%的狭窄,决定是否需要干预; 第二,识别复杂病变,如血栓、溃疡、冠脉夹层、痉挛,尤其在急性心肌梗塞患者中,识别罪犯血管; 第三,动态观察血流,实时评估循环和心肌灌注情况; 第四,同时进行同步治疗,发现严重狭窄时立即进行介入干预。 冠脉CTA的优势在于:第一,筛查早期斑块或病变,检出易损斑块或轻度狭窄,早于冠脉造影发现病变; 第二,评估血管结构,清晰显示冠脉起源、异常心肌桥、血管走行变异等,若未见明显狭窄,可排除冠心病,准确率95%以上,避免不必要的有创检查。
通常来讲,在OCT检查过程中需要注射造影剂,并进行血液冲洗,这对肾功能差的病人有一定影响。 因此,IVUS对于肾功能不全的患者是首选的检查方式,因为IVUS不需要额外增加造影剂的需求,安全性显著占优。甚至有病例通过IVUS进行零造影剂注入的介入治疗。 然而,肾功能不全并非冠脉介入的绝对禁忌症,我们需要根据个体化的情况权衡获益与风险,由心内科或肾内科医生共同制定治疗方案。
一般来讲,冠脉造影前通常不需要空腹,可以正常饮食。 通常会建议进食一些容易消化的食物,避免进食过饱。对于一些通常需要服用的降压药物、心脏病药物或者降糖药物,都可以按照医嘱正常服用,不会受到过多影响。
冠脉造影会产生辐射,但辐射剂量安全可控,明显低于冠脉CT。单次检查时,辐射量可忽略不计。为了明确诊断或救命,其获益远大于风险。 因此,冠脉造影的辐射量安全可靠,无需过度焦虑。如果由经验丰富的术者或现代化的导管师操作,辐射剂量可能进一步降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