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肌炎时患者的血常规,可以无明显异常,如果心肌损害较严重时,部分患者的白细胞,会应激性升高,其余的如:红细胞、血小板计数无明显异常。 心肌炎指由各种原因引起的,心肌炎性损伤,所导致的心脏功能受损,包括收缩、舒张功能减低和心律失常,包括感染、自身免疫疾病和毒素或药物毒性3类,其中感染是最主要的致病原因,病原体以病毒最为常见,包括肠道病毒、腺病毒、巨细胞病毒、EB病毒和流感病毒等。
感冒后的急性心肌炎,以病毒性心肌炎为主,儿童以及青少年多见,主要的症状是因心肌细胞不同程度损伤引起心律不齐,而出现的乏力、心慌、心悸、胸闷、头昏等症状。个别患者可能会出现如寒战,高热等中毒症状。 对于病毒性心肌炎的治疗原则是:患者应该卧床休息,防体力过劳,减轻心脏负荷,避免伤风感冒,防止复发;改善心肌营养代谢;中西医结合治疗。
心肌细胞按照,组织结构和功能的特点,大体可以分为:工作细胞、自律细胞,心肌细胞具有传导性、兴奋性、自律性、收缩性这一些生理特性,这一些生理特性,与心律失常,有密切的关联。 心律失常,按照其原理可以分为,冲动起源异常和冲动传导异常这两大类,心肌细胞的电生理基础为心肌细胞膜的跨膜电子流,心脏的特殊传导系统包括,窦房结、房室结、房室束、左右束支、及其分支,以及浦肯野纤维网。
后壁心肌梗塞的临床表现,和其它部位的心肌梗塞类似,都是以胸痛为主要的临床症状。 部分患者症状没有这么典型,则需要相关的辅助检查来确定诊断,常用的辅助检查有心电图和心肌酶谱检查。后壁心肌梗塞在心电图上的表现为,V7-9导联ST段抬高幅度>0.5mm,结合临床症状及心肌酶谱的升高,可以确诊后壁心肌梗死。
任何能够引起冠状动脉狭窄,至闭塞导致心肌细胞长时间缺血、缺氧坏死的原因都能使得心肌梗死,最常见的就是冠状动脉粥样硬化,引起冠状动脉狭窄闭塞,部分也可能是冠状动脉长时间痉挛导致心肌梗死。 急性心梗最常见的症状是胸痛,部分患者胸痛症状不明显或者没有胸痛发作,而是其它的症状,如颈部疼痛紧缩感、牙痛、腹部疼痛、左侧肩部上肢疼痛等,发生急性心梗应该尽快完善心电图,明确诊断。
由于血清肌钙蛋白在心肌细胞中具有特异性,所以通常肌钙蛋白高,应该警惕急性心肌梗死的可能。 怀疑急性心肌梗死,应该及时完善心电图,心电图中的st-t动态变化,是心肌梗死的可靠表现。在急性心肌梗死时,血清中的肌钙蛋白和肌酸激酶同工酶,有明显升高。患者的相关检查心电图、肌钙蛋白结果正常,但是存在急性冠脉综合症的可能,可以行无创性的负荷实验诱发缺血,明确诊断。
风湿性心脏病患者是可以吃甜的食物的,但是建议不要摄入过多的盐分,避免导致水钠潴留,加重心脏的前后负荷。 大部分风湿性心脏病的患者心脏的病变在二尖瓣(狭窄或者关闭不全),最终的结果就是患者病情演变为心功能不全。具体表现为:劳力性的呼吸困难、夜间阵发性呼吸困难、疲倦、乏力、端坐呼吸、腹胀、下肢水肿等。心功能不全治疗的原则是:减轻心脏负荷、延缓心肌重构速度、提高生活质量等。
心律平较少用于治疗早搏,心律平主要的适应症是,用于阵发性室性心动过速及室上性心动过速(包括伴预激综合征者)。心律平属于Ⅰc 类(即直接作用于细胞膜)的抗心律失常药,它对各种类型的实验性心律失常均有对抗作用。 老年患者中应用并无与年龄相关的副作用增加现象,但老年患者用药后,可能出现血压下降,而且老年患者易发生肝、肾功能损害,应此要谨慎应用,老年患者的有效药物剂量较正常低。
前壁心肌缺血是有危害的,长期的心肌缺血会导致心肌细胞的代谢紊乱,清除代谢产物发生障碍,心肌细胞功能发生改变。持续而严重的心肌缺血可以导致不可逆的心肌细胞损害和坏死。 而心肌缺血最常见的原因就是冠状动脉病变导致的狭窄,在正常情况下,通过神经和体液的调节,心肌的需血和冠状动脉的供血两者保持动态平衡。当冠状动脉管腔狭窄大于75%时,运动、心动过速、情绪激动都会造成需氧量增加,引起心绞痛发作。
临床上没有酒精性心肌炎这一种诊断,只有酒精性心肌病,这是一种获得性心肌病,如果戒酒,改善不良生活习性,心肌功能能够逆转。否则,可能会导致患者心衰,具体表现为心动过速、脉压变小、颈静脉怒张、舒张期奔马律、双肺底部水泡音、肝脏肿大及末梢水肿等。 在心衰症状出现前,患者可有疲劳、劳力性咳嗽、夜尿增多表现,AHMD可出现多种心电图异常,其中以心房纤颤最常见,其次为室性早搏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