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则上来说,膜性肾病属于慢性肾小球肾炎的一种病理类型,并不存在彻底治愈的概念。膜性肾病患者存在比较严重的足细胞和基底膜的损伤,往往会表现出大量的尿蛋白。 这种病情大概有1/3的患者能够自发的缓解,尿蛋白能够下降一半或者直接转阴。使用药物进行治疗的患者能够病情缓解的概率为百分之六七十,不管是自发缓解还是药物缓解,患者后期仍然是有可能会复发,很难谈得上治愈。
肾病综合症并不是独立的疾病,指的是肾小球滤过屏障受到损害,这个疾病大多数与免疫功能紊乱有关系。 紊乱的免疫系统具有攻击力,对肾小球毛细血管产生攻击行为,造成血管通透性增加而出现大量的尿蛋白。 所以为了抑制肾小球里面的炎症反应、抑制紊乱的免疫功能可能需要使用激素甚至激素联合免疫抑制剂来进行治疗,尿蛋白减少以后患者肾脏内的炎症反应降低,有利于保护患者长期的肾功能正常。
肾病综合征的诊断标准是24小时尿蛋白定量超过3.5克,血浆中白蛋白浓度低于30克每升。患者肾小球出现严重病变才会导致如此大量的尿蛋白。 原因分为两大类,一种是继发性病因,是因为某种疾病损害到肾小球毛细血管,包括糖尿病、系统性红斑狼疮、过敏性紫癜、乙肝病毒感染等等。 如果没有继发性的病因,称之为原发性肾小球疾病造成的肾病综合征,可能与免疫功能紊乱有关系。
肾病分很多种类型,患者的病情有轻有重,若患者肾功能正常,也没有浮肿,这样的患者对于水果的摄入,实际上并不做特殊的要求,患者摄入水果中的钾离子和多余的水分能够充分排泄,所以在饮食上并不需要对某种水果有禁忌。 如果患者有肾功能衰竭,需要限制高钾的水果的摄入,已经造成高钾血症,比如橘子,香蕉,火龙果,榴莲等等;但是,如果患者已经有浮肿,也需要限制水果摄入,以免摄入大量的水分造成浮肿加重。
肾病患者常常会导致高血压的并发症,甚至百分之七八十的肾病患者都有这个问题,需要控制血压。 血压达标对于肾病的治疗也非常有帮助。 需要选择降压药物来控制血压,如果患者的血肌酐没有超过264微摩尔升,这样的患者在降压药选择上优先考虑普利类或者沙坦类的降压药,严重的浮肿导致的血压高,还需要使用利尿剂。
肾病分很多种类型,而且病情的轻重程度也不一样。早期肾病的时候,比如肾炎、肾病综合症等等这些情况下,患者没有肾功能衰竭, 患者血常规不会有什么大的变化;但是肾病发展到后期,造成慢性肾功能衰竭的时候,由于肾脏不能产生足够的促红细胞生成素,会影响骨髓的造血,出现肾性贫血,而且这种肾性贫血的程度会随着肾功能衰竭的程度加重而加重,表现出红蛋白和红细胞数量的下降。
肾病,尤其是肾衰竭的状态下时会导致血尿酸升高,这是因为肾脏排泄血液中尿酸的水平能力下降,会导致血液中尿酸蓄积。 但并不是所有的尿酸升高的患者都是因为肾脏疾病导致。 实际上大多数高尿酸血症与肾脏疾病本身并没有关系,患者往往是原发性的高尿酸血症,与患者身体内产生尿酸代谢的相关酶下降有关系。高尿酸血症可以造成肾脏损害。
酸肾是身体产生的一种代谢,正常的情况下,需要通过肾脏排泄出去,维持身体血液中尿酸的相对稳定的状态,无论患者是因为肥胖,肾脏疾病,或者是身体内缺乏代谢尿酸的酶等等原因造成。 血液中尿酸水平过高,是有可能会造成肾脏损害的,过多尿酸进入肾脏以后,会加重肾脏排泄负担,损害的部位主要是肾小管,肾间质可能会造成,肾小管上皮细胞的脱落坏死,肾间质的猥琐。可能会造成身份。
根据肾小球病理损伤的程度分成五个等级,其中第一级指的是肾小球病变或并不明显,患者可能会出现轻度的系膜细胞的增生、系膜区的增宽。 第二级的时候,患者出现肾小球局灶系膜细胞的增生,罕见小的肾小球新月体。 第三级患者肾小球出现弥漫性的病变,系膜细胞增生、基质增殖比较明显,可以见到新月体。 第四级时,小于45%的肾小球都会出现新月体形成,出现重度的弥漫性的系膜基质的增生。 第五级的时候,患者45%以上的肾小球出现新月体,出现严重的病变伴有肾功能衰竭。
肾病综合症患者存在大量的尿蛋白,患者会有明显的浮肿甚至能够出现全身的浮肿,以至于胸腔腹腔积液、肺水肿等等。 患者在护理上首先要根据尿量来决定液体的入量,如果浮肿明显、尿量减少要限制水分,以免引起浮肿加重甚至造成心力衰竭。 其次患者要限制盐分的摄入量为普通人的一半左右,另外患者要避免受凉以及避免感冒,因为感冒腹泻是肾病综合症病情加重或复发的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