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疗以后会进入骨髓抑制期,骨髓抑制期的时间长短不一,短则一周左右,长则可以半月甚至是一月之久。 这跟化疗的强度以及患者的骨髓储备能力是有关系的,如果化疗强度比较强,骨髓抑制期时间会比较长。如果患者属于老年人,骨髓储备能力差,化疗以后的骨髓抑制期会比较长。 骨髓抑制期期间会出现白细胞减少、红细胞减少、血小板减少,需要积极的预防感染的发生。必要的时候输注红细胞、血小板支持治疗,度过骨髓抑制期。
白细胞低必要的时候需要进行骨髓穿刺检查,进一步排除骨髓系统造血疾病。 白细胞低可以见于骨髓造血疾病,也可以见于其他的疾病。骨髓疾病能够导致白细胞低的有低增生性白血病、骨髓增生异常综合症、再生障碍性贫血、多发性骨髓瘤等。而其他疾病能够导致白细胞低的有重症感染、药物相关性白细胞减少、风湿免疫性疾病。 对于白细胞低的患者而言,需要询问病史。如果考虑骨髓造血疾病,则需要进行骨髓穿刺检查,进一步评估骨髓造血情况。
骨髓性增生可见于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骨髓增殖性肿瘤。 对于骨髓性增生的患者,需要完善免疫分型、骨髓活检、染色体、融合基因等一系列检查,明确具体是哪一种类型的血液系统疾病,明确诊断之后进行个体化治疗。 如果治疗有效,通常患者的血细胞会随之改善。如果患者的血细胞无改善,并进行性加重,提示治疗是不理想的。
骨髓纤化早期当然是可以治疗的,骨髓纤化再早期、中期、晚期都是可以治疗的。 骨髓纤维化在早期的时候是以血细胞升高为主的,治疗主要是降细胞治疗,临床上经常应用的是口服羟基脲来降细胞治疗。如果骨髓纤维化到中晚期出现血细胞的减少,甚至是脾脏的肿大,那么就不能够再应用羟基脲口服降细胞治疗,而是以输注红细胞、血小板支持治疗为主。 脾脏异常肿大的患者,包括有全身症状的患者,如乏力、消瘦等,可以应用芦可替尼进行治疗,改善临床症状。
严重的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也就是指高危的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 该类病人预后比较差,有高度向急性白血病转化的可能。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属于血液系统恶性造血肿瘤,是白血病前期疾病,可以进一步分为低危组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和高危组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 低危组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向白血病转化的几率是比较低,治疗主要是改善生活质量。而高危组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高度向白血病转化,治疗上主要是达到治愈。
化疗病人血小板低是因为化疗导致骨髓抑制,从而导致的血小板低。 除了血小板低以外,还会导致白细胞低、红细胞低。血小板低会导致出血,白细胞低会导致感染,红细胞低会导致贫血。 对于血小板严重减少的患者需要积极的输注血小板支持治疗,预防严重出血事件发生。同时还可以应用促血小板的药物,尽快的提升血小板,比如利可君片、咖啡酸片以及促血小板生成素。如果白细胞低需要预防感染,红细胞严重降低,还需要输注红细胞支持治疗。
化疗后会导致骨髓抑制,从而出现血细胞减少,血小板减少,可以导致机体有出血的风险。可以应用升血小板的药物,比如利可君片、咖啡酸片以及促血小板生成素等。 化疗以后导致的血小板减少,应用升血小板药物治疗往往效果不理想,只有骨髓抑制结束,血细胞回升才能够使得血小板上升。骨髓抑制期期间血小板减少,可以定期的输注血小板支持治疗。 等待骨髓抑制期结束,同时还要避免磕碰、软食,从而避免出血事件的发生。
化疗后血小板不涨的结果就是出血。出血可轻可重,轻症的患者可以出现皮肤粘膜瘀点瘀斑、牙龈渗血、鼻腔出血,重症的患者可以出现便血、尿血,甚至是脑出血,而一旦出现脑出血,往往会危及生命。 化疗后血小板不长是因为化疗导致骨髓抑制,除了血小板不长以外,还会出现白细胞不长、红细胞不长,从而出现感染以及贫血。 化疗后骨髓抑制期需要预防感染的发生,密切的监测血常规,加强输注红细胞、血小板支持治疗,等待骨髓恢复。
免疫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是由于骨髓当中巨核细胞成熟障碍,不能够正常的生产血小板所导致的疾病。 由于血小板严重减少,会导致机体有出血的风险,可以表现为皮肤黏膜瘀点瘀斑、牙龈渗血、鼻腔出血,甚至是便血、尿血、脑出血等。 对于免疫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的患者,输注血小板往往效果不好。临床上一线治疗药物为糖皮质激素,或者丙种球蛋白,二线治疗手段有促血小板生成素、利妥昔单抗、免疫抑制剂、雄激素、脾脏切除等。
突发性血小板紫癜,往往见于重型再生障碍性贫血以及重型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对于血小板严重减少的患者来讲,出血的风险极大。 除了紫癜以外,有可能会出现牙龈渗血、鼻腔出血、便血、尿血,甚至是脑出血的可能,需要输注血小板,积极预防严重的出血事件的发生。 同时要尽快完善骨髓穿刺等相关检查,明确导致血小板严重减少的原因是什么,对因治疗,有效的提升血小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