湿热导致出冷汗是比较普遍的现象,这是因为体内火热阳气亢盛,阴津收到热扰蒸腾,表现为出汗的症状。此类汗液夹有湿邪,所以汗多黄、稠、粘、腻。 此类出冷汗治疗上不可止汗,收敛、固涩反而会使邪气敛住不出,还影响湿热的排泄,是不利于疾病的痊愈的。 临床治疗湿热出冷汗,常通过宣通调达、宣畅气机、驱逐湿热的方式治疗。比如三仁汤中蔻仁、杏仁、薏苡仁、荆芥、牛蒡子、浮萍等药物。
健脾祛湿常用的中成药有健脾丸、参苓白术散、六君子丸、加味藿香正气丸、平胃丸、归脾丸、木香顺气丸和附子理中丸等。 湿气重会影响中焦脾胃的运化,导致消化不良、腹胀、大便粘腻,在外可显现为气色差、乏力、易困倦。临床上常可通过健脾丸、参苓白术散等中成药物缓解和治疗。健脾丸可益气健脾,消食开胃,养血安神。党参、白术、枳实、山楂等均可治疗脾胃虚弱,肚子胀不消化等症状。 另外,注意日常生活中应保持饮食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
头皮湿热常通过清热利湿的方法进行治疗,常用药物有猪苓、茯苓、泽泻、白术等。 中焦脾胃运化功能失常导致留滞而生湿、湿蕴日久,从而郁而化热,最终生成湿热。热夹着湿蒸腾向上至头皮,影响津液向上蒸腾宣化布散,从而不能濡养头皮,最终会出现脱发等一系列症状。针对头皮湿热的人群,临床上常用苍术、白术、茯苓、泽泻、猪苓、茵陈等药物进行治疗,还可通过金银花、黄连等药物清热利湿。此类人群除药物治疗外,还要保持情绪舒畅。饮食上应尽量保持清淡。
阳虚胃湿热实际是指脾肾阳虚日久,造成体内脏腑功能失调,脾胃运化功能下降,湿浊留滞内生,久则郁而化热的一种症状。 阳虚胃湿热,日常生活中常会表现出疲乏无力,少气懒言,食欲不振,下肢浮肿,腹痛腹胀腹泻,精神萎靡,记忆力下降等症状。 临床上治疗多以温补脾肾为主,辅以化湿清热。临床常用药物有五苓散、龙胆泻肝丸、茵陈蒿汤等。但湿热和阳虚合并,错综复杂,应分清虚实主次,辨证配伍,在医师指导下服药。
秋季去湿热可多锻炼,作息规律,保持心情舒畅,多食西蓝花、莲藕等食物。 湿性粘滞,喜与热交蒸合而为湿热犯病。由于夏季喜食冷饮,久吹空调,多爱生湿,秋季应及时祛除夏天残留的湿,防止湿伤于脾。 具体做法有秋季应禁食西瓜、梨、黄瓜、葡萄等性味寒凉的食物,应避免吃生冷海鲜,不应再吹空调。还可通过推拿拔罐等方式祛湿排毒。日常饮食可多食西蓝花、莲藕、鸭肉等能去湿气的食物。
日常生活中,具有祛湿健脾功效的食物有很多,例如洋葱、小米、山药、冬瓜、扁豆等。 由于日常生活中饮食不节,喜食生冷和辛辣刺激的食物,增加脾胃运化负担,留滞生湿,湿郁易化热。此类人群可通过多食洋葱缓解症状,洋葱具有化湿祛痰的功效,能和胃下气,故可治疗中焦痞闷。还可多食小米,小米具有清热利尿的作用,也利于祛湿。但小米性寒,喝时加点红糖更合适。 除食疗方法外,还可通过针灸推拿以及运动等方式健脾祛湿。日常饮食也应保持清淡。
健脾燥湿的中成药有参苓白术散、附子理中丸和健脾丸等。 现实生活中多数人群脾胃功能虚弱,体内含有湿气。此类人群脾胃功能低下,运化能力失常,运化不掉而成湿,湿郁过久而化热,最终出现身体虚胖、食欲不振、神疲乏力等症状。故临床上可通过服用健脾燥湿的药物来进行治疗,恢复脾胃的运化功能,湿去热自除。如:参苓白术散,可去除体内湿气,还能健脾养胃。
下焦湿热是中医中的一种病症名称。湿热侵及下焦,可产生大便粘腻不爽、大便腥臭、小便色黄,女性患者会有带下浑浊腥臭等症状。 下焦湿热的产生,常由于人们过食膏粱厚味、嗜酒无度、饮食不节导致。此类行为会增加脾胃运化负担,脾虚不运而生湿,湿郁易化热。 临床上治疗下焦湿热,常通过清利下焦湿热的方式。同时需重视健运脾胃,从而使人体的水湿津液得以正常运化。
湿热下垂会引起肛脱,即中医上讲的湿热下注型脱肛,西医命名为直肠脱垂。 若为湿热下垂导致的肛脱,临床上常会出现直肠脱出,嵌顿不能还纳,并且脱垂的直肠粘膜具有糜烂和溃疡。还会伴有肛门部位红肿热痛的症状,面赤身热,口干口臭等。临床上常通过使用二妙丸和四妙丸等药物进行治疗。 除药物治疗外,日常生活中还应保证饮食清淡,饮食规律,日常作息正常,避免熬夜,心情舒畅等。
湿热是指由于中焦虚弱运化失常时间过久,出现化郁生热的症状,常表现为情绪急躁等,可多食冬瓜、苦瓜、黄瓜、芹菜、莲藕等食物。 在《素问·天元纪大论》中说道“太阴之上,湿气主之”;《灵枢·水胀》篇也提到“此皆尝有伤于湿气”均讲到了何谓湿,湿性粘滞重浊,易伤阳气。 中焦脾胃主运化,可化生水谷精微,若运化能力失常,则留滞而生湿。湿久郁则易化热,临床常会出现出面垢油光、爱长痤疮、粉刺,口干、口苦、口臭、大便燥结、小便赤短,性情急躁、易发怒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