擅长:肺癌、胃癌、肠癌、乳腺癌、食管癌等实体肿瘤的精准诊断及化疗、靶向治疗、免疫治疗等...
结肠癌早期的征兆可能并不明显,但随着病情的发展,会出现一些典型的表现。 首先,最常见的是排便习惯的改变,比如原本规律的排便变得不规律,出现腹泻和便秘交替的情况,而且持续比较长的时间,这可能是肿瘤刺激了肠道的黏膜,影响肠道正常蠕动所导致的。 其次,是大便性状的改变,比如说大便变细呈扁条状,这是因为肿瘤在肠道内生长,会占据一定的空间,挤压粪便使其变形。 另外,便血也是常见的征兆,这时候的血液多为暗红色,与粪便混合,有时可能伴有黏液,这是因为肿瘤表面破溃出血,血液就随着粪便排出。 此外,患者还可能出现腹痛,多为隐痛或者是胀痛,部位并不是很固定,这是由于肿瘤牵拉或者侵犯周围的组织。 当然,如果出现不明原因的体重下降、贫血、乏力等症状,也要警惕结肠癌的可能,因为肿瘤的生长会消耗大量的能量,导致身体的营养缺乏。 一旦出现上述的征兆,应该及时就医进行相关的检查,以便能够早发现早治疗。
乳腺癌的早期治疗是以手术为中心的综合治疗,目标是尽可能完全清除癌细胞,降低复发的风险,最终尽可能提高治愈的概率。 手术是早期乳腺癌治疗的核心手段,通常包括保乳手术和乳房的全切手术。如果肿瘤比较小、位置合适,且患者有保乳的意愿,保乳手术联合术后的放疗是不错的选择,既能切除肿瘤,又能保留乳房的外观。 当然,如果肿瘤比较大,而且是多灶性的,或存在其他不适合保乳的因素,就需要进行乳房的切除手术。术后的辅助治疗也很关键,包括化疗、内分泌治疗、靶向治疗等。化疗可以杀灭体内快速增殖的残留癌细胞,降低复发转移的风险。内分泌治疗主要适用于激素受体阳性的乳腺癌患者,通过调节体内的激素水平,从而抑制癌细胞的生长。而靶向治疗是针对特定的基因突变的癌细胞,比如HER2阳性的乳腺癌患者就可以选择针对性的靶向治疗,精准地打击,从而提高治疗的效果。
肠镜的检查是否痛苦,跟个人的感受是有关系的,但总体而言,不适感还是较为常见的,不过多数人是可以耐受的。 做肠镜的时候,我们需要将一个细长的镜子从肛门插入肠道,这个过程中肠道会被充气撑开,可能会引起一定程度的腹胀和腹痛等不适。此外,肠镜在肠道内转弯时,也会带来一定的牵拉感。 不过,现在有无痛肠镜可供临床选择,无痛肠镜是在麻醉状态下进行的,检查过程中患者不会有明显的痛苦感觉,就像睡了一觉检查就完成了。如果体质比较虚弱,或者有些慢性疾病,不适合普通肠镜,也可以选择无痛肠镜。
预防结肠癌可以从多个方面入手。 首先在饮食上,应该多吃富含膳食纤维的食物,比如燕麦、菠菜、芹菜、苹果。膳食纤维能够增加粪便的体积,促进肠道的蠕动,减少有害物质和肠黏膜的接触。同时,应该减少油炸、烧烤类食物的摄入,这类食物在高温下容易产生致癌物质。 此外,每天要保证7到8个小时的充足睡眠,让身体能够得到充分的休息。每周坚持3到5次的有氧运动,如骑自行车、跑步,每次在30分钟以上,能够增强免疫力。 另外,有家族史等高危的人群,需要定期进行肠镜检查,一般建议40岁之后每隔5年检查一次。早期发现肠道的病变并及时处理,能够有效预防结肠癌。
普通体检有可能发现早期胃癌,但并非绝对能发现。 普通的体检通常包含一些基础的检查项目,部分项目对发现早期胃癌是有帮助的,比如血液检查可以检测肿瘤标志物,像癌胚抗原等等。如果标志物升高,则提示可能存在胃部的病变,但是不能作为确诊胃癌的依据。胃镜检查是发现早期胃癌的重要手段,不过普通体检往往不包括这个项目。 如果体检的套餐中有胃镜检查,医生可以通过胃镜直接观察胃部的情况,发现可疑的病变,还可以取活检进行病理检查,从而明确是否为胃癌。此外,幽门螺旋杆菌的检测也有一定的意义,因为长期的幽门螺旋杆菌感染是胃癌重要的风险因素。 所以,普通的体检有一定的概率可以发现早期的胃癌,但为了更准确地筛查,建议有胃癌家族史或者长期胃部不适的高危患者应该主动增加胃镜等专项的筛查项目。
结肠癌并不一定需要造瘘。 其实,多数情况下,结肠癌患者是不需要造瘘的。例如,如果结肠癌肿瘤的位置比较高,且肿瘤是早期或中期,通过手术切除肿瘤及部分结肠后,可以直接恢复消化道的连续性,这种情况下是不需要造瘘的。随着医疗技术的进步,微创手术和更精确的外科技术的发展,很多原本可能需要造瘘的病例也可能避免。 不过,也有部分情况确实需要造瘘,比如肿瘤位置比较靠近肛门,手术切除后无法安全吻合,或吻合口张力大、血供不理想,患者的身体情况较差,无法耐受复杂手术,或者肿瘤导致严重的肠梗阻,需要先造瘘来缓解梗阻等情况。这时候医生会切除病变的肠段,在腹壁做一个人工的肛门,也就是造瘘,让粪便可以通过造瘘口排出体外。
做胃镜检查是需要空腹的。 胃镜检查是将带有镜头的软管伸入食道和胃部,对胃部和十二指肠等部位进行观察。如果胃内有食物残渣,会粘着在黏膜的表面,遮挡病变部位,影响医生的观察,导致检查结果不准确,还可能造成漏诊。而且检查的时候,软管从口腔插入,经过咽喉部位进入胃内,如果胃内有食物,就容易刺激咽喉,引起恶心、呕吐,严重时食物会涌上来,导致窒息。 一般来讲,做胃镜检查前需要禁食、禁水6~8个小时。如果存在胃肠蠕动功能障碍,或是胃轻瘫等情况,空腹时间可能需要延长到8小时以上,甚至更长的时间。
胃息肉有癌变的可能,但并非所有胃息肉都会癌变。 胃息肉主要分为增生性息肉和腺瘤样息肉等类型。增生性息肉较为常见,癌变风险相对较低,直径小于1公分的增生性息肉癌变几率极小。而腺瘤样息肉癌变风险相对较高,尤其是直径超过2公分的腺瘤样息肉,癌变可能性明显增加。此外,息肉数量多、形态不规则、表面有糜烂或溃疡等情况,癌变风险也会相对增加。 因此,发现胃息肉后应定期复查胃镜,观察息肉变化,必要时及时进行内镜下切除。
胃癌的主要治疗方法有以下几种: 首先,是手术治疗,这是胃癌治疗的主要手段。对于早期的胃癌,手术切除癌变的部位,还有周围可能受侵犯的组织和淋巴结,是有可能达到完全治愈的效果。手术的方式包括传统的开腹手术和现在的腹腔镜手术等等。 其次,是药物的治疗,包括像化疗的药物、靶向治疗的药物、免疫治疗的药物等等。化疗通过杀死癌细胞或者抑制癌细胞的生长,可以用于手术前的新辅助治疗、手术后的术后辅助治疗,以及晚期胃癌患者的姑息化疗等。靶向治疗主要针对的是肿瘤细胞特定的靶标,可以抑制它的生长和增殖,它的副作用相对比较小。 此外,还有放疗和免疫治疗。放疗可以利用射线杀死癌细胞,可以单独或者联合其他的治疗手段共同使用。而免疫治疗是通过激活患者自身的免疫系统来攻击癌细胞,为胃癌提供新的思路。 在治疗期间,患者往往还是需要通过饮食的调整、心态的调理来配合治疗,并且进行定期的复查。
预防胃癌,可以从几方面着手。 首先,在饮食方面,要养成健康的饮食习惯,少吃腌制、烧烤、油炸的食品,这类食物含有亚硝酸盐等致癌物质,不利于胃部健康。同时,多吃新鲜蔬菜和水果,它们富含维生素和膳食纤维,有助于保护胃黏膜。避免暴饮暴食,规律进食,减轻胃部负担。 其次,在生活习惯上,戒烟限酒很关键,烟酒对胃黏膜有强烈刺激,长期接触会提高胃癌发生风险。要规律作息,保证充足睡眠,让身体各器官得到充分休息,保证免疫系统正常功能。 此外,积极治疗胃部慢性疾病,如幽门螺旋杆菌感染、慢性胃炎、胃溃疡等,防止病情恶化。 最后,对于高危人群,应定期进行胃镜检查,以便早期发现、早期治疗。
结肠癌患者有可能摸到肿块,但并非所有的患者都能摸到。 在结肠癌病情进展到一定程度的时候,肿瘤的体积会增大。如果肿瘤的位置刚好靠近腹壁,而且生长到一定大小的时候,患者有可能在腹部触摸到质地比较坚硬、形状不规则的肿块。肿瘤的活动度是比较差的,位置是相对固定的。 不过,多数的早期结肠癌患者腹部是没办法触到肿块的,因为早期肿瘤的体积比较小,而且肠道位于腹腔的深处,是不容易被触及的。 但需要提醒的是,腹部摸到肿块也并不一定就是结肠癌,也可能是其他的疾病,比如说像肠道炎性的包块、脂肪瘤等等。同样,摸不到肿块也不能完全排除没有结肠癌,所以不能因是否能摸到肿块来判断是否有患病,以免延误病情。
结肠癌的便秘可以通过综合调整来改善。 首先,可以调整饮食,多吃蔬菜、水果、全麦面包等富含膳食纤维的食物,也要多喝水。其次,可以进行简单的运动,如散步、瑜伽等,来促进肠道蠕动。再者,要建立良好的排便习惯,每天固定时间排便。如果没有效果,可以遵照医嘱使用开塞露、乳果糖等促进排便的药物。 当然,最关键的是治疗结肠癌本身,对原发病进行积极治疗才是关键。
结肠癌是否可以治愈,要看具体情况。 首先,早期结肠癌的治愈率较高,尤其是Ⅰ期患者,病变局限在肠黏膜或黏膜下层,5年生存率可达90%以上。通过手术切除肿瘤并配合必要的辅助治疗,有很大机会实现完全治愈。 其次,进展期的结肠癌,如Ⅱ期和Ⅲ期,治疗相对复杂,需进行根治性手术和规范的辅助治疗或新辅助治疗,5年生存率大约在30%到70%之间。通过积极治疗,也能获得较好预后。 最后,晚期结肠癌,如Ⅳ期患者,肿瘤已转移到远处脏器,治愈难度非常大,治疗目标主要是延长生存期和提高生活质量。 因此,一旦确诊结肠癌,应及时就医,医生会根据具体情况制定最适合的治疗方案,患者也应积极配合治疗,以取得最佳疗效。
结肠癌是会出现转移的。结肠癌作为一种恶性肿瘤,它是具有侵袭性和转移能力的。 它的转移途径是多样的,比如直接的侵润,癌细胞可以穿透肠壁,侵犯周围组织和器官。还有常见的淋巴转移,癌细胞随着淋巴液扩散到周围的淋巴结。更广泛的是通过血液或者血型的转移,这是癌细胞进入血液,随着血液循环,可以到达远处的脏器,比如说肝脏、肺脏等等。当然还有种植转移,也是可能出现的,但相对少见,癌细胞可以脱落,并且种植到腹腔或者盆腔的其他部位。 一旦结肠癌患者发生转移,他的治疗难度会显著地增加,预后也会变差。所以早期发现、早期治疗是结肠癌治疗成功的关键。
有的患者做完胃镜检查,还会接着做病理检查,因为胃镜和病理检查的功能是不同的。 胃镜可以直观地观察胃内病变的模样,比如是否有溃疡、溃疡的大小和形状、是否有肿块、肿块的位置和大小等等,但它无法确定病变的性质。就像看到一个东西,仅仅知道它长啥样,却不知道它是什么样的材质。而病理活检是取病变的组织,在显微镜下观察细胞的形态和结构,能够明确病变到底是炎症、良性肿瘤还是恶性肿瘤。如果是恶性肿瘤,还可以判断它的恶性程度,有没有恶性转移倾向等指标。 当然,这些信息对后续治疗是很关键的。比如良性的病变可能只需要药物治疗,如果是恶性的肿瘤可能就需要手术、化疗、免疫治疗等等。所以病理活检是能更精准的诊断病情,是确诊胃部病变的金标准,是可以为后续治疗提供足够的依据的。
区分胃溃疡和胃癌可以从症状、病程、检查结果等多个方面综合判断。 首先,在症状上,胃溃疡的疼痛多在餐后1小时内出现,有规律性,服用抑酸药物后可以缓解,可能伴有烧心、反酸等症状。胃癌早期症状不明显,进展后会出现腹痛,这种腹痛无规律且持续加重,可能伴有恶心、呕吐、呕血、黑便、体重下降等症状。 其次,在病程上,胃溃疡病程相对较长但病情稳定,经过规范治疗后大部分可以痊愈;而胃癌病情进展快,治疗难度大,预后不佳。 最后,在检查方面,胃镜是重要手段。胃溃疡在胃镜下可以看到规律的溃疡面,胃癌表现为不规则的肿块或癌性溃疡,最终需要通过病理检查确诊。胃溃疡的活检或病理检查表现为炎症细胞,而胃癌的病理结果会发现癌细胞。
长期的腹泻和结肠癌,是存在一定关系的,但需要结合具体的情况分析。 结肠癌可能因为肿瘤刺激肠道的黏膜,或者堵塞肠腔,导致肠道蠕动的异常,出现持续的腹泻,或者腹泻与便秘交替的症状。如果肿瘤位于右侧的结肠,还可能伴随大便性状的改变,比如便溏、黏液便等等。 不过,腹泻也并非结肠癌的特异性表现,像肠炎、肠易激综合症等,良性的肠道疾病也会出现。区分关键在于结肠癌导致的腹泻,常常伴随便血、腹痛、体重下降、贫血等症状,而且持续的时间往往超过2周甚至更久,常规的止泻治疗效果不佳。而良性疾病多与饮食感染相关,症状可以反复,但是没有进行性地加重。 所以,在日常生活中,如果腹泻持续时间比较长,而且伴有其他症状,应该及时就医。
胃癌的分期主要依据肿瘤侵犯深度、淋巴结的转移情况以及是否存在远处脏器转移来进行区分,通常是分为4期。 Ⅰ期胃癌属于早期肿瘤,主要局限于胃黏膜或黏膜下层,而且没有淋巴结转移,也没有远处的转移,患者可能仅表现出轻微症状,这时候通过手术根治治疗,5年生存率较高。 Ⅱ期胃癌肿瘤可能已经侵润到胃壁的肌层或浆膜下层,可能伴有局部淋巴结转移,患者症状会相对明显,这时候手术切除是主要治疗手段,术后可能需要配合辅助化疗。 Ⅲ期胃癌提示肿瘤可能已经穿透胃壁或出现淋巴结的转移,手术是可以做的,但手术切除后必须配合术后的辅助治疗。 Ⅳ期胃癌属于晚期,肿瘤侵犯范围很广泛,可能出现其他远处脏器的转移,如肝脏转移、肺部转移,这时候手术治疗一般不再考虑,应给予系统性的综合治疗,如化疗、免疫治疗、靶向治疗等。通过这些系统的治疗,可以延长患者的生存时间,提高生活质量。
肿瘤标志物升高并不代表一定得了胃癌。 肿瘤标志物是肿瘤组织自身产生,或者是机体对肿瘤反应产生的物质。它的升高可能意味着多种情况,首先像一些良性的疾病,比如炎症、感染等等,也会导致肿瘤标志物的升高,这是身体对疾病的一种反应,并非得了癌症。另一方面,肿瘤标志物的检测可能出现假阳性的结果,比如说标志物水平升高,实际上并没有癌症的存在。此外,即便肿瘤标志物检测标志物水平是升高,那它也不能因此确诊胃癌,还是需要结合患者症状、病史,以及胃镜检查,特别是病理检查这样一些检查结果,来进行综合地判断。 所以,当发现肿瘤标志物升高的时候,不必过于恐慌,应该及时就医,在医生的指导下进行进一步的检查,以明确诊断。
确诊结肠癌后,大部分患者还是需要进行手术治疗的。 对于早期的结肠癌患者,肿瘤比较小,且仅仅局限在黏膜或黏膜下层,这时候还没有发生淋巴结转移和远处转移,手术是最佳的首选治疗方式。通过手术可以切除肿瘤和周围受累的组织和淋巴结,能够最大程度地清除癌细胞,提高治愈率。如果肿瘤处于进展期,肿瘤比较大,或者侵犯的范围比较广,或者有局部淋巴结的转移,这时候如果患者的身体条件良好,能够耐受手术,通常也是需要手术的。当然这时候手术前后往往需要配合辅助的化疗或是新辅助的治疗。 不过,如果患者的身体条件比较差,或者存在一些严重的心肺疾病,无法耐受手术,或者是结肠癌患者已经是很晚期的,出现比较广泛的远处转移,手术无法达到根治的目的,对生存没有帮助的话,这时候就不适合做手术了。应该采取一些系统性的综合治疗,包括化疗、免疫治疗、靶向治疗等等,来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延长患者的生存时间。