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灸后酸痛是正常的。 在针灸时,会带来轻微的破皮和损伤,或多或少会有疼痛。 此外,进针时根据疾病的需要,可能会提插、捻转,达到酸胀麻痛的感觉。所以,拔针后仍有针感,感受到酸胀麻痛是正常现象,可能会在当天慢慢消除。 但如果酸痛持续几天,则可能是不正常的现象,由针刺过深或扎针后剧烈运动导致,需就医检查。
针灸的禁忌和注意事项如下: 1、空腹不建议针灸,容易出现晕针。 2、大量饮酒、严重失眠的患者不适宜针灸。 3、血压、血糖过低,也不适合做针灸。 4、部分孕妇不适合做针灸。 5、血友病、凝血功能较差或血小板较低的患者不宜针灸。此外,有严重心脏病、传染病等,也不适合针灸。
脖子刮痧的好处包括: 1、促进局部血液循环:增强颈部皮肤和肌肉的血流量,加速营养物质的输送和代谢废物的排出。 2、缓解颈部肌肉疲劳与疼痛:放松颈部肌肉。 3、疏通经络:疏通颈部经络,调节气血运行。 4、增强抵抗力:通过刺激皮肤和肌肉,激活身体的自然防御机能。 5、辅助治疗颈椎病。 6、改善脑部供血。
针灸如果正常操作,基本没有不良反应,但个别可能会有以下不良反应: 1、晕针:针刺时突然出现冒冷汗、头晕、心慌气短等。及时拔针、喝温水等可缓解。 2、滞针:肌肉紧张,扎针后出针困难,但病人放松后,可慢慢捻转、回搓拔针。 3、感染:进针手法不当或针刺过程没有无菌操作引起。 4、刺伤内脏:扎针过深引起。
拔罐的印子多久能消需要根据具体情况来看。 1、轻度印记:颜色较浅的印记通常在3-7天内可自然消退。 2、深度印记:如果印记颜色较深,如紫暗色,则需要较长的时间来消退,可能长达2周或更久。 3、个别情况:如体内湿气重或寒气较重,印记消退可能需要较长的时间,可能有时需要1个月左右。
推拿在一定程度上可帮助去除湿气。 推拿通过刺激经络、穴位,能促进气血循环,增强新陈代谢,助于湿气排出体外。 首先,湿气重会脾胃虚,通过揉脾胃、按脾经、足三里,帮助增强脾胃运化功能。 其次,湿气重可能会痰多、大便稀溏,推拿可促进益气,强身健脾,促进大便正常。 再者,推拿可揉按肾经补肾扶阳气、去湿气。
真空拔罐器和拔火罐的效果大致相同,但仍有一些区别。 1、综合疗效:拔火罐的综合疗效比真空拔罐好,因为拔火罐有热力,吸附较紧。 2、适应证:拔火罐的适应证相对较广。 3、安全性:真空拔罐安全性较好,更适合无专业技能的个人在家操作。 但不论是真空拔罐还是拔火罐,建议治疗时间及留罐时间都不宜太长。
针灸治疗失眠效果比较好。 中医认为,失眠以内因为主,即脏腑失调,比如脾虚、心肾不交或者肝气郁结导致。人体经络有12经,包含心肝脾肺肾经等,通过针灸可以调理脏腑、平衡阴阳、疏通经络。因此,气血能运行平稳,不会导致心神不宁、肝阳上亢等。 所以,针灸可以疏通经络、平肝潜阳、调理心脾,达到治疗失眠的目的。
推拿的治疗原理具体如下: 推拿通过用手部、脚步或身体部位的接触来疏通经络,引起局部的经络反应,激发和调整经气,并通过经络影响到所连属的脏腑、组织的功能活动。从而调理机体的生理状态,达到治疗全身疾病的效果,使百脉疏通,五脏安和。
推拿虽然相对较为安全,但以下情况还是不能进行推拿: 如有严重的皮肤问题、凝血障碍、急腹症、传染性疾病、感染性疾病、怀孕等。 1、皮肤疾病:推拿会与皮肤接触,可能会加重病情。 2、凝血障碍。 3、急腹症:包括有急性疼痛、十二指肠溃疡破裂或出血症状。 4、感染性疾病:如有急性炎症。
针灸足底穴位的功效具体如下: 人体脚底有很多重要的穴位,如足三阴经。另外,脚底是离心脏最远的地方,很多心脑血管疾病会出现手脚发凉的情况,即有供血不足的表现。 所以,针灸脚底可以促进局部血液循环,活化局部血液,避免产生瘀血。另外,针灸足底穴位对于改善女性的经期疼痛、月经量少等症状,都有很好的作用。
推拿是可以调理脾胃的。 因为推拿一般可以去湿气,但只能起一定的辅助作用,只通过推拿不能很好地进行治疗。推拿可以疏通经络、理筋整复、行气活血,促进脾胃的运化。 所以,腹部推拿能调理脾胃,按脾经、胃经,还可以促进湿邪的排出。
针灸是有略微疼痛的。因为针灸需要刺进皮肤,所以会引起一定程度的疼痛。但是,可以通过以下方式尽量减轻疼痛。 1、选好穴位:找的穴位一般是肌肉的结合部或凹陷处。 2、选择针:如果是怕疼的病人,可选择较细、较短的针。 3、针灸操作:根据医生的经验和技术熟练程度,快速进针可一定程度上减轻疼痛。
针灸基本上有以下几种手法: 1、单手进针法:单手持针,对准穴位快速将针刺入穴位,常用于短针,用于头部、面部的治疗。 2、双手进针法:两只手指协同进行,可以用一只手做固定,另一只手夹持针,切针进入。 3、管针法:把针放到针管中,拍打刺入。 4、岭南飞针的旋转进针法:200r/min的速度旋转刺入皮肤。
针灸包括针法与灸法,原理具体如下: 1、针法:在中医理论的指导下,将毫针按照一定角度刺入患者皮肤,并用提插、捻转等手法来刺激特定穴位,帮助疏通经络,从而达到治疗目的。 2、灸法:指在穴位上用艾柱或灸草进行烧灼、烫热的治疗方法。它主要通过烧灼艾草产生热量,达到驱寒、驱邪、通经的作用,也称为艾灸。
对于针灸的优势病种,建议马上做针灸。 中风后遗症、急性疼痛、小儿脑瘫、脑血管病、急性扭伤,都可以马上进行针灸。另外,部分后遗症或非器质性病变,如焦虑、失眠等,都可以做针灸。 所以,针灸可以作为优势病种的主要治疗方式,如面瘫、小儿脑瘫、脑血管病等,也可以作为促进减肥、促进大便通畅等的辅助性治疗。
针灸的操作流程需要先通过望闻问切找出疾病,再循经取穴确定针灸处方,步骤如下: 找准穴位;准备针具;患者准备:患者躺下或选择舒服的位置,注意没吃早餐、血压较低、脸色苍白的患者不适合针灸;穴位准备:用酒精或碘伏消毒穴位;刺入针具;调整针刺:通过治疗需求调整针的深度和广度;拔除针具。
针灸多久一次根据病情分类来看,一般10次为1个疗程。 患者如有剧烈疼痛或严重不适,一般每天进行针灸,每次留针时间为15-20min,针感可维持1天以上。患者连续治疗5次后,建议休息1-2天,一般10次1个疗程。具体需要针灸几个疗程与患者个体的体质差异、病情轻重、病程长短等有关。
针灸腹部的作用具体如下: 1、帮助减肥:加速局部新陈代谢和血液循环,减少脂肪形成。 2、促进消化:加速肠蠕动,改善新陈代谢,减少胃肠部胀气。 3、缓解月经不调:女性痛经会出现腹部的疼痛,针灸腹部可缓解月经不调。 4、调整胃肠功能:改善胃肠功能混乱、大便不通畅、胃脘痛等问题。 5、调节内分泌系统。
艾灸和针灸最大的区别在于针灸见血,会刺破皮,而艾灸不见血,不破皮。 此外,艾灸的适应症比针灸窄。针灸的治病范围更广,内、外、妇、儿科疾病,以及寒、热、温、凉症等,都可治疗。而艾灸是温热式治疗,适合湿症、寒症、虚症。 所以,艾灸是有药物的,不见血的方法,针灸是无药物,全凭手法,会见血及破皮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