湿热对胃有直接的影响。会直接侵袭胃肠产生疾病。 脾爱生湿。人们日常生活中饮食不节,过食生冷刺激辛辣油炸等食物。起居无常,经常熬夜,作息不规律,工作压力大,情绪不畅等等多种行为,导致脾胃运化功能下降,受纳和腐熟水谷的作用下降,水谷留滞中焦而生湿,湿郁过久则化热。从而出现口苦、口臭、舌苔黄腻,尿黄,大便燥结或稀溏等症状。 脾胃相表里,则湿热对胃有直接的影响作用。
临床上对于痰湿导致的热咳,通常是通过宣降肺气,清热利湿的方法治疗,常用方有千金苇茎汤。 痰湿热同时为患,即可相互影响,相互裹结,又可各自表现。故临床上常会出现咳嗽的声音重浊,胸闷,痰黏滞不爽,量少。《湿热病篇》讲道:湿热证,咳嗽昼夜不安。故痰湿热咳常表现为来缓去迟,缠绵数周甚至数月,还会伴有周身困重的表现。 对于痰湿热咳的治疗,应注意湿和热之间的轻重。若湿重于热则以利湿为主;若热重于湿,则以清热为主。若热以蒸腾津液而津液亏损,则以养阴生津为主。
湿热体质的人群不建议喝绿茶,可能不利于身体的痊愈。 湿热多由脾胃而生,是由于脾胃虚弱,中焦运化能力不足,最终导致湿留滞而生,郁而化热。对于此类中焦脾胃不好的人群,绿茶这类性凉的茶叶不建议引用。若非常想喝绿茶,可于夏季饮热茶,否则绿茶易引起痰生,增加脾胃的运化负担,从而加重湿热。湿热人群患者应多喝性味温和的茶叶如熟普洱、黄茶等。
湿热证人群临床上常出现食欲不振、神疲乏力、情绪暴躁、懒言、腹痛腹胀等症状。 湿热证常指中焦湿热。由中焦虚弱、脾胃受纳腐熟水谷功能低下、运化水谷精微失常等导致。食物久郁不化而成湿,湿郁不化而生热,最终成为湿热证。 临床上常通过健脾祛湿的方式治疗。通过健脾恢复中焦运化功能,从而化掉湿,无湿郁滞则不会再生热。通过祛湿直接利湿、化湿,减少脾胃运化负担。
补脾祛湿热日常多通过人参健脾丸、归脾丸等药物治疗,也可在饮食和日常生活习惯上缓解改善。 健脾祛湿的中成药比较多,在临床上因为不同原因导致的气虚、脾胃虚弱、体湿等。表现为不同的症状特点,而不同的药物在功效上也有细微的不同。 所以在具体的补气、健脾、祛湿的应用上也有选择,必须结合自身的临床表现症状进行辨证调理。通常常用的健脾祛湿的中成药有参苓白术散、人参健脾丸、归脾丸、补中益气丸、补脾益肠丸、香砂六君子丸、理中丸、人参养荣丸等。服用此类药物时,日常生活避免寒凉食物和辛辣刺激性食物。
风寒感冒出现咳嗽有痰属于常见症状。 风寒感冒多发于秋冬季节,由于人体感受风寒,人体体表卫气功能低下,不能正常御寒,从而感受寒邪。寒邪束表,导致机体腠理闭塞不通。寒性凝滞,主收引,从而导致气行不畅,故临床上会出现咳嗽,有痰的症状。 可通过多喝热水、闻醋蒸气、泡澡驱寒等方式缓解感冒症状,临床上可通过解表散寒、辛温解表的方式来治疗。
风热感冒多发于夏季,是由于受到风邪,束缚肌表,机体正气不能防御风邪,驱邪外出而生的疾病。 风热感冒临床可出现发热重、微恶寒、怕冷、出汗等症状。风热是风与热均侵犯人体所表现出来的一种证候形式。风热之邪最易侵犯人体的肌表和肺脏,产生风热感冒和荨麻疹等疾病。治法当以辛凉解表、宣肺清热为主。 除风热最有效的方法是使用银翘散等含有银花、连翘、荆芥、淡豆豉、薄荷等药物治疗。
风寒感冒是不应吃风热感冒的药物的,若误食或辩证错误从而吃错药物,会出现一系列的不良症状。 风寒感冒和风热感冒发病机制不同,临床表现也不同。风寒感冒多发于秋冬季节,由于感受风寒引发,寒邪束表、肌腠不通、肌表运行不畅、卫气不能施行其温分肉、肥腠理的功能,故可表现为无汗、恶寒、鼻流清涕等症状;风热感冒多发于夏季,临床可出现发热重、微恶寒、怕冷、出汗等症状。 不论是风寒感冒还是风热感冒,日常生活中都应注意避免受凉。
风热感冒是指感受热邪后身体出现失衡的状态。热邪可耗伤津液,出现黄稠痰,口干舌燥等症状。 风热感冒初期,临床上常用中成药如银翘解毒丸来治疗。出现黄痰症状,是风热感冒病机导致。无需专门化痰。风热感冒除黄痰外,还会出现流黄鼻涕,咳嗽,微恶寒,发热等症状。 临床上常通过辛凉解表的方法治疗。患者还可在医生的指导下服用金荞麦片和蓝芩口服液等具有清热化痰作用的药物。除药物治疗外,患者还应保证充足休息,心情舒畅。
风寒感冒一般不易出现出汗的症状。 寒邪束表,肌腠闭塞不通,汗不易通过体表排出体外,所以一般会表现为无汗的症状。故风寒感冒可通过解表发汗的方式治疗,也可通过扶助正气,使正气有能力驱寒于体外的方式治疗。但是解表发汗时,只需全身微微出汗即可,切忌不可令汗如水淋漓不尽。 另外,扶助正气可多食蔬菜水谷,增加体内精微精津的摄入,增加体内驱邪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