擅长:从事心血管临床工作十余年,对高血压、冠心病、心律失常、心力衰竭、心肌炎、心肌病等...
冠脉支架术后,患者需要长期服药控制。简单来说,冠脉支架相当于心脏的水管,放了支架只是解决了当前最严重的狭窄问题,但并没有解决高血压、糖尿病、吸烟、血脂等危险因素。放支架只是暂时解决了最严重的狭窄,如果不吃药控制这些危险因素,其他地方还会出现新的狭窄。所以放完支架后,并不意味着冠心病已经治好,反而需要更加关注危险因素的控制,防止出现新的狭窄或在已有支架的地方再次狭窄。因为如果危险因素控制不好,支架内也可能出现再次狭窄。因此,大家一定要记住,放完支架并不意味着病已治愈,反而需要更加规范地控制危险因素,才能保持血管的良好状态。
不是所有的腿肿都需要警惕心衰,腿肿的程度与心衰的警惕性是两码事。腿肿的原因多种多样,包括心脏功能不佳、肾脏功能不佳、营养不良或脚部血栓等。并非所有心衰患者都会出现腿肿,有些心衰可能仅表现为活动耐量下降,尚未发展至腿肿。如果腿肿伴随活动耐量下降,如之前能走两层楼,现在走一层楼就喘,或坐着也要喘,晚上憋醒,应立即就医。但不应将腿肿与心衰简单等同,腿肿有其他原因,心衰的表现也不仅限于腿肿。
高血压需要干预,无论年龄大小。血压增高不仅表现在数字上,还体现在对血管的长期伤害。即使是年轻人,如果忽视血压,日积月累的损害会导致血管和其他依赖血压维持血供的器官过早损伤。因此,高血压患者,无论年轻还是年老,都应该认真对待。年轻患者尤其需要重视,因为血压对他们的影响时间会更长。
房颤患者如何预防脑卒中?首先,非常重要的要素是正确服用抗凝药物。对于任何类型的房颤患者,无论是阵发性、持续性还是永久性,只要危险因素达到需要服用抗凝药物的标准,都应服用抗凝药。这是因为一旦医生确诊房颤,他们会使用CHA2DS2-VASc评分量表对危险因素进行评估。如果评分超过两分,患者就需要服用抗凝药物以减少卒中发生。其次,尽可能让房颤恢复到正常节律也很重要。有些患者可能需要通过手术,如射频消融,来消除房颤节律,恢复正常节律,从而减少血栓形成的机会。第三,对于因特殊原因无法服用抗凝药物的患者,如老年人、有消化道出血史或肝肾功能不佳的患者,可能需要进行左心耳封堵术,以减少血栓形成。具体采用哪种方法,需要根据患者的具体病情由医生判断。
他汀类药物通常用于控制血脂,与血压和血糖一样,血脂也属于慢性疾病。如果病情需要,患者往往需要终身服用他汀类药物,因为一旦停药,血脂水平就会升高。他汀类药物降低血脂的效果是药物作用的结果,停药后血脂会回到较高水平。血脂对维持血管年轻化至关重要,高脂血症不容忽视。为了保持血管年轻,必须将血脂,尤其是坏胆固醇控制在安全且良好的范围内,以防止血管狭窄。因此,他汀类药物通常需要终身服用。
一般来说,左束支传导阻滞分为两种情况:缺血性和非缺血性。如果左束支传导阻滞是由缺血性因素引起的,尤其是在胸痛状态下新出现的,那么必须积极干预。然而,如果排除了缺血因素,有些左束支传导阻滞是不需要处理的。但请切记,如果是缺血因素导致的左束支传导阻滞,一定要非常重视。
介入治疗后,预防再狭窄至关重要。抗血小板药物的运用是关键,包括阿司匹林和氯吡格雷,或阿司匹林和替格瑞洛,它们能预防支架内再狭窄。但仅靠药物是不够的,术后预防再狭窄的另一个重要方面是控制危险因素。吸烟患者必须戒烟,有三高的人群需将三高控制在良好范围内,以降低再次发生事件的风险,并预防支架内再狭窄。因此,介入手术后并不代表疾病已治愈,反而应更加重视危险因素的管理,并在医生指导下正规服用支架药物。
心率低于50次/分时,需要根据时间段来判断风险。晚上睡觉时心率低于50次/分的风险相对较小,但如果白天心率整天都不到50次/分,则可能需要到医院检查。需要关注的是心率慢到什么程度、是否出现特别危险的情况,以及心率慢到四十几次时是否伴有如看手机时眼睛发黑、头晕或晕倒等症状。这些症状一旦出现,必须立即治疗。即使没有这些症状,也应重视并到医院检查心率慢的原因,根据检查结果由医生给予正规或对症的治疗方案。不要因为无不适感就忽视心率低于50次/分的情况,因为人的正常心率是60-100次/分,静息心率在60次/分以下不一定都需要治疗,但若慢到50次/分以下,则应进行规范检查。
一般来说,如果血压偶尔偏高,且能排除高血压,就不需要服用降压药物。这种情况通常发生在特定条件下,比如近期劳累、睡眠不佳、情绪焦虑紧张,或者身体处于疾病状态,如颈椎病发作、痛风或其他手术后疼痛。这些因素都可能导致血压波动。如果排除了这些情况,血压仍然偏高,应到医院检查以确定是否为高血压,并在医生指导下进行规范治疗。
呼吸困难加重可能是心衰恶化的表现,但并非所有呼吸困难都是由心衰引起的。部分人群可能因呼吸系统问题,如肺部疾病、慢性阻塞性肺部疾病,或肺动脉栓塞而出现呼吸困难。因此,并非所有呼吸困难加重都是心衰的表现,也可能是其他情况。要区分这些情况,应首先到医院由医生判定引起呼吸困难的具体原因。心衰可能伴有其他症状,需结合既往病史进行判断。
如果动态心电图发现房颤,则要正规开始治疗。房颤这个疾病危害较大,其最大危害来自于容易形成血栓,造成血栓栓塞性事件,最常见的是中风。许多病人中风后才发现自己患有房颤,因为房颤可能是短暂性的,特别是阵发性房颤,即使多次检查也可能无法发现。房颤除了增加血栓栓塞性事件的风险外,如果持续时间较长或心室率较快,还会影响心脏功能。因此,一旦发现房颤,应规范治疗:首先看是否需要抗凝以减少血栓栓塞性事件的发生;其次考虑是否可以通过房颤射频消融恢复心脏正常节律。如果病人发病时间长,无法恢复正常节律,也应控制心室率以减少房颤的伤害。总之,房颤越早发现、越早治疗,效果越好。不要等到出现中风或心脏功能下降时才去治疗。有病早治,这是不变的真理。
心衰患者需要严格控制水分摄入。一般来说,心衰患者每天的水分摄入量,包括所有液体,建议在1000-1500ml范围内。若存在肾功能不全,可能需要更少。即使在夏天出汗多的情况下,也不建议一天超过2000ml。心衰病人可以通过体重来监测水分摄入情况。建议在早晨上完厕所后测量体重,并保持每天在固定时间和状态下测量。体重变化不宜过大,若短期内体重快速增加,如一周内增加2斤或三天内增加2公斤,很可能是水分摄入过多,需要及时就医或调整利尿剂。心衰患者应避免高盐饮食,减少水分摄入,尤其是当小便量减少时。体重是心衰患者直观管理水分摄入的重要指标,应在相同时间段内测量。
早搏如果比较频繁,是需要治疗的。但治疗前要区分早搏的类型,因为每种类型的治疗方式不同。早搏一般分为三种类型:房性早搏、交界性早搏和室性早搏。临床上,房性早搏和室性早搏较为常见,而交界性早搏相对较少。从危害程度来看,室性早搏的危害大于房性早搏。不过,无论哪种类型的早搏,一旦频繁出现,或者患者出现合并症状,都需要治疗。治疗时,首先要判断早搏是否有病因。有些患者没有基础疾病,而是因为一些诱因导致早搏,如睡眠不足、精神紧张、焦虑或饮用刺激性饮料等。如果诱因明显,应先消除诱因。其次,很多频繁发作的早搏会在有器质性心脏病的患者身上出现,这时就需要治疗器质性心脏病,如冠脉狭窄、心衰、瓣膜病等。因此,对于频繁早搏,需要先区分早搏的类型、是否有症状以及是否有病因,然后根据这些因素来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法,有些可能只需药物治疗,有些可能需要手术治疗。总之,要区分早搏的类型、病因和诱因,以便制定合适的治疗方案。
长期服用降压药不会产生耐药性,但有些人误以为需要经常更换降压药,这是错误的想法。一般来说,如果降压药能稳定控制血压,可以长期坚持服用。然而,随着年龄增长或合并疾病增多,如果血压波动或增高,需要在医生指导下调整降压方案,而不仅仅是更换降压药。
主要的冠状动脉狭窄达到或超过50%时,可以诊断为冠心病。一旦确诊冠心病,患者需要进入规范的药物治疗阶段,通过规范的药物治疗延缓冠脉狭窄的发展。如果已经发现冠脉狭窄达到或超过50%,即使医生建议不需要放置支架,也不能停止服药。因为在危险因素未解决的情况下,狭窄会逐渐加重,可能从50%发展到80%,甚至导致心梗。因此,一旦发现冠脉狭窄达到中度以上,即50%以上的狭窄,患者需要正规服用药物,控制疾病的发展。
冠心病的确诊金标准是冠状动脉造影术。如果冠状动脉造影术发现冠状动脉狭窄≥50%以上,即可确诊为冠心病。确诊冠心病后,是否需要放支架取决于冠脉狭窄的程度。只有当冠脉狭窄大于一定程度时,才需要放支架。即使狭窄≥50%,虽然可能不是特别严重的狭窄,暂时不需要放支架,但也需要开始药物治疗。冠状动脉CTA是通过在血管中打造影剂,然后在CT下进行检查,以发现冠脉狭窄。相较于冠脉造影,CTA的准确率稍低,但相较于心脏彩超、运动平板试验等其他检查,CTA的准确率更高,更直观地显示冠脉狭窄。此外,心脏彩超、运动平板试验等检查虽然不能作为冠心病的确诊依据,但可以帮助拟诊冠心病,如心脏彩超显示室壁运动异常,运动平板试验提示运动心电图阳性等。最终,确诊冠心病还需依赖影像学诊断,如冠脉CTA或冠脉造影,后者是金标准。
心肌病病人更易出现室性早搏,且病情越严重,室性早搏发生的几率越高。在评估室性早搏的危害时,不同危害程度的室性早搏需采取不同的治疗方式。然而,治疗心肌病是前提,因为心肌病有原发性和继发性之分,需对症治疗或针对病因进行治疗。
运动手表监测心率时,需要区分是频率还是节律。如果是心脏跳动的频率,运动手表可能显示正常,但这仅限于心脏频率正常,节律也正常的情况。然而,如果存在早搏或房颤等心律失常,运动手表可能无法准确反映真实的心脏跳动频率。特别是在频发早搏或房颤的患者中,运动手表的记录可能不准确。有些患者反映,运动手表显示的心率只有三十几次或四十几次,这可能是因为存在早搏或频发早搏,导致记录不准确。因此,运动手表不一定能完全反馈真实的心脏跳动频率情况。
动态血压检测在临床上具有重要意义,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首先,动态血压监测有助于诊断高血压,尤其是那些在临床上难以通过诊室血压测量发现的特殊类型高血压,如白大衣性高血压和隐匿性高血压。白大衣性高血压指的是病人在家中血压正常,但一到医院血压就升高,且越测越高。而隐匿性高血压则是病人在白天或看病时血压不高,但夜间血压升高,有时甚至在睡眠中都不知道。通过动态血压监测,可以排除白大衣性高血压,确诊隐匿性高血压。其次,动态血压监测可以发现血压节律是否正常。正常情况下,白天血压应高于夜间,但有些病人夜间血压反而比白天高,这会增加心血管风险。医生一旦发现血压节律异常,就需要调整用药,使节律恢复正常。
高血压患者适当进行有氧运动有助于控制血压,但需避免盲目运动,以免血压急剧增高导致不良事件。建议选择散步、游泳等低强度运动,而高强度运动则需医生评估运动风险。患者可到医院进行心肺运动实验,检查运动中血压是否异常增高或运动后是否存在低血压风险。医生会根据测试结果推荐合适的运动强度,确保运动安全同时获得运动益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