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胃息肉一般临床表现上可以出现出血和黑便,原因是息肉表面可以发生糜烂,甚至形成溃疡发生间歇性或者持续性的出血。 患者的表现是便血,要根据出血的量以及颜色等来做判断,必要的时候要及时完善胃镜和肠镜检查,对于便血也有可能是大肠急性糜烂性的溃疡性病变,或者是肿瘤性的病变出血,必要的时候可以采取急诊手术治疗。
胃窦后壁隆起是否为胃癌,这种情况不一定,有可能是胃间质瘤。 胃间质瘤大小不等、呈局限性膨胀性生长、界限比较清楚,来源于间叶源性肿瘤。其生物学行为可以分为良性间质瘤、恶性间质瘤和潜在的恶性间质瘤,其诊断的标准主要与有没有浸润邻近器官、脉管浸润或者是癌栓形成、核分裂数,以及肿瘤的大小等等相关。 大多数是在胃镜检查时偶然发现,出现合并症主要表现为上腹部不适、消化道出血或者是造成梗阻。对于胃后壁隆起性的病灶,也有可能是胃外脏器形成的肿瘤外压性表现。所以应该完善超声胃镜,或者是腹部的增强CT检查。
这种情况一般是指胃部的占位性病变,一般胃部的恶性肿瘤多见。在组织病理学上胃癌90%以上是腺癌,可以细分为管状腺癌、乳头状腺癌、低分化腺癌以及粘液腺癌,少见的类型是类癌、小细胞癌和未分化癌等等。 胃部的恶性肿瘤可以发生在胃部的任何部位,最多见于胃窦部,其次是胃小弯和贲门。胃部的恶性肿瘤早期没有明显的特异症状,进展期可以有明显的上腹部疼痛、食欲缺乏、体重减轻。如果位于幽门或者是贲门可以出现梗阻性的表现。
这种情况首先要考虑是否是胃间质瘤,一般情况下是来源于间叶源性的肿瘤,可以根据肿瘤的大小以及核分裂象做分级的良恶性判断,一般是讲危险度。 对于胃肠道的间质瘤,如果大于2厘米可以考虑手术治疗,一般是经过超声内镜来确定风险的分级,如果合并不良的因素,可以考虑及时切除,第二种要通过增强的CT来排除是否是外压性的病变,比如胰腺或者是脾脏等等的肿瘤压迫胃壁引起的结果。
胃局部腺体肠化,这种情况是做胃镜检查时,发现萎缩性的胃炎时,胃黏膜上皮内出现肠黏膜的细胞,所以叫做肠上皮化生,可以分为小肠型化生和大肠型化生。 小肠型化生与小肠粘膜的细胞相似、分化较好,常见于慢性胃炎在内的各种良性病变。而大肠型化生分化相对较差,在肠型胃癌中比较常见。肠化生的诱发因素与幽门螺旋杆菌有关系。此外胆汁反流、维生素C缺乏、吸烟等等也是诱发肠化生的因素。
这种情况是有可能的,一般乳腺增生又叫做乳腺囊性增生病,是由内分泌失调引起的改变。典型的表现是出现例假来临之前的乳房胀痛,例假来临后可以减轻或者消失。有可能合并乳头溢液或者是乳房结节。 彩超检查时可以同时对乳房结节做出分级的判断,一般认为三级以下的病变是良性的情况,可以随访观察,定期做彩超。如果判断为四级以上的病变,可能需要明确病检来决定下一步的治疗方式。
一般情况下主要是指乳腺导管内乳头状瘤,发生于乳头或者是乳晕期的导管,其典型的特点是多数有乳头溢液的症状。根据临床病理表现不同,可以分为孤立性的导管内乳头状瘤,或者是多发性的导管乳头状瘤。 好发于经产的妇女,其典型的表现是有明显的乳头溢液,必要时可以做乳头溢液的细胞学涂片检查。治疗的方法是以手术切除为主,应该切除包括瘤体在内的导管系统,可以通过相应的检查明确病变的位置来选择合适的切口。必要的时候也可以考虑给予药物预防,但应该权衡利弊。
对于诊断明确的乳腺炎脓肿主要排出来的方式主要分为两种: 在超声定位下进行穿刺抽脓,可以反复进行,也可以置管冲洗引流;如果效果不佳、脓腔较大或者是张力较高,即将发生破溃者,可以采取切开引流,一般是采用沿乳管放射状的切口,如果有分隔需要作对口引流。 一般情况下乳腺炎发生最主要的原因是因为乳汁的引流不畅,造成了细菌的侵入性感染而诱发的结果,大多数需要使用抗生素对症治疗。
发现乳腺结节大多数不考虑热敷治疗,除非是出现乳腺炎症性的病变,热敷可以促进炎症的吸收。对于乳腺结节,彩超检查时医师会根据结节的具体情况,比如有没有血流信号、有没有钙化、横径比例的大小以及规则程度等等做出分级的判断。 不超过三级的病变认为是良性的情况,除非是结节比较大可以考虑外科手术治疗。对于超过四级以上的病变,需要通过穿刺病检或者是切除病检,来明确病理从而决定具体的治疗方式。
这种一般是做乳腺磁共振成像,大多数比乳腺x线检查有更高的敏感性和特异性,尤其是动态增强显像在鉴别乳腺良恶性肿瘤方面,有更高的准确性,但是不是用于大规模的人群普查。 对于乳腺的病变大多数与增生肿瘤以及炎症性疾病相关,普遍的检查是完善彩超以及钼靶,并且可以做出分级的判断,一般大于四级以上的病变要引起警惕,必要的时候做穿刺病检或者是切除病检来明确诊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