擅长:从事心血管临床工作十余年,对高血压、冠心病、心律失常、心力衰竭、心肌炎、心肌病等...

低血压和视力下降之间没有很直接的关联。 要看低血压是正常的状态还是病理的状态。有些病人本身血压基础偏低,但并不叫低血压。老百姓口中所讲的低血压和医生所讲的低血压有时候是不同的概念。老百姓可能认为血压偏低就是低血压,确实有些病人,特别是年轻女性,基础血压偏低但没有达到低血压的状态。我们所说的低血压是指血压的上压不够90mmHg,下压不够60mmHg。如果是病理状态下出现这种问题,会引起全身器官的灌注不好,不仅会出现眼睛视物模糊,还可能伴有其他一些症状。但正常状态下的血压偏低,不太会引起视力下降,除非是病理状态。

其实冠心病,它根本就没有早期症状。一旦有了症状,都需要去检查。那和冠心病相关的症状有哪些? 一般冠心病所出现的,大部分是和活动相关。比如在情绪激动,或者是活动量增加的情况下,比如家务活做多了,或者是跑步爬坡,或者是买菜做菜,提重物的时候,这些情况下我们的心脏都是要做工作多一点的。但是因为心脏有缺血的情况,它做功做不了这么多,它就会出现胸闷,还有部分人会向我们左侧的无名指和中指去放射,并且向左侧的肩背部去放射,有些病人,甚至还会放射到上颌部,还以为是自己牙疼。 所以一般,和活动量增加有关的上述症状,大多数都和心脏有关。但是,不是所有的病人都会出现。我们在临床上更多遇到的是,没有任何症状,直接就来个心梗的。因为冠心病不是一日而成的,它一定是长期的威胁因素,日积月累让血管慢慢发生狭窄。当最后的这一根稻草,压在骆驼身上的时候,骆驼就倒了,心梗就来了。 如果你有危险因素很多,比如三高很多年,然后又吸烟又喝酒,也到了一定的年龄,那就请提早去筛查冠心病。

血脂高到什么程度需要吃药?这里的血脂高分为两个部分,第一个是胆固醇增高,第二个是甘油三酯增高。什么情况下需要吃药,取决于具体的情况。 比如说胆固醇升高,如果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在你没有任何危险因素和疾病的情况下,只要在4.9mmol/L以上,你二话不说,马上就要启动药物的治疗,因为这个时候直接是高危了。 如果有疾病,或者有危险因素的情况下,比如三高,比如有吸烟、肥胖、不爱运动,包括同性高同型半胱氨酸等,这个时候,只要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大于等于3.4mmol/L以上,就要开始去用药物治疗。如果是轻度增高,如1.7~3.0mmol/L,轻度增高的情况下,可以通过饮食控制,控制嘴,迈开腿,看看能不能控制下来。假如通过迈开腿,管住嘴,都控制不了的话,这个时候,可以服用一些降脂药,把它控制下来。

心悸是一种感觉,或者说用我们的医学术语来讲,它是一种病人不舒服的症状,但它并不等于心脏疾病。 因为有部分心悸不一定是严重的疾病状态,所以不能用这个很笼统的词去说心悸就是心脏病,这不准确。因为心悸只是你的一种感觉,它不代表心脏一定有疾病。有些情况下,比如心跳在正常情况下,比如你跑步的情况下,心跳太快的情况下,可能也会有心悸这种感觉。所以心悸不一定是心脏病,但是有部分心脏病的临床表现可以是心悸。

血脂高和糖尿病有可能有关联,也有可能没有关联。 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两者之间可以共存,也可以互生。互生指的是很多糖尿病患者的血脂代谢出现问题,从而导致血脂谱的异常。大部分糖尿病患者的血脂谱异常主要表现为甘油三酯的增高。但实际上,这两者不仅可以互生,还可以共存,意思是糖尿病患者除了可能由于糖尿病本身引起的血脂紊乱外,还可能合并有其他的血脂异常,比如胆固醇的异常。 所以,这两者之间并没有明确的因果关系,糖尿病可能影响了部分血脂代谢,同时还合并有其他的代谢异常。

血脂高的病人可不可以吃鸡蛋,其实要把鸡蛋区分来说,它到底是鸡蛋白还是鸡蛋黄。 鸡蛋包含两种成分,蛋白的主要成分是蛋白质,蛋白质是人体必需的营养成分,吃进去以后不影响血脂。蛋黄里面含有胆固醇,同时还含有其他一些营养物质,比如卵磷脂之类的物质,它是大脑合成所必需的。 血脂高的病人到底能不能吃鸡蛋?我认为高血脂的病人每天摄入1个鸡蛋是可以的,蛋白没关系,因为蛋白是蛋白质,所以它不会影响血脂。但是蛋黄能摄入多少?蛋黄大概是1个鸡蛋黄的量。你说我吃了鸡蛋会不会影响我的血脂,有这个可能,但是除了血脂以外,刚才讲过了,鸡蛋黄里面还含有大脑发育所需非常重要的物质,我们需要它,所以1个鸡蛋黄的量是可以耐受的。

在我们看血脂化验单之前,首先要搞清楚血脂是什么。 常规大家所讲的血脂,其实包括两大类:胆固醇和甘油三酯,统称为血脂。在验血脂时,通常会检测以下几项:总胆固醇、甘油三酯、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和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这四项都属于常规血脂范围。如果某一项异常,就称为血脂异常。 首先,总胆固醇的正常值应小于5.2mmol/L,超过则表示胆固醇升高。 其次,甘油三酯的正常值应小于1.7mmol/L,超过则表示甘油三酯增高。 第三,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被称为坏胆固醇,与动脉粥样硬化相关,决定血管病变的严重程度。不同心血管风险的人群有不同的标准值:低风险人群应低于3.4mmol/L,中危和高危人群(如有吸烟、高血压、血脂异常、肥胖等危险因素)应更低,极高危人群(如有支架、中风、下肢动脉狭窄等)应低于1.8mmol/L,特殊情况下(如同时有糖尿病、血脂特别高、多次支架、中风等)应低于1.4mmol/L。 最后,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是好的胆固醇,高一点无妨,最低应大于1.0mmol/L。血脂化验单中的这四项每项都有其意义和标准值,其中与心脑血管疾病最相关的是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

心力衰竭指的是心脏功能减退的情况。 心脏作为人体的机械泵,其功能如果下降,我们称之为心力衰竭。心脏不能停跳,否则全身将失去能量。心力衰竭常见于有器质性心脏病或心脏结构异常的患者。为了保持正常功能,心脏需要完整的结构。 然而,在冠心病、高血压、瓣膜病等疾病影响下,心脏结构出现问题,导致功能下降,从而出现心力衰竭。

牛奶的主要成分是蛋白质,牛奶的类型有很多种,如全脂牛奶、低脂牛奶以及无脂或0脂牛奶。 对于血脂高的病人,可以选择低脂或0脂牛奶,因为全脂牛奶脂肪含量较高,可能会影响血脂。但如果血脂不是特别高,可以适量饮用牛奶,因为蛋白质是人体必需的营养品,足够的蛋白质摄入有助于保持精力、增长肌肉和维持正常细胞代谢。所以牛奶是我们必不可少的。在喝牛奶时,我们可以选择不同类型的牛奶,比如低脂或无脂牛奶。

在进行血脂筛查之前,我们通常需要空腹。 如果不空腹,可能会影响血脂检测结果。一般来说,建议在抽血的前一天晚上尽量保持清淡饮食,并在抽血前8至10小时保持空腹状态,以确保血脂检测结果的准确性。如果在前一天晚上大吃大喝,或者在验血前进食,测得的血脂值可能会偏高,尤其是摄入了高脂肪食物,甘油三酯水平可能会显著升高。

血压高的患者不是不能献血,但前提是一定要在血压控制良好的状态下才可以去献血。 如果说血压都控制不好,血压都在180mmHg、200mmHg的情况下,要去献血的话,可能对身体也有伤害。但是,高血压的病人如果健康情况允许,血压控制在良好的状态下,也不是不能去献血。

什么样的运动对人体心肺功能的提升是最有效的? 发表于《欧洲心脏杂志》上的一项研究针对2070例平均年龄在50岁的人进行了为期8年的周期性运动和健康状态之间的关联研究。在这个研究当中,我们发现中等强度的身体活动,比如快走或者骑自行车,是最适合提高心肺功能的。 无论哪一种运动方式,我们的运动强度都需要从低强度开始,如果超负荷的运动是很容易导致危险事件的发生的。为了安全起见,我们也建议大家循序渐进地开展运动,做到运动负荷与自身能力的相匹配,不要一下子直接冲到最猛的强度。 在开始运动前,我们最好先进行心肺运动实验去测定个人的无氧阈心率、峰值心率,同时也可更为精准地去确定运动时最大心率的警戒线,判断不同的运动强度对应的心率区间,以此来制定个体化、精准的运动指导。 第二,还需要做定期的体检去守护心脏的健康,定期体检是非常重要的一环。建议大家每年进行1次包含血压、血脂、血糖、心电图等项目的全面体检,尤其是有心血管疾病家族史的高危人群,更应该密切地关注这些检查项目的数据。常规的体检虽然有一定的作用,但是它在心血管疾病的筛查方面是存在着一定的盲区,专科的体检则能非常有效地弥补这些不足。就好像是为我们的心血管健康构建一座坚固的三阶防御体系:第一是风险评估,包括年龄、家族史、疾病史、生活方式、吸烟史、肥胖、代谢指标;第二就是功能检测,比如运动平板去做冠心病的初筛,运动心肺功能的检测去评判心肺的功能,筛查心肌缺血等等;第三就是结构筛查,比如心脏的彩超、颈动脉的超声以及冠脉的CTA,看看是否有血管的斑块,有没有血管的狭窄。 体检完成以后并非是结束,关键的一步就需要专科医生来为您定制方案了,进行一个个性化的健康管理。首先,如果是低中危的人群,建议启动生活方式、饮食+运动的干预;第二是高危、极高危的人群,在启动生活方式的干预前提下,还要结合专业的药物指导;第三所有的检查者都应该有自己的电子健康档案,做自己健康的管理者,并且持续地去跟踪危险因素的控制情况。最后给大家强调的是,心血管健康不是一个抽象的概念,它是由我们每天的一个选择,我们的生活方式去编织的生命网格。 让我们大家都从现在做起,从点滴做起,把心健康去列入到我们人生的优先级,在这个过程当中去养好良好的生活习惯,用科学去筛查来守护我们生命的动力源。

近年来,因食用荔枝而导致低血糖的事件屡见不鲜,这不禁让人们产生疑惑:明明荔枝含糖量高,为什么还会引起低血糖?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探讨这个矛盾的现象。 荔枝当中含有特殊的两种成分,它们也是低血糖的一个幕后黑手,这两种成分就是次甘氨酸A和甲基环丙基甘氨酸。在未成熟的荔枝当中,这两种特殊的毒素含量特别高,会干扰人体正常的糖代谢过程,而抑制肝脏中的糖异生作用。糖异生是指人体在空腹状态下,将非糖的物质如脂肪、蛋白质转化为葡萄糖的过程,也是维持我们血糖稳定的重要途径。如果这个过程受到抑制,肝脏生成葡萄糖的能力就会下降,而导致我们血糖水平无法得到及时的补充,从而引发低血糖。 另外,荔枝当中还含有较高的果糖,果糖和我们平时所说的葡萄糖不一样,它不能够直接被人体的细胞吸收利用,它需要在肝脏中经过代谢转化为葡萄糖或其他的糖类物质才能利用。当我们短时间内如果大量地食用荔枝的时候,大量的果糖就会进入到人体,肝脏是需要一定的时间来处理这些果糖的。在转化的过程当中,如果果糖摄入量过多,肝脏的代谢能力又跟不上,这个时候就会导致血糖的吸收和利用出现延迟,进而引起血糖水平的下降。 还有一个原因,就是我们的胰岛素。胰岛素在人体血糖调节过程当中,是起着非常关键的作用。正常的情况下,当血糖升高的时候,胰岛素就会分泌增加,来促进细胞对葡萄糖的摄取和利用,从而降低血糖。荔枝当中的果糖,在代谢过程中会刺激胰腺分泌大量的胰岛素。短时间内大量地食用荔枝,也会使胰岛素分泌过多,加速了细胞对葡萄糖的摄取和利用,同时会抑制肝脏释放葡萄糖,从而导致血糖迅速地下降,引发低血糖的症状。 综上所述,就是我们大量食用荔枝而产生低血糖的原因。

这期我们为大家讲解哪些人群更应该关注心脏健康和相应的预防措施。 第一大人群是生活方式不健康的人,比如有吸烟、饮酒、熬夜、饮食不均衡、精神容易紧张、情绪不稳定的人群。 第二是年龄偏大的人群,因为随着年龄的增长,血管的弹性会逐渐地下降,身体素质也会下降,身体积累的各种健康隐患更容易在中老年时期爆发出来。 第三是肥胖的人群,体重越大心脏的负担就越重,同时肥胖者的血管壁比较容易有脂肪的堆积,特别是内脏脂肪,比如向心性肥胖、腹部肥胖的人群更容易得心血管疾病。 第四大人群是有心脑血管疾病史或者是家族史的人群,如果自身或家族中有高血压、高血脂、糖尿病、冠心病、心脏病等这些心脑血管疾病的史,请你也要提高警惕。 接下来我们要讲一讲怎么样去预防。幸运的是,虽然心脏病的死亡率很高,但其实它是可控、可降低的。世界卫生组织提到,超过80%的心血管病发作和中风其实都是可以通过健康生活方式来预防的。 第一大要素就是要戒掉烟草,烟草中是含有7000多种化学成分,其中百余种都是有害物质,有60余种都是致癌物质,比如说我们大家所熟知的尼古丁、烟焦油等。长期吸烟会损伤血管内皮功能,引发动脉粥样硬化,让我们的血管腔变窄,阻碍动脉血流,进而诱发多种心血管疾病。此外,在烟草中的一氧化碳也会降低血氧中的含氧量,造成组织和器官的缺氧,长期接触一氧化碳会显著地增加心脏病和中风的风险。 第二个就是要吃出健康,重口味的饮食往往含有大量的盐、油、糖,这些会增加血液的粘稠度,升高血压、血糖、血脂。从饮食管理开始,去降低血压、血脂、血糖是简单、方便、高效的方法。建议我们的食物以谷物为主、辅之以蛋白,减少反式脂肪酸和饱和脂肪酸的摄入,戒烟限酒,保持低盐、低油、低糖的饮食,多吃水果和蔬菜。 第三要运动达标,身体活动达标可以减少18.3%的40~74岁人群过早的死亡,也就相当于每年避免了101.65万人过早死去。研究也显示,进行中度和高度的身体活动分别可以降低脑卒中的风险30%和58%。什么样的运动可以对我们人体心肺功能的提升最有效,我们的下期视频再详细介绍。

虽然形成冷饮心的确切机制还在研究中,但是科学家们已经提出了几种可能的解释: 第一是迷走神经的反应,冷饮可能刺激食管,进而激活迷走神经,影响心脏的节律;迷走神经就像心脏的调控开关,过度的刺激可能会导致心率的紊乱。 第二是机械性刺激,食管紧贴心脏的后壁,冷饮通过时可能直接冰到左心房,而造成局部的刺激。 第三是温度的应激,突然的温度变化可能引起心脏电生理传导系统的异常反应。 哪些人群需要特别注意? 第一个就是年龄相对比较年轻的人群,第二个这种冷饮心在男性当中更多为常见,第三个就是有一些既往有过心房颤动病史的人群,更容易出现。如果你已经有心房颤动,需要格外地去留意冷饮的影响。 但这里要强调的是,即使是健康人群,在某些情况下也可能会出现冷饮诱发的心律失常。 基于这个研究成果,我们总结了以下几点夏季安全饮用冷饮的建议: 第一个,慢一点再慢一点,避免大口快速地灌冷饮,试着小口的慢饮,让我们的口腔和食管有时间适应温度的变化; 第二个,在运动以后别急着喝冰的,刚运动完时先休息几分钟,让体温稍微降下来,或者选择常温的饮品,如果一定要喝冷的也要慢慢来; 第三个,温度不要太极端了,不是说不能够喝冷饮,而是要避免那些刚从冰箱当中拿出来的透心凉的饮品,你稍微的放一会儿,让温度没那么刺激的情况下再开始饮用; 第四个,要学会注意身体的信号,之前有过喝冷饮后心跳异常的经历,这个时候一定要引起重视,这个不是体质弱,而是身体在对你发出警告。 最后给大家来一个温馨提示,对大多数人来讲,适量适度地饮用冷饮是安全的,这项研究主要针对的是有心房颤动病史或者是对冷饮特别敏感的人群,但是这个研究也提醒了我们,人体比我们想象的会更加的精密和敏感,一杯看似无害的冷饮,在特定的条件下,确实有可能去影响我们心脏的节律。

心脏仅拳头大小,每分钟跳动60~100次,每天泵送近8000升血液,一生中泵送的血液量可填满3个游泳池,是人体最精密的生命引擎。然而,心血管疾病是全球头号健康杀手。 2024年中国心血管健康和疾病报告显示,心血管疾病是中国城乡居民首位死因,2021年农村占48.98%,城市占47.35%,总死亡人数的近一半,即每5例死亡中约2例归因于心血管病。心血管疾病的发生与生活方式、遗传因素等多种因素密切相关。 预防心血管疾病需了解其相关危险因素,主要分为不可控和可控两类。不可控因素包括年龄、性别、遗传和家族史等;可控因素包括高血压、糖尿病、高脂血症、吸烟、缺乏运动、酗酒、饮食不健康和肥胖等,这些因素多与生活方式相关,可通过生活方式改变、社会支持和药物治疗进行有效干预和控制。 心血管疾病是否有预警信号?许多人早期可能没有明显症状,即便有不适也容易被误认为是累了、胃不舒服或年纪大了。常见的报警信号包括胸痛或胸闷(活动后更明显,提示可能与心脏相关)、心悸、气短(心跳加快、呼吸不畅、上楼走路就喘、容易疲劳,可能是心脏供血不足)、头晕和恶心(可能与心脏供血不足有关)。如果出现以上症状,尤其是反复发作,请及时就医,切勿掉以轻心。

上期视频给大家介绍了荔枝为什么会导致低血糖,这一期我们来给大家讲一讲哪些人群是低血糖的高危人群。 首先是儿童,其次是营养不良的患者,第三是糖尿病患者。 低血糖的症状和危害有哪些?如果是轻度的低血糖症状,比如当血糖下降到一定程度的时候,身体会出现一系列反应,如头晕、乏力、心慌、手抖以及冒冷汗,面色饥饿苍白有饥饿感,这些都属于轻度低血糖症状。如果低血糖症状得不到及时纠正,症状就会进一步加重,比如出现眼前发黑、嗜睡、言语不清、行为异常、出现幻觉、易怒、注意力不集中,包括肢体不自觉地抽动,这样的神经症状体征,这就是中度的低血糖症状。如果进一步再发展下去,出现重度的话,患者可能就会出现昏迷、抽搐、大小便失禁、心律失常、休克,甚至可能会导致不可逆的脑损伤和多脏器的衰竭,危及生命。 接下来我们给大家提供一个正确食用荔枝的建议: 第一,避免空腹食用,在空腹食用的情况下,血糖水平相对较低,一般建议在饭后1~2个小时,血糖相对稳定的时候去食用荔枝; 第二,要控制食用量,成年人每天食用荔枝的量应该控制在100~200克以内,儿童应该根据年龄和体重适当减少,短时间内不要大量食用荔枝,以免超过肝脏对果糖的代谢能力;第三,要选择成熟的荔枝,成熟的荔枝中次甘氨酸A和甲基环丙基甘氨酸的含量相对较低,相对更安全; 最后一点,需要搭配其他食物一起食用,在食用荔枝的时候,我们可以搭配一些含有碳水化合物、蛋白质或其他营养成分的食物,如面包、牛奶、坚果等,这样可以延缓荔枝中果糖的吸收速度,减少对血糖的冲击,以及降低低血糖的发生风险。 总之,荔枝虽然美味,食用还是需要谨慎的,我们了解了荔枝引起低血糖的原理,采取了正确的食用方法,才能在享受美味的同时,避免不必要的健康风险。

炎炎夏日,没什么比一大杯冰镇冷饮更能解渴的了。 但是你知道吗,有些人在痛快地咕噜咕噜喝完冷饮之后,心脏却开始了乱跳,这很有可能是发生了心房颤动。最近,《心血管电生理杂志》上发表了这样一项研究,他首次大规模地调查了这种被称之为“冷饮心”的现象。研究结果可能会让你重新审视你手中的那杯冷饮。 首先来给大家介绍一下,什么是冷饮心。冷饮心指的是冷饮或冷食物引起的心房颤动发作。虽然听起来非常像是一个网络造词,但这是一个真实存在的医学现象,早在30年前就有相关的医学文献的记录。 首先我们来看一看心房颤动,是临床上非常常见的心律失常,患者往往会感到心跳的不规律、心慌、胸闷等症状,而冷饮心的特点就是这些症状几乎就是在摄入冷饮的瞬间而出现的。 这项研究调查了101名有过冷饮性经历的患者,发现了这样一些令我们特别意外的一些数据:超过一半的患者,在喝下冷饮后的几秒钟内就会出现心房颤动;另外有22.2%的患者,在一分钟内会有发作,这种近乎秒发的反应让人不得不相信冷饮和心律失常之间的直接关系。还有36.5%的患者报告,在运动以后立即去饮用冷饮,更容易触发心房颤动。想象一下,如果你刚刚跑完步,满身大汗,一口气灌下一大瓶冷水的场景,对某些人来说,这极有可能是一个非常危险的动作。另外还有86.4%的患者,通过避免冷饮而成功的减少了心房颤动的发作。 为什么会这样?我们下期视频会给大家再详细地讲解冷饮心发作的机制以及如何处理。

一般来说,胸口针扎样的疼痛很少和心脏有关。如果反复总是这样发作,又不放心,可以去医院检查一下,到底是什么原因引起的。但如果胸口只是针扎一样的疼痛,很少会是由心脏引起的。如果疼得特别难受,不管几分钟,都是要去医院就诊。

发烧后总是胸口闷,不一定需要查心肌酶。如果怀疑心肌炎,可以查心肌酶谱,但并非所有发烧病人都易引起心肌炎,通常会合并其他心脏改变。若发烧后出现胸闷、心电图异常或其他体征异常,医生可能会要求做心肌酶谱以排除心肌炎。并非所有心肌炎都是重症,轻型心肌炎可能在不知不觉中自愈。因此,害怕得心肌炎的唯一方式是在疾病状态下保证充足的休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